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解答“養殖肥水”相關的22個問題

解答“養殖肥水”相關的22個問題

1、我國漁肥的發展歷程

我國漁肥的發展有主要漁肥廠家都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地區,這與其當地的養殖模式——肥水養魚有關。漁肥的發展基本上是沿著農業肥的發展路線一路走下來的,即先有農家肥發展到化肥,再到複合肥,然後又發展到生物肥和現在的配方肥。

2、水體施肥的目的是什麼?

水體施肥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改變水環境,通過施肥來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增加溶解氧,而氧是所有生態因子的原動力,可以改變水體肥瘦、氨氮和 亞硝酸鹽超標等不良水體狀況。二是為了培育優質、適口、水產動物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餌料(浮游生物)或二級餌料(有機碎屑),通過人工促進餌料生物增長從而 提高水產品產量,從而降低餌料係數,減少養殖成本。

3、我國養殖水體分哪幾類?

我國的養殖水體根據其養分情況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新水體也叫缺養水體,主要指新開挖的池塘水體及水庫等大水面;二是富養化水體,指那些局部養分高、營養不平衡的水體;三是老化水體,是那些營養固著的水體。所以我們要判斷準確後再針對不同水體情況來施肥。

4、如何判斷水體的肥瘦程度?

水體的肥瘦程度,主要指水中作為魚類餌料的浮游生物的含量。

浮游生物本身帶有色彩,可以使水體呈現各種顏色,生產應用中常通過觀察各種優勢藻類形成的水華顏色來判斷水質肥度,同時,浮游生物在水體中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透明度,因此,透明度大小反映浮游生物量的多寡。

在生產實踐中通過測定透明度和觀察水色二項指標來判斷水體肥度。

5、怎樣簡單測定透明度?

透明度即陽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其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有機碎屑、泥沙及其他懸浮微細顆粒的含量所決定。

一般而言,夏、秋季浮游生物繁殖快,透明度低;冬、春季浮游生物生長受到抑制或死亡,透明度高。颳風、下雨時有波浪,水中泥沙泛起,透明度低;無風、晴天時,透明度高。因此,正常情況下,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水體的肥瘦。

測定透明度的標準方法是用透明度盤。無透明度盤時,可將手臂伸直,掌心對著臉,使掌心與胳膊成直角,慢慢將手由水垂直伸入水中,直到恰好看不見掌心(來回測試),測定水到手臂的長度即透明度。

6、如何根據水色判斷水質類型?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質、懸浮顆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綜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據水色的不同,將養殖水體劃分為瘦水與不好的水、肥水、惡水、工業汙染水等幾大類。

(1)瘦水與不好的水 瘦水——清淡,呈淡綠色或淡青色,透明度達60cm~70cm或以上,浮游生物少,絲狀藻類(水綿、剛毛藻等)和水草較多。不好的水——以下幾種水色的浮游植物數量雖多,但其表面具膠質或纖維質,不能或難於被魚類消化利用,對養魚不利。

①暗綠色:天熱時水面常有暗綠色或黃綠色油膜,以裸藻、團藻為主;②灰藍色:透明度低,渾濁度大,以顫藻為主或藍藻較多;③藍綠色:透明度低,渾濁度大,天熱時水面有灰黃綠色浮膜,以微囊藻、綠球藻為主。這幾種水體需要投飼、施肥,改變浮游植物種群組成。

(2)肥水 呈黃褐色或油綠色,混濁度較小,透明度適中,一般在20cm~40cm,以魚類易消化的硅藻、隱藻、金藻、輪蟲為主,也有部分枝角類、撓足類,適合養鰱、 鱅等濾食性魚類。水色有以下2類。①褐色水:包括黃褐色、褐帶綠色等,以硅藻為主,也有一些隱藻、綠球藻和柵藻。②綠色水:包括油綠色、黃綠色、綠帶褐色 等,以硅藻為主,也有一些隱藻、綠球藻和柵藻;

