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時間:2018-08-27 來源:文苑群 原創:四師 朱德全 鐵道兵戰友網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是我國鐵路建設史上一項偉大的工程。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質最複雜、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工程之艱鉅、施工難度之大,世界絕無僅有。

從1958年起,鐵道兵先後三上青藏線,為青藏鐵路建設堅守了半個多世紀,為勝利建成這條高原鐵路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已出版發行的有關青藏鐵路的圖書不少,其中由朱海燕著,長征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青藏鐵路--一個記者雪域高原的長征》最具權威性。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朱海燕原是個鐵道兵,曾跟隨部隊親自參加過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他後來成為記者,採訪過多位青藏鐵路建設的決策者和建設者,掌握了青藏鐵路建設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青藏鐵路--一個記者雪域高原的長征》一書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感情。該書對青藏鐵路建設的前前後後,建設中的重重困難和建設者的艱難付出,作了客觀、全面、真實的描述,是研究青藏鐵路建設珍貴的資料。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英明地預見了西藏的形勢,先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制約青藏高原發展的交通問題。

1958年,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毛主席英明決策,決定開工建設青藏鐵路。當年9月,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格段(西寧--格爾木)分別在西寧市和當時中國海拔最高(海拔3690米)的關角隧道同時開工。鐵道兵第10師擔任關角隧道、風火山隧道的施工及青藏鐵路凍土實驗段的施工任務。但因種種原因,不久便停止了施工。

1974年,根據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指示,青藏鐵路重新開工建設。鐵道兵第10師所屬部隊陸續從陝西旬陽轉戰青藏高原,47、48團主攻關角山隧道,50團主戰柯柯鹽湖,部分兵力進駐風火山,開展高原凍土試驗段的施工。鐵道兵第7師則揮師格爾木,主攻察爾汗鹽湖段和柴達木盆地沙漠戈壁段工程施工。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從青海的西寧出發到達進藏關口新城格爾木,全長845公里。鐵路從西寧出發,越過天峻草原金銀灘,爬上關角山,通過關角隧道後,進入柴達木盆地,過烏蘭縣城,進入沙漠戈壁地區,然後穿過我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到達格爾木。

鐵路所經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可用“高、寒、風、旱”四個字概括。鐵路大部分路基在海拔3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普通打火機難打著火,機械在這裡功率要降低25-30%;人乍到這裡,不幹活也感到氣短、胸悶、頭昏、乏力。這裡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6月飛雪是常見現象。風沙之大實屬罕見,8級以上的大風每年至少要刮70天。有人形容這裡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甚至可以把幾百只的羊群一古腦兒刮到青海湖。沿線淡水資源非常匱乏,其中有350公里無水區,全年降水量少得可憐,蒸發量比降雨量多幾倍乃至上百倍。

修建青藏鐵路主要有兩難:

第一難就難在氣候惡劣,挑戰人的生理極限。“到了崑崙山,如進鬼門關;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上了風火山,三魂已歸天” 。聽到這些普遍流傳的民謠就能令人不寒而慄,止步不前。內地人來到青藏高原,會產生厭食、失眠、拉稀、頭痛等高原反應,呆時間長了,人的生理機能會發生很多變化,消瘦、掉頭髮、脫皮、指甲下陷,嘴唇發青、心臟肥大等。在這塊“空中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四季下大雪、風吹石頭跑”的戈壁沙漠裡,沒有村莊,沒有行人,沒有樹木,沒有飛鳥,只有肆虐的狂風和荒涼的戈壁。缺氧、寒冷 、大風、缺水是建設青藏鐵路鐵道兵面臨的四大考驗。缺氧讓人整天迷迷糊糊、渾身無力。初來乍到,說話、走路都得慢一點,要不然就會感到心顫氣短,喘不過氣來,過了一、兩天,就會出現頭痛、失眠、拉肚子、血壓迅速升高或降低等高原反應。到了冬季,寒冷和大風對人是極大的考驗。這裡氣候變化無常,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下,突然會颳起大風,飄起雪花,大風能將人吹倒,帳篷掀翻。大風一刮,沙塵飛揚,天昏地暗,刮的人嘴裡,耳朵裡,脖子裡,渾身上下都是沙土。這裡淡水貴如油,水成了生活的第一寶貴資源。第一期工程西格段開工時,中間120多公里地段,只有兩處可供飲用的水源。部隊施工用水,生活用水,全靠汽車從10多公里乃至幾十公里外運來。日常每個班每天只配給一汽油桶水,這一桶水是全班10個人洗臉漱口、洗腳、洗衣服的全部用量,只好節約使用,循環使用。缺水的情況下,洗澡是個奢望,不少戰士一年難洗一次澡。飲食方面,基本常年沒有新鮮蔬菜,乾菜、凍菜、罐頭、蛋粉、壓縮餅乾等也不能保證,時常斷供。

