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宋朝人怎樣照明2

白蠟取自蠟蟲的分泌物。由於白蠟是中國特產,西洋人也將它叫做“中國蠟”。中國養殖蠟蟲提取白蠟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確證的時間則是宋代。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續集錄有“白蠟”條目,介紹了蠟蟲的養殖情況:“江浙之地舊無白蠟,十餘年間有道人自淮間帶白蠟蟲子來求售,狀如小芡實,價以升計。其法以盆桎樹,樹葉類茱萸葉,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樹。每以芒種前以黃草布作小囊,貯蟲子十餘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每一子中出蟲數百,細若蟻蠓,遺白糞於枝梗間,此即白蠟,則不復見矣。至八月中,始錄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蠟矣。又遺子於樹枝間,初甚細,至來春則漸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聞細葉冬青樹亦可用。其利甚博,與育蠶之利相上下,白蠟之價比黃蠟常高數倍也。”

這條史料透露了幾個信息:南宋後期,白蠟蟲養殖業從淮河一帶擴展至江浙地區;養殖白蠟蟲的收益跟養蠶不相上下;白蠟的價格高於黃蠟。

宋朝人怎樣照明2

李嵩《四迷圖·酗酒圖》

宋人還用烏桕油脂製作蠟燭:“烏桕,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烏桕種子有一層蠟質表皮,是制蠟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蠟,倒進模具內,凝結後便是桕燭。按南宋詩人陸游的使用體驗,桕燭的光亮可將蠟燭比下去,“烏桕燭明蠟不如”。不僅陸游這麼說,另一位南宋詩人楊萬里也有詩曰:“臼熖光寒淚亦收,臼燈十倍蜜燈休。”

宋人用來制燭的原料還有石油,叫做“石燭”。今天蠟燭所用的工業蠟即從石油中提煉,不知宋人又是如何製作石燭的,因史料記載過於簡單,不好臆斷。不過我們確知,石燭的照明效果很不錯,來看陸游記錄進《老學庵筆記》的使用體驗報告:“宋白《石燭》詩云:‘但喜明如蠟,何嫌色似黛。’燭出延安,予在南鄭數見之。其堅如石,照席極明。亦有淚如蠟,而煙濃,能燻汙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貴之。”據說石燭也耐燒,一支可頂蠟燭三支,但缺點是煙濃。

蠟燭的商品化

從出土的唐墓壁畫來看,長管形的蠟燭至遲在唐代就出現了。陝西乾陵博物館的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就繪有手執蠟燭的侍女。但是,蠟燭此時還是貴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費不起。因此,燃燭也是唐人炫富的一種方式,如貴戚“楊國忠每家宴,使每婢執一燭,四行立,呼為燭圍”。

宋朝人怎樣照明2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蠟燭

到了宋代,蠟燭才成為普通的商品,開始進入一般士庶家庭。我們查閱宋代筆記,便會發現關於蠟燭的使用記錄突然多了起來,《夷堅志》多次提到“燭”,如“洛中怪獸”條載:“宣和七年(1125年),西洛市中忽有黑獸,彷彿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一民夜坐簷下,正見獸入其家,揮杖痛擊之,聲絕而僕。取燭視之,乃幼女臥於地已死。”這個故事很詭異,不過我們不去管它,只注意故事透露出來的信息:洛陽平民家中備有蠟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