(3)轉水 水質隨天氣變化而發生改變的水體,也稱水華水、烏雲水,通常出現在春末或夏秋季節晨霧濃、氣壓低的天氣,浮游生物數量多,水色呈藍綠色、帶狀或雲狀綠色,浮游植物以裸甲藻、隱藻為主。

(4)惡水 呈紅褐色、棕色,以含有毒素的紅甲藻為主,魚類攝食後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死亡。未經處理不能用於養殖。

(5)工業汙染水 水色混亂,有紅色、褐色、乳白色等,水中含過量的硫化物、氰化物,以及汞、鉻、鉛、鋅、砷、鎳等重金屬,對魚類的生存、生長和發育極為不利。未經淨化處理不能用於養殖。

7、“肥、活、嫩、爽”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肥:浮游生物多且魚類易消化種類的數量多,透明度在30cm左右;

活:水色和透明度常在變化,不滯死,是浮游植物處於繁殖旺盛期的表現;

嫩:水色鮮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藍藻等難消化種類大量繁殖,水色灰藍或藍綠,或者浮游植物細胞衰老,均會減低水的鮮嫩度,變成“老水”);

爽:水質清爽,水面無浮膜,混濁度較小,透明度一般大於20cm~25cm,水中溶氧量較高。

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質,就要“定時、定量、定質”向池塘輸送物質(飼料、肥料),經常更新池水,改善溶氧狀況,注意水色變化。

8、如何通過“四看”來判斷水質?

四看主要是通過看水色、水色的變化、下風油膜、水華等對水質進行判斷。

(1)看水色 由於各種肥料所含養分不同,培育出的浮游生物種群和數量有差別,水體會呈現不同的水色。水色呈褐色和綠色,均是典型的肥水,含有大量魚類易消化的浮游生物。

(2)看水色的變化 魚類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顯的趨光性,白天隨著光照增強,藻類逐漸趨向上層,下午14時左右藻類的垂直分佈十分明顯;夜間由於光照的減弱,藻類的分佈較均勻。水體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濃厚的日變化特點。

此外,水色間隔10天~15天會出現濃淡交替變化,這是由於藻類的一個優勢種群被另一個優勢種群替代的結果。魚類易消化藻類種類的不斷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現,也是穩定高產的前提,另一方面,以藻類為食的浮游動物也隨之出現明顯的日或月的週期性變化。

(3)看下風油膜 根據池塘下風處油膜的顏色、面積、厚薄來判斷水質好壞。

肥水:一般下風油膜多、較厚、性粘、發泡並伴有明顯的日變化,即上午呈褐色或菸灰色,下午多呈綠色。油膜中除有機碎屑外,還含有大量藻類。

壞水:下風油膜面積過多、過厚且伴著陣陣噁心味,甚至發黑變臭。應立即進行換、沖水,同時根據天氣情況,嚴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餌或放肥。

(4)看水華 水華能直觀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質、生物特點,以及對魚類的影響與危害,是判斷水質的理想指標。水華帶狀或雲塊狀,是過肥狀態,繼續發展對魚類有明顯危害,應加以控制。

9、為什麼要在水體中施肥?

各種水產養殖對象都是異養生物,其生長的物質、能量需要完全依賴於外源性餌料。除工業化、高密度養殖生產主要依靠人工配合飼料外,天然餌料是水 產養殖生產中主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基本食物。在苗種培育、大水面天然增殖,以濾食性水產動物(魚、蝦、蟹、蚌、貝等)為主要養殖對象的水體,若能及時地供 給天然餌料,滿足水產動物的物質、能量需求,優質高產就有了物質保證。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營養鹽類在自然陽光照射下,能很好地促進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大量繁殖浮游植物,提供天然餌料。水產動物通過攝食水體 中的天然餌料生物而生長,因而水產動物的生長與水體中的無機鹽類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人們每年從水體中捕撈出大量的水產品,相應帶走了水體中的無機鹽類, 如果不及時向水體中補充這些物質,就會發生入不敷出的情況,而使養殖水體的物質循環和餌料生物的生長髮育受到影響。因此需要通過施肥來增加營養元素(主要 是氮、磷)的含量,加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進浮游動物的生長髮育,保證水體最大限度的生產力。

