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到過昆明市博物館的人,肯定見過一座擺放在展廳入口別具特色的石雕。過去,老百姓叫它“石塔”,內行的人,則稱之為“古幢經幃”。今日君今天就來說說這個鎮館之寶和它背後的故事。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現藏於昆明市博物館

“古幢經幃”是何物

“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起初是一種由絲帛製成的傘蓋狀物,下有長杆,頂上有如意寶珠,立於佛前。

自初唐開始出現了石雕經幢,一般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個部分,分別雕刻好後壘搭而成。幢座一般為覆蓮狀,下有須彌座,幢身多為八面柱狀,雕刻有經文和造像,幢頂有寶珠。其中大部分經幢上所刻的都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因此,這種經幢也被稱為“尊勝陀羅尼幢”或“尊勝幢”。

現存於昆明市博物館的這座“石塔”,實際上是雲南大理國時期,鄯闡城(現今昆明市)的地藏寺經幢。這座地藏寺經幢從外觀上看像一座寶塔,層與層之間有簷,用建築學的專業術語,將它稱為“密簷式寶塔形經幢”。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局部)

這是一座獨具雲南特色的佛教經幢,同時,更像一個立體的曼荼羅壇城。經幢通高6.5米,由五段砂石拼成,共有七級,為八面形石幢。其上使用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手法雕刻有大小佛、菩薩、力士造像300餘尊。造像細節精美,周邊花紋繁複華麗,體現了當時南詔大理國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

石幢上還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大日尊發願》《發四宏誓願》《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等文字,為後人研究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正是基於這樣的文獻、藝術價值,歷史學者對這座經幢評價頗高。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史學大家方國瑜先生的說法:“雕刻佛像最精,世人鹹為驚異,滇中藝術,此其極品。”1955 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昆明時,也參觀了這座經幢,並作了“要建亭保護”的指示。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局部)

經幢建造的緣起

1919年,經考古發現,這座掩埋在廢墟中多年的經幢才重見天日;1982年,地藏寺經幢成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在經幢所在地建起了昆明市博物館,經幢便保存在了博物館的大廳內。

關於這座地藏寺經幢,在昆明老一輩人中,一直有著各種傳說。

在民間流傳最多的一種傳言中,這座“石塔”曾經掩埋在地下數百年,直到民國時期才被挖出來,計劃運到博物館妥善保存。傳說,當時已準備將經幢搬走,但是才一挪動,就發現古幢下面有一個漆黑的深洞,感覺一瞬間就要把周圍的人都吸進去,並且傳出一陣陣恐怖的聲音。一時間眾人大驚,急忙將古幢歸位。民間各種傳聞四起,說此經幢乃是用以鎮壓邪祟。後來,一直堅持要運到博物館的歷史學家也再不敢提起此事。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局部)

當然,上述都是民間傳說,無法落實考證。許多研究經幢的學者認為,影響經幢建造的直接原因應該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內容兼濟亡靈與生者,特別是有破地獄的功能,很快吸引了大量的信眾。裡面有一段經文,大意是:若世人在高處,如幢、樓、山上刻有陀羅尼經,那麼世人所有罪業即可消除,不墮地獄等惡道。受經文影響,世人便雕刻石經幢來消除罪業,並把石經幢保留下來,使之得以流傳。比如,昆明地藏寺經幢上便刻有梵文版的陀羅尼經。

經幢的價值

地藏寺經幢是研究雲南南詔大理國時期歷史、文化、宗教、藝術、語言文字的重要歷史文物。它可以印證,雲南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有著密切的交流聯繫,使用共同的語言文字,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

通過對古幢上造像服飾的觀察,我們還能瞭解到,雲南地區的文化跟中原文化的發展承襲現象,無論是菩薩的服飾、天王的甲冑和兜鍪,都有著濃濃的唐服遺風,加之《造幢記》上有數個唐代之後就不再使用的異體字,都反映出雲南地區文化對中原文化的發展承襲現象。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局部)

《南詔圖傳·文字卷》中記載,天竺、吐蕃、漢地為雲南佛教的三大來源。南詔大理供奉信仰的佛教密宗,稱為阿吒力教,為印度佛教和雲南本土宗教的結合體,有著龐大的神系。包含著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以及本土宗教中的各種宗教元素。

南詔大理國佛教藝術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所具有的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白族是一個開放性、包容性很強的民族,這一點同樣體現在南詔大理國的造像上。同樣佛教題材的造像,

因為南詔大理國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的獨特性,使得造像在風格上與中原相比既有相同又有差異。

從地藏寺經幢上佛、菩薩耳飾耳璫,天王赤足草鞋等,能看出經幢造像服飾雖有漢地服飾的特點,但也有明顯的民族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直至最後融合的現象。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丨大理國地藏寺經幢的老照片

當時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造像,有密宗、顯宗、梵像、漢像,不僅有著天竺、吐蕃的雕刻技巧和造型,通過與內地的頻繁交流,造像還吸收了唐宋時漢族造像的風格。

滇密把這些複雜多元的特徵和諧地雜糅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造型,更通過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使得造像立體生動,呈現出多面性,體現出佛、菩薩、天王各自莊嚴、慈悲、威猛的一面。南詔大理國的造像由此形成了兼收各家之長,並融入本民族固有傳統的一種獨特造型風格。

以昆明的地藏寺經幢為例,其石雕造像偏重曲線,金剛、菩薩、天王、力士等個個法相莊嚴,在下垂的衣紋和升騰的背光中流露出一種富有生命的張力。在經幢一級級地界石周圍,飛天飄逸的裙帶卷著流雲瓔珞,一切都是那麼地生機勃勃,讓人滿心澄明。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相較於古幢經幃久遠的歷史、宗教故事,坊間傳說因其生動性、傳奇性,更易被老百姓接受與傳播。關於昆明的靈異傳說你還知道哪些呢?來留言吧……

傳說中這座鎮壓邪祟的石塔,如今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