08.28 “新恆大”勇奪利潤王 持續降負債

“新恆大”勇奪利潤王 持續降負債

來源 | 野馬財經

“新恆大”首份成績單出爐。

8月28日,中國恆大(3333.HK)披露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恆大上半年實現稅後淨利潤530.3億元,同比增長129.3%;核心淨利潤550.1億元,同比增長101.5%,摘得內地房企“利潤王”桂冠。

與此同時,恆大截至2018年6月31日的淨負債率為127.3%,較去年底的184%下降56.4個百分點。

今年年初,許家印提出“新恆大”構想,表示將堅持“三低一高”的發展模式和“規模+效益型”的經營模式,其核心就是擴利潤、降負債。如今看來,“新恆大”戰略似乎已初見成效。

淨利潤500億勇奪利潤王

“跌出前幾,不重要,效率才是最主要的。沒關係,只要利潤多。”

中國恆大2017年業績發佈會現場,許家印一邊闡述他的“新恆大”藍圖,一邊告訴在場媒體:一味追求規模的恆大已經過去了,對今後的恆大來說,利潤的重要性高於規模。

事實證明,許老闆言出必行。

“新恆大”勇奪利潤王 持續降負債

2018年上半年,中國恆大實現營業收入3003.5億元,同比增長59.8%,位列內房企第一;淨利潤530.3億元,同比增長129.3%,勇奪內房企“利潤王”。此外,恆大淨利潤與核心淨利潤均創下房地產行業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恆大總裁夏海鈞表示,恆大超前的土地儲備戰略、獨特的標準化運營模式、產品附加值提升以及提前還清永續債,是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的主要原因。

而半年報數據顯示,恆大強勁的利潤增長主要來源於其營收的增長。

熟悉房地產行業的人都清楚,房企銷售幾乎都採用預售制,先交錢、後交樓。交錢後只能確認為預收賬款,交樓後才能確認為營業收入。因此,房產的銷售與收入確認之間存在時間差,恆大前期龐大的銷售規模為今天的高額利潤打下了堅實基礎。

恆大上半年營業額高達3003.5億元,幾乎是其餘4家房企營業額的總和,成為利潤王也是順理成章。

當然,淨利潤的高增長也不僅僅來自營收增長,毛利率上升和期間費用下降都作出了貢獻。

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毛利率為36.2%,上升了0.4個百分點;其期間費用(銷售及分銷成本、行政開支、財務成本)佔營收的比重由去年底的12%下降至當前的7.37%,使淨利潤率由12.3%上升至17.7%,釋放了160億元的淨利潤。

揮別“規模至上時代”

增效降費的背後,是恆大放緩了規模擴張的步伐。

一方面,上半年恆大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041.8億元,同比增長24.62%,創下近年來最低增幅;另一方面,恆大上半年新增土地儲備308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4%;拿地金額446億元,同比下降約67%,拿地規模明顯收縮。

在房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房企的制勝法則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敢於拿地擴規模的企業往往能夠脫穎而出,而恆大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7年,“白銀時代”來臨,金融去槓桿大潮也席捲而來,多家房企開始或主動或被動的拋棄“規模至上”路線。

第一梯隊中,恆大高舉“規模+效益”大旗;萬科更是拒絕以房地產商自居,自稱“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對規模存在執念的或許只有碧桂園。然而上半年多起事故將碧桂園推向風口浪尖,“宇宙第一房企”終於意識到規模至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半年報中改口要控制發展速度。

不過,拋棄“規模至上”路線不代表放棄規模。對於房企來說,土地儲備和現金儲備就像糧草之於士兵,握有充足的土地和現金,房企的規模小不到哪兒去。

在轉型開始的2017年,中國恆大一方面通過引入戰投、發行低息償債等方式囤積資金;另一方面通過併購、招拍掛等方式拿下1.26億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平均樓面地價僅1889元/平米。

截止今年6月30日,中國恆大共有土地儲備3.05億平方米,現金儲備2579億元,可謂糧草充足。在“房住不炒”、房地產調控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充足的“糧草”或許能讓恆大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保證規模仍在第一梯隊。

揮別“規模至上時代”,中國恆大的新增規模收縮,但存量規模似乎還是小不了。

降負債劍指估值

對房企來說,規模的收縮意味著負債的降低。

2017年之前,恆大采用“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大舉擴張。

2013年,為了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擴張,許家印決定發行永續債。所謂永續債,就是永遠存在的債權,被稱為“債券中的股票”。這一債券優點是期限長,缺點是每隔一段時間利率就會上調,存續時間越長,財務成本越高。2016年,恆大1000多億永續債產生的利息吃掉了其超過100億的利潤。

因此,受永續債影響,恆大在其銷售金額和營收年年暴漲的情況下,股價一直在四、五元上下徘徊。

2017年,中國恆大宣佈轉型,聲稱要實施發展戰略由“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發展模式由“三高一低”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轉變,其核心就是降低負債率。

這一年,恆大引入1300億戰略投資,贖回1129億元永續債,同時發行了低息長債優化負債結構。年底,其淨負債率由上年的432%下降至184%,被永續債壓制的淨利潤也得到釋放,同比猛增110.30%。

今年上半年,中國恆大的負債率進一步下降56.4個百分點,加上依舊強勢的利潤水平,包括花旗、星展、瑞信在內的國際投行紛紛上調恆大目標價,最高至40.8港元。

截至8月28日,中國恆大收盤價為29.15元,較2016年末上漲了5倍以上。儘管如此,其當前動態市盈率僅 5.35倍,遠低於萬科、碧桂園的13.62倍和7.38倍。恆大對其當前股價也不甚滿意,頻頻回購股票,今年已累計回購1.6億股,耗資33.7億港元。

年初,許家印已經定下目標,2020年將負債率降到行業平均水平。屆時,中國恆大或許能獲得滿意的市盈率倍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