10、施肥的具體作用有哪些?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優質、適口、水產動物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餌料(浮游生物)或二級餌料(有機碎屑),達到提高產量的效果。施肥的具體作用主要是使浮游植物得到必要的營養元素而大量繁殖;促進以浮游植物為餌料的浮游動物、有益菌的增殖,為鰱、鱅、鯉、鯽、魴、蝦、蟹、蚌、貝等提供各種適口餌料;增加水體中的有機碎屑,直接為水產動物所利用。

11、施肥對水中細菌有都些影響?

細菌是促進水體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不可缺少的分解者,也是浮游動物、底棲動物的食物。因此,水中細菌的數量多少對提高養殖產量有很重要的意義。施肥可以提高養殖水體細菌的數量。施用不同肥料,對細菌繁殖的效用也不同。

在生產中可以看到,施肥區及施肥區附近的細菌大量聚集,同時施肥水域有大量的吞食細菌的浮游動物。由於浮游動物的吞食及營養物質的逐漸消耗,施肥區細菌的數量也開始減少。為保證細菌的繁衍增長,必須投入新的肥料。

12、施肥對浮游生物有哪些影響?

(l)浮游生物種群和數量與施肥的性質有密切關係。施有機肥時以隱藻、尾毛蟲、周毛蟲等為優勢種群,4天~7天達到數量高峰,施無機肥時以放射硅藻、柵藻、榴彈蟲、彈跳蟲等為優勢種群,2天達到數量高峰,施氮肥時,綠球藻形成優勢種群,施磷肥時固氮藻類形成優勢種群。

(2)浮游生物種群和數量與施肥量也有密切關係。施肥量較大、水溫較高,以綠藻和藍藻為優勢種群;施肥量較小、水溫較低,以小型硅藻(如紡錘硅藻、圓盤硅藻)或金藻等為優勢種群。

(3)施肥對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主要在初期,以後隨著浮游植物種類的增多、密度的增大以及生態環境的複雜化,浮游植物的優勢種群轉為營養需求複雜、增長率較低但競爭力強的大型種類(例如鞭毛藻類、藍藻)。

(4)施傳統肥料後,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鰱魚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一般在4天~5天達到數量高峰,鱅魚易消化的浮游動物在5天~7天達到高峰。

(5)底棲藻類與浮游植物之間在養分和光照上存在著尖銳競爭。如果水綿等大型絲狀藻類先增長起來,則養分被吸收,浮游植物就難以增長;反之浮游 植物若大量繁殖,由於透明度降低,底棲藻類也難以滋生。這種情況在早春清塘、施肥後可能出現。早春的水溫低,必須選擇晴朗、溫暖天氣,施足基肥或追肥,使 浮游植物搶先繁殖起來。

(6)施肥後浮游動物出現順序為: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撓足類。因此,在施肥時應掌握好各類浮游動物的數量達到高峰期所需時間,以保證培育的浮游動物在個體大小和數量上及時滿足水產動物生長髮育的需要。

13、水溫對施肥有何影響?

水溫的高低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的新陳代謝程度,從而影響它們對肥料的吸收利用。水溫較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強,新陳代謝旺,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強,反之亦然。

施肥後,浮游生物達到高峰期的時間也隨水溫和天氣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水溫在22℃左右,天氣晴朗,適量施肥後2天~3天水色可達到肥水標 準;若施肥後遇到陰雨天氣,由於溫度降底,光照不足,有機成分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較慢,有時5天~6天后,水質也不轉肥,此時不要輕率地肯定是施肥量 不足而大量施加追肥,待天氣晴l天~2天后視水色情況再決定是否施追肥。

14、酸鹼度(pH)對施肥有何影響?

