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中國56個民族裡面沒有匈奴、鮮卑、羯、氐族。這些曾被史書清晰記錄的彪悍北方民族從哪裡來?又去了哪裡?

大同地處塞北邊緣,中國史學家們卻異口同聲地說:“中國是從這裡走向了大唐”。眾所周知,大唐奠定的強勢漢文化一直延續至今,那麼這座城市到底憑著什麼推動了大唐的昌盛?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大同是“三代京華,兩朝重鎮”,足矣說明大同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自明朝起,大同修了堅不可摧的城防工事,朱元璋派他第十三子堅守大同,此地關乎著國家的命運,屏全晉而供神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難道不應該為明朝點個贊麼?

更神奇的是,作為北方人,我的身體基因裡面很可能佔據著古老大同人的DNA。如果這裡有我的前世和今生,當我踏入這座城市,怎麼可能可能沒有激情?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夜幕下的鐘鼓樓

雲崗國際大酒店就在大同城的鐘樓旁邊,是這個城市的中心部位,附近各種古建景點。從大同飯莊走回酒店,經過鼓樓,遠望高聳城門樓子、法華塔......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隨著暮色漸沉,古建牆體也亮了起來,整個城市換上多彩霓裳,變得氣象萬千。夜的華麗賦予老城不同的意義,那些關於大同的往事從記憶深處不斷翻滾著,湧上心念之間!

老城曾代表一個時代的靈魂。華夏漢民族和關外諸部落民族對它充滿了期待。老城緘默不語,靜靜記錄了北方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過程。同時,這也是遊牧民族向更高級的農耕文明靠攏,這一蛻變過程想必十分辛苦!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北魏建國初期,頻繁進行大規模的徙民活動,隨著建都平城(大同古稱)的北魏統一整個北方地區,不計其數的人民從華北、關中及河西等地區來到平城。這些流民裡面或許就有你我的祖先。

大同城內大部分古建雖然是明清風格,閃爍的卻是1700年的光輝。從舊到新,從古到今,要把大同的來龍去脈按次序說清,第一幕必是郊外的雲岡石窟。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雲岡石窟,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

雲岡石窟的佛像多得數不清,就像天上的群星。石窟的造像之美,體現了一種精神執著與安慰,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發揮著深入人心神奇的療愈作用。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中國歷史到兩晉,社會各階級又遇到十字路口。一方面,社會極其動盪,道德底線一次次崩潰;另一方面,一種思想從西方隨著絲綢之旅傳入,到了大同這個地方,找到了合適的土壤。

本地胡人和漢人同時把這種思想看得非常重要,於是決定全力供養。經歷幾代人,多個皇帝的不斷擴展,終於有了這樣巨大的規模。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與此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因信仰共同,選擇走向農耕文明之路。加速漢化,勢在必行,北方外族以這裡為起點,開始了這條艱辛之路。

餘秋雨老師在雲岡石窟北魏紀念館寫到的“中國從這裡走向盛唐”原由於此。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大唐兼容幷蓄,自由奔放,北魏是這一現象的開端。從一個沒落的文明“大漢“走向了一個新興的文明“大唐”,大唐就是這樣起身草莽。

北嶽恆山,邊關要塞,古城峰煙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大巴車在去往渾源縣恆山的路上,心裡不斷地念叨著這首歌。據說,這首歌來源於南北朝,唱給東魏皇帝高歡,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草原氣息。從押韻到意境一氣呵成,素直真誠、淺近明快,真切地描述了遊牧民族彪悍豪邁的情懷。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

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自古以來為中國地理重要標誌。

恆山因其險峻的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很多名將都在此據守,排兵佈陣,所以修了石關隘、城堡、烽火臺。然而,和平年代太久,這裡逐漸成了道家勝地。

懸空寺,欲上與天神交接

雖然漢末到盛唐這幾個世紀中國一直受外來文化影響,但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因此丟失。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懸空寺最初是一座道觀,緣起於太武帝和道人寇謙之。與其他北魏皇帝不同,北魏太武帝信奉道教,並拜嵩山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在位期間耗費巨資修建“靜輪天宮”,這所宮殿的設計理念是:“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這意味著天宮距離地面足夠高,因為難度實在太大,直到太武帝、寇謙之離世都沒有修成。後來,寇謙之的弟子在京郊找到這樣一個地方,建成了現在的懸空寺。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在文化控的眼裡,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出色的開放世界,社會各種學術思想跟著蓬勃發展,佛教、道教一度走到頂峰時代,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這對中國文化的強度和持久性作出了貢獻。