第二難是施工難。沙漠、鹽湖、凍土等多種地質,給鐵路工程增添了許多難題。施工部隊依靠科學與實幹的結合、智慧與勇氣的結合、實事求是態度與艱苦奮鬥精神的結合,施工部隊與科研隊伍的結合,科學實驗,科學施工,攻克了道道難關。那時的施工,設備十分落後,沒有多少機械。每項工程的完成無疑都是一場令鬼神泣、感天地的艱苦鏖戰。如果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甘願奉獻的思想,沒有敢打敢拼的勇氣和意志,難以完成如此艱鉅的工程任務。同時,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充足的經驗智慧也寸步難行。

關角山是天峻草原與柴達木盆地的分界嶺,是通向柴達木的東大門,是青藏鐵路從西寧出發遇到的第一隘口。打通長4010米的關角隧道,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最難啃的骨頭。這座隧道經過的地段有多處斷層帶,有的地段岩石破碎,極易塌方;其中一段岩石含有幾種膨脹土,遇水就會膨脹,軟硬不吃。洞內地下水特別多,一晝夜最大涌水量可達萬噸有餘;此外,由於隧道位於海拔3700米的高原,空氣稀薄,嚴重缺氧,在隧道深處,火柴都劃不著。人在裡面呆久了,就會因缺氧而昏厥。隧道施工期間,先後發生過大小塌方130餘次,一次昏倒32人的嚴重問題。一次大塌方,把正在施工的127名幹部、戰士封堵在了裡面。經過洞內洞外戰友14個小時的奮戰,終於在52米長的塌方體上部挖出了一條小小的生命通道。關角隧道施工,部隊付出了巨大犧牲,55名戰士永遠長眠在了隧道里。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壯觀的 鹽湖鐵路大橋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正在施工的關角隧道

青藏鐵路跨越我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察爾汗鹽湖是青藏鐵路的必經之地,其中一處叫做飽和粉細沙震動液化地段,施工遇到了難題。離地面10米以內都是粉末狀的細沙粒,結構鬆軟,就像棉花包一樣;受到震動,立即會變成稀泥。別說在這裡建鐵路,就是人走在上面,稍一晃動,也會陷下去。國家組織了一批從事科研、設計工作的工程技術專家們和施工部隊一起研究攻關。經現場實踐和設計部門大量調查研究,技術專家提出了往鬆軟的地層裡打進幾萬根沙樁,灌入幾萬立方米的粗顆粒礫砂,以增強地層的密實度,提高承載力。這一難題的成功突破,是科學與實踐結合的結晶,艱苦精神與腳踏實地工作結合的結果。現在,這裡建起的“萬丈鹽橋”成為青藏線壯觀一景。

經過參戰鐵道兵部隊的艱苦奮鬥,1979年7月,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勝利完工。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格爾木通車慶典

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拉段(格爾木--拉薩),全長110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科技含量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鐵路離開格爾木,漸漸爬坡進入崑崙山脈,經過納赤臺、玉珠峰、崑崙山口、不凍泉、可可西里、五道梁、風火山、“三江源”、唐古拉山口、安多、錯那湖、那曲、當雄、羊八井,到達拉薩。沿線風光無限,景色美麗,藍天、白雲、陽光、草原、冰川、湖水,藏羚羊,加上逶迤盤旋的鋼鐵巨龍,組合成世界屋脊最壯美的畫卷。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拉段(格爾木--拉薩)正式拉開了施工序幕。中國鐵建、中國中鐵兩大鐵路建築企業調集精兵強將上場。中國鐵建第11—20工程局(原鐵道兵的10個師)再上青藏線。已經脫下軍裝的鐵道兵紛紛請纓,重上青藏線。他們不服老,不服氣,終於盼到了這一天,等的頭髮都白了,就是要上青藏線。施工隊伍、凍土、橋樑、水土生態保護等各方面專家以及醫療衛生人員雲集高原,展開了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原鐵路施工大戰。面對惡劣氣候和生命極限的挑戰,他們喊出了“缺氧不缺精神”、“氣壓低意志不低”的口號,科學施工,環保施工,精心施工,為打造世界上海拔最高、科技含量最高、工程質量最高的高原鐵路而拼搏。經過建設者們的頑強奮鬥,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於2001於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車。至此,2000公里的青藏鐵路全線貫通。鐵路如一條獻給藏族同胞美麗的哈達,又如一條鋼鐵巨龍,成為西藏地區各族人民的幸福路。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最後一排軌枕在拉薩站落地

   2018年8月27日

我的鐵兵藏品21—《青藏鐵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