在中性和弱鹼性水體施肥,能產生最大效果,此時浮游生物繁殖最快且數量最多。

若水體中淤泥過多,水質極度汙染,土壤和水呈酸性反應,微生物的生命環境惡化,有機物無機化的進程大大減慢,這樣的水體施肥效果不好。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通過施用石灰水調節水體的pH至鹼性,等毒性消失後再施肥。

15、溶氧對施肥有哪些影響?

施常用肥和溶氧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施肥不足,水質較瘦,雖然含氧量較高,但是水產動物的天然餌料不足;施肥過量則易汙染水質,造成水中溶氧缺乏。因此,必須掌握適當的施肥量,既要使水質較肥,天然餌料過多,又要使水中溶氧量不致過低而影響水產動物的生存和生長。

施有機肥,特別是未經腐熟發酵,使之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和無機鹽類後再施,可減少施肥後的耗氧,而且其肥效也比較穩定,這是施腐熟有機肥的優點。施無機肥,由於不經過有機物分解過程,且施肥後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其光合作用能吸收CO2:並釋放出02, 從而增加水體的溶氧,這是無機肥的一個優點。但是,施無機肥的水體,經過較長時間後,其水質容易變“老”,對水產動物及其餌料生物極為不利。此外,溶氧充 足,為固氮細菌、纖維索分解細菌和硝化細菌等有益的好氣性細菌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提高肥效。而且溶氧高,水產動物攝食、代謝旺盛,生長較快,能獲取高 產。

若溶氧不足,水中有害的厭氣性細菌大量產生,有機物在厭氧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產生各種有機酸及硫化氫、氨氮等有害物。同時反硝化細菌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而失去營養作用,導致水休的生產力降低。

16、土壤和底質對施肥有什麼影響?

不同土壤的物理結構、化學成分、酸鹼反應以及對肥料的吸收能力均有差異,在決定施肥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首先,土壤必須有很好的保水性,才能保證水體的水位和肥度。砂質土壤由於顆粒大,對肥料的吸收很弱,而且極易滲漏,這種土壤的水體要加速淤泥的形成,以保證水的肥度。

其次,土壤中含有各種無機物,對施肥也有很大影響,如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鉀等有效無機鹽類,溶解於水後,增加了水的肥度。

再次,土壤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物,經細菌分解變成簡單的有機物和無機鹽類而釋放至水中,同樣有利於水質變肥。

此外,土壤中含有特殊的有機質,它不但向水中提供營養物質,而且與土壤中的無機礦物膠體一起,對水中的無機物特別是一些營養鹽類產生吸附作用,這一點對大水面施肥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據資料顯示,磷肥在泥炭土底、黑鈣土底以及有少量淤泥的水體中,施肥效果很好,而水體中沉積的大量淤泥,往往成為磷元素的陷阱,大大降低肥效,施磷肥前要注意清淤。

總之,在施肥前,應對水體中的理化條件有詳細瞭解,對不適宜的水域條件進行改良,中和酸性、增加溶氧,是提高肥效的必要舉措。

17、施肥應注意哪些問題?

(1)確定適宜的養殖對象 對於水體較肥、溶氧較低的水體,應以養殖耐低氧、對腐敗毒物抵抗力強、食物鏈短的負類為主,特別是以腐殖質為食物的魚類。目前,異育銀鯽、彭澤鯽、鯉、鰱、鱅、蝦、蟹、蚌、貝等是優選品種。

(2)判斷水質肥度 在施肥前先檢查水體肥瘦,通常以水色、水華、油膜以及用化學手段檢測來判斷水體的肥瘦程度。如果是肥水,可暫不施肥;如果是水華水,則應採取相應措施,控制優勢種群的繼續發展;如果是瘦水,則要根據相應的水質、土質和環境,適當施肥。