善化寺,四萬僧人集會之地

我的當地朋友說:“華嚴寺的規模和地位好比是沃爾瑪超市,相比之下,善化寺更像便利店”,然而我覺得,善化寺始建於唐代,更顯古樸,從名字意會,很接地氣。參拜古寺,應從年代久遠的開始。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自從佛教傳入這座城,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對佛的供養從未斷絕。

善化寺始建於唐代,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有過重修。特別是在元代,曾有四萬僧人在此寺集會,做佛事活動。既然能容這麼多人,肯定是超級沃爾瑪了。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也許是因為篤信佛教的貴族覺得不方便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吃齋唸佛,於是建了另一座如皇宮氣勢一般的華嚴寺。

華嚴寺,契丹貴族家廟

華嚴寺的背景要從“三代京華,兩朝重鎮”這個名頭說起。

大同處於華北地臺的山西臺背斜與陰山隆起的交接部位。為南下陰山、東來燕山、北上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每年大雁為首的鳥類南遷,會走這個通道,所以有“古雁門地”之稱。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大同是“北魏”國都,又是遼、金兩朝的陪都。明清兩朝,大同為十三重鎮之一,是重要邊防線。

北魏孝文帝極力推動北方民族漢化,最後帶著熱愛他的人民去了洛陽,留下空城一座。接著500多年後,契丹人來到這個地方,在這裡建設陪都。

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

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很明顯,這是契丹貴族的家廟。遼末因為戰爭,寺院局部建築被毀,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遼、金兩代,平城(今大同)都是當時的別都,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後來隨著金被蒙古滅亡,遭遇了嚴重損毀。明朝軍隊趕走了蒙古人後,重修了華嚴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

古城牆,大明的未來增援計劃

明朝最強大時期,在全國範圍內修了大量城牆,這是在當時已經出現火器後,最有效的未來增援措施。

“屏全晉而供神京”。大同城牆5體高大,佈防嚴密,建築史上十分罕見,有“蔚然重鎮”“北方鎖陰”之稱。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從明王朝永樂皇帝開始,施行了“天子守國門”對外策略,國家行政機構從應天府(南京)搬到順天府(北京)後,大同的位置顯得尤為重要。於是明王朝東起鴨綠江、西迄嘉峪關,沿長城邊線陸續設置了九個邊防重鎮。大同是“九邊“之一,通往山西和京城的咽喉之地。

朱元璋派他的第十三皇子(代王)在這裡鎮守,一時間軍民同心,形勢固若金湯。

然而,大同有堅城利炮,成功抵禦了外敵,卻短短百年後因失去民心,敗絮其中。被內敵外患侵擾,最終難逃破城厄運。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關於明朝人的信仰:

據說,明朝永樂帝曾鑄了一口大鐘,放在他的皇家寺院裡,每天派人去敲鐘。皇帝駕崩之前,千叮嚀萬囑咐讓人繼續敲,然而到了木匠皇帝這兒,就開始不敲了。從此國運便衰退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信仰凝聚人心”。

從永樂帝的年代往前推1000年,北方鮮卑族在大同建立起了強大的北魏政權,執掌權柄的孝文帝花了大量物力財力,修建雲岡石窟,而永樂皇帝推崇佛教,做了和孝文帝極為相似事情,只怪後來人不諳其意!

九龍壁

九龍壁是代王府的一塊兒照壁,從其精美能推測代王府的規模近似皇宮。代王和它的豪府早已經灰飛煙滅,九龍壁卻成了不朽的大同不朽,化作最後一個漢人政權輝煌時代的終止符……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要我看來,大同的全域旅遊的核心是文化大餐,它或許不是那麼刺激,到絕對味道醇厚。

在大同登場的歷史人物中,次仁君對北魏孝文帝這位活得跟精華的皇帝情有獨鍾。

孝文帝作為一個典型北方民族皇帝,他帶領著自己的族群去漢化,最終讓自己的民族融入了漢族,最後在一片刀光劍影中突然死去,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孝文帝執政雖短暫,卻在漢化這件事情上促成漢文明和唐文明的鏈接。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大同大不同!

大同最繁榮多彩的時代仍然在北魏,當時的中國廣泛吸納中亞、草原、絲路、印度等地的文化,在藝術風格上多姿多彩。同時,和明朝的軍事防禦重鎮的目的不同,大同作為北魏京城期間是文化最開放的時候。我們電腦裡面的“魏碑”字體,以及時代《水經注》《齊民要術》就是這樣不朽的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