(3)確定施肥量 根據土壤的結構與特點、水體自身的條件、水質的肥瘦、水的深淺、養魚的方式及水平、飼養對象決定施肥最。

同一水體同一生長期中總施肥量不宜過高。因此,從放苗開始,就要擬定總施肥量,並根據水中養分或通過水色判斷來決定每次施肥量和施肥頻率。

(4)確定施肥時間、次數和方法 總的原則是“少量多次、少施勤施”,充分發揮肥效,避免浪費,提高經濟效益。

施肥的時間與水溫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水溫15℃以上時,就應先施基肥,要求一次性施足,以後再施追肥。水溫20℃~30℃時,浮游植物 在適宜的光照、溫度條件下,出現繁殖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應,此時也正是水生動物快速生長的旺季,施肥量要適當增加,主要是增加施追肥的次數,並注意 選擇在晴天中午施肥。

施肥次數根據肥料類型、養殖對象、水體條件、水色、營養成分轉化時間的長短等決定和調整施肥次數。一般20℃~25℃時,間隔7天~10天;25℃~30℃時,間隔4天~5天。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掌握肥效的消失時間,及時準確地施追肥,確保肥效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施肥方法,施肥時,先將肥料用水溶化並稀釋,均勻施入。施肥原則“少量多次、少施勤施”。通常選擇在晴天中午光照強度大時施肥,雨天儘量不施;但夏季如果連續陰雨,水質較瘦時,也得及時施用。

特別注意的有:在混合用磷肥、氮肥時,必須先施磷肥,後施氮肥,次序不能顛倒,也不能同時進行。如果氮、磷肥同時施用,就會產生種有毒、無肥效的偏磷酸,既降低肥效又對水產動物產生毒性。

(5)注意水質調控 在立體開發、高產高效的綜合養殖條件下,為防止因投放大量飼料和養殖密度過大而造成有機質過多、水體缺氧、魚浮頭等,可用微生物製劑改善缺氧狀態。

18、有機肥與無機肥的配合施用應注意哪些問題?

有機肥或無機肥單獨使用,各有優點,如果將二者同時施用或交替施用,可發揮兩類肥料的優點,相互彌補缺點。

根據肥料的性質,有些肥料可以混合施用,混合後雙方優缺點互補,增進肥效,如無機的過磷酸鈣肥料和有機肥料混合施用就是一例;有些肥料則不能混 合施用,如果盲目混合施用,就可能勞力費神,肥效降低甚至毒害魚類,如磷肥與石灰、草木灰等強鹼性物質混合時,則生成了不溶性的磷酸三鈣,影響肥效,這類 肥料就不能混合施用。各種肥料是否可以混合施用,主要取決於它們本身的性質。

一般而言,酸性肥料和鹼性肥料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後產生氣體逸出或產生沉澱而使養分損失的則不宜混合施用;影響雙方肥料有效成分穩定性的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後產生有毒物質,如NH3、H2S、HPO3(偏磷酸)等,毒害魚類,破壞水質的肥料不宜混合使用。

19、“施肥+忌”有什麼含義?

施肥養魚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由於種種肥料有其優缺點,因此施肥也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習,為了充分有效地發揮施肥養魚的最大效果,切記“施肥十忌”。

(l)忌雨天施肥:雨天施肥至少有4大弊端:①天氣陰暗光照減弱,水體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強,對氮、磷等元素的呼吸能力較差;②隨水流帶進的有機質較多,不必急於施肥;③水量較大,施肥的有效濃度較低,肥效也隨之降低;④溢洪時,肥料流失性大。

(2)忌悶熱天氣施肥:天氣悶熱時,氣壓較低,水中溶氧較低,施肥後則使水中有機耗氧量增加,極易造成水體因缺氧而浮頭;同時,天氣悶熱時,可能即將有大雨降臨,犯了下雨天施肥的大忌。

(3)忌渾水施肥:水體過分渾濁時,說明水體中粘土、礦粒過多,肥料中部分離子易被粘土粒子吸附、固定、沉澱,遲遲不能釋放肥效,造成肥效損失。

(4)忌化肥單施:施肥的目的是培育水體中的水產動物易消化的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經過食物鏈與能量流動,最終供水產動物攝食。浮游動物吸收營 養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要求氮、磷、鉀的有效比例為4:4:2。如果單施某種化肥,肥效的營養元素比較單一,則其他的營養元素就會成為限制因子而制約肥效 的充分發揮。

(5)忌盲目混施:某些酸性肥料與鹼性肥料混合施用時,易產生氣體揮發或沉澱積於淤泥中而損失肥效;某些無機鹽類肥料的部分離子與其他肥料的部 分離子作用會喪失肥效;有些離子被土壤膠粒吸附也會喪失肥效。因此,並不是每種肥料都可以混合使用的。如果因防治疾病、調節水質需施生石灰時,最好等3 天~5天后再施肥,以免使肥效喪失。

(6)忌高溫季節施肥:施肥最適合主養鰱、鱅等肥水性魚類,根據鰱、鱅的生長規律,施肥的季節宜在每年的5月~10月,水溫在22℃~30℃的 晴天中午進行,但並非溫度越高越好。因為在7月~8月的高溫季節,水體中許多魚類喜食的浮游生物種群較少,水溫超過30℃時應少施肥,水溫超過35℃時應 停施肥。

(7)忌固態化肥幹施:幹施的肥料呈顆料狀,由於其自身的重力因素,肥料在水錶層停留時間較短,易沉入水底,被汙泥吸附,從而影響肥效。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魚類專家將淤泥比喻成磷肥的“陷井”。一般在施用固態肥時,採用先溶解後兌水施入為最佳。

(8)忌攝食不旺或暴發疾病時施肥:在水產動物攝食不旺時施肥,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及時地被有效利用,易形成水華,敗壞水質。在暴發疾病時,水產動物的抵抗力減弱,易引起中毒死亡。

(9)忌一次施肥過量:如果過量施用銨態氮肥,會使水體中氨積累過多,造成魚中毒現象;同時施有機肥過量,則使水體中有機物耗氧量增大,容易造 成缺氧而魚浮頭。所以施肥時,不能圖省事,一次將肥料下足,應嚴格遵循“少量多次、少施勤施”的施肥原則。一般要求3天~5天施追肥1次,使水體中的總氮 有效濃度始終保持在0.3mg/L以上,總磷濃度保持在0.04mg/L~0.05mg/L。

(10)忌施肥後放表層水:施用不同肥料後,經過一系列的理化反應,3天~5天后才可以轉化成浮游生物,4天~7天左右優勢種群的數量達到高峰 期,而且浮游生物的種群一般均勻分佈在水體表層的lm~2m處。如果施肥後放走表層水,則培育的浮游生物明顯受到損失,造成肥效的下降,如果確因農業用水 的需要,則應放底層水。掌握施肥技術在於既要使水質變肥,水產動物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的種群和數量多,又要使水中溶氧不致過低,而影響水產動物的生存和生 長。因此,施肥時應掌握科學施肥,注意以上所述“施肥十忌”。

20、大水面養魚施肥技術與方法

(l)判斷水質 肥度在施肥前先檢查水體肥瘦。通常以水色、水華、油膜以及用化學手段檢測來判斷水體的肥瘦程度。如果是肥水,可暫不施肥;如果是水華水,則應採取相應措施,控制優勢種群的繼續發展;如果是瘦水,則要根據相應的水質、土質和環境,適當施肥。

(2)確定施肥地點 大水域中施肥地點的選擇十分重要,如果選擇不當就不能發揮最佳肥效。應選擇陽光充足,水深在3米以內,水溫較高,風浪較小,魚類較多的上游淺水區、沿岸 帶及距放水涵閘較遠的庫灣等地,以減少肥分的流失,有利於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淺處水可以垂直循環,把氧送到底層促使有機物礦化和向水錶層轉移。若在汛期水 體交換量大的季節應重點在滯水區施肥,防止肥份流失。

(3)掌握好施肥時間 施肥的時間應根據水中浮游植物對肥料的利用狀況及魚類和浮游動物對浮游植物的利用狀況而定。應選擇陽光照射時間長的4~10月,重點放在7~9月。施肥一定要在晴天的上午進行。

施肥的時間與水溫和透明度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當水體透明度降到40cm以下,水溫上升到20℃以上時開始施基肥,要求一次性施足,以後 再施追肥;如水溫低於20℃,應施用低溫能起效的肥料;當水溫上升到20℃~30℃時,浮游植物在適宜的光照、溫度條件下,繁殖期來到,需要大量的能量供 應,此時也正是水生動物快速生長的旺季,施肥量要適當增加,主要是增加施追肥的次數,並注意選擇在晴天中午水趨於分層時施肥為宜,這樣可延長肥料在表層停 留的時間。

(4)施肥種類 要做到長效肥與速效肥、營養完全性肥料與單一性肥料相結合。在早春汛期前可增施有機肥,汛期及水溫較高的6月~9月多施無機肥或者生物複合肥,前二者兼施 效果較好,後者因為營養較全面可以進行單施。無機肥以肥效快的碳酸氫銨和水溶性磷肥過磷酸鈣和重過磷酸鈣為主。有機肥可選用糞肥、綠肥、廄肥、堆肥等,具 體應根據當地肥料來源,經濟效益而定。

(5)施肥數量 年施肥量應根據水質肥瘦,魚種放養的數量及經濟實力而定。一般年施肥量應按計劃產量的多少和化肥養魚係數為2~3的原則合理掌握。

以通過施肥使水中有效氮、有效磷濃度的比例達到(6~7):1為宜,比例不當就會造成浪費。當有效氮濃度低於0.3mg/L時,就應當進行施 肥。一般每畝施碳酸氫銨2.5kg~3.5kg或尿素1.3kg~1.4kg、過磷酸鈣2kg~2.5kg,施肥後6天~7天浮游植物量達到高峰。

(6)施肥次數 根據肥料類型、養殖對象、水體條件、水色、營養成分轉化時間的長短等決定和調整施肥次數。在整個施肥季節,每次施肥後,水體透明度應達到:小型水庫30~35釐米,中大型水庫35~40釐米。

一般情況下,水溫20~25℃,8~10天施一次;水溫25℃以上,5~7天施一次。具體到月施肥量與次數大體如下:4~5月施全年肥量的 10%,分2~3次施;6月施全年肥量的15%,分3~4次施;7~8月施全年肥量的45%,分6~7次施;9月施全年肥量的20%,分4~5次施;10 月施全年肥量的10%,分3~4次施。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掌握肥效的消失時間,及時準確地施追肥,確保肥效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7)施肥方法 化肥和複合肥溶於水後用水泵全湖、庫噴撒,在混合用磷肥、氮肥時,必須先施磷肥,後施氮肥,次序不能顛倒,也不能同時進行。如果氮、磷肥同時施用,就會產 生一種有毒、無肥效的偏磷酸,既降低肥效又對水產動物產生毒性。施肥的最佳方法是每次第一天將所投磷肥先搗碎後加水溶化,再在選定的施肥地點遍灑,這樣能 使磷肥較長時間保留在水層中,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增加肥效。第二天,以同樣的方法,將所投的氮肥先溶化再遍灑在施肥地點上。

有機肥可採取堆肥和漚肥相結合,最好經腐熟後再潑灑,低溫時施堆肥,20℃以上時可全湖沿岸潑灑,其用量和間隔時間視水色、透明度和其他肥料用量而定。另外施肥時最好站在上風口,或者在湖灣、庫汊等處施肥較好。

施肥原則“少量多次、少施勤施”。通常選擇在晴天中午光照強度大時施肥,雨天儘量不施;但夏季如果連續陰雨,水質較瘦時,也得及時施用。

21、大水面施肥養魚應注憊哪些問題?

在大水面進行施肥養魚主要是適用於攔網養魚,即“半精養”,是介於精養魚池與大水面粗放養殖之間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以施肥為主,人工投餌為輔。

大水面施肥應注意的要點:

(l)防止缺氧,以免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進行脫氮作用,造成氮肥元素的損失增大,並加快有機氮的礦化速度。

(2)投放魚種與投施化肥的比例要相適應。投施化肥的水面如果魚種不足,又盲目施肥或施肥量過大,就會造成化肥的浪費;魚種數量過多或者規格過小,又沒按比例投足化肥,就會造成成魚規格偏小,影響魚的產量和養殖效益。

(3)施肥只在淺水處不分層的水域中進行,因為淺處水可以垂直循環,把氧送到底層促使有機物礦化和向水錶層轉移。

(4)施肥時間以午前水趨於分層時為宜,這樣肥料可多在水錶層停留。水溫低的陰雨天或陽光少的天氣不宜施肥。

(5)施肥應掌握適量多次,間歇施放。

(6)施肥可根據透明度確定,透明度維持在40cm為佳,這時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可達30mg/L;透明度降到50cm,可施一次追肥。

(7)施肥間隔應根據每個季節的水溫情況來確定。6月~8月,浮游植物在施肥3天~4天后達到高峰,6天~7天恢復到施肥前水平;9月(上半月 平均水溫為23℃~25℃,下半月水溫為20℃),浮游植物出現高峰期是在施肥後4天~5天,7天~8天恢復到原來水平。從以上情況看,施肥間隔要根據溫 度來掌握,天熱間隔短,天冷間隔長,以免浪費肥料。

(8)注意施肥產量的安全問題。多數氮素化肥含銨,即使施用硝態氮肥,在缺氧和富含有機物的水中,也會還原成銨態氮,含氮的有機物分解也產生 氨,氨在水中通常有兩種狀態,即離子態銨(銨根離子)和非離子態氨(氨氣),只有後者才對水生動物構成較大的毒性;銨根離子也有毒,但對水蚤和一些魚類的 毒性只有氨氣的1/50,而非離子態氨對水生動物的毒性是很大的,輕則使水質老化、動物生長停滯,重則導致水產動物急性氨中毒而發生大量死亡現象。溶氧量 的減少也會使氨氣的毒性增強。尿素中的氮是酰胺態氮,一些藻類雖可直接利用尿素,但據研究在有7μg/L銨態氮共存時,藻類利用尿素的能力就受到抑制。只 有待尿素轉化為氨氮時才能被利用,這個過程在高溫季節需要2天~3天,低溫時需7天~10天。此外,只單施有機肥會造成魚中毒現象。

(9)要嚴格按照氮、磷1:1的施用量施肥。如果隨意增大氮肥的用量,錯誤理解“肥水養魚”,不但浪費化肥,增大費用,而且容易使水體中的氮元素增加。施肥水質以pH值在6.5~7.5為好,因為pH接近中性時,肥料中的磷以偏磷酸根離子(HPO42-)、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狀態溶出,有效性最大,若水體pH過高,可先將磷肥充分溶解,然後潑灑,以減少肥分損失。當水體pH值超過8.3時,仍對其施用氮肥,就容易使其放出大量的氨,致使水中分子態氨的濃度增加,對浮游生物和魚類都有較強的毒性。

(10)投施化肥時切忌將整車、整袋的化肥不經溶化直接倒入水中,而且一定要堅持先溶解磷肥再溶解氮肥的原則,以免產生有毒物質,致使魚類死亡。投施化肥應儘量避開蓄洪、洩洪和灌溉高峰期,如確需放水應儘量開底涵,減少“肥”水流失。

22、市場上出現的漁肥種類有哪些?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漁肥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補充性肥料,例如糞肥、尿素和磷肥等,都是以補充水體中養分為主要目的的漁肥;二是分解型肥料,其分 解原理為依靠生物芽孢進行生物分解來釋放水體中固著的部分營養元素;三是分解氧化型肥料,這種漁肥比上一種增加了生氧的功能,比上一種漁肥生效快。

(文章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 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