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長槍上的“紅櫻“”有什麼用?

渭水一青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科技戰爭!在二戰開始後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各國軍事科技的變化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到了戰爭末期,天上飛著噴氣式戰鬥機,海里遊弋著巨大的航空母艦,陸地上是披著厚重裝甲坦克。每個國家用盡一切力量,發展自己的武器。以步槍為例,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各國都裝備單發手拉步槍,如德國的毛瑟步槍;而戰爭進行到一半,美國已經開始大面積裝備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到了戰爭末期,德國已經裝備了非常先進的全自動步槍STG44。這一切不過在短短的6、7年完成。

而今天要說的這種武器,根本無法同上面任何一種武器相比。它是中國人幾千年之前的老祖先,使用的武器!沒想到在幾千年後的抗日戰場上,它仍然成為我們的殺敵利器,這種武器就是紅纓槍。下面就聽薩沙來說一說。

紅纓槍的歷史

紅纓槍就是槍、長槍,是中國傳統的冷兵器,也是所謂十八般兵器的一種。

早在原始社會,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槍矛這類的兵器。人將竹子或者木頭的一頭削尖,用來刺殺敵人和獵物。這種長兵器雖然極為粗糙,卻非常的實用,等於有效延長了人雙臂的距離,殺傷力也相當的強,也就一直流傳下來。

在歷代農民起義中,缺乏武器的農民也用這種粗糙的武器。謂揭竿而起,也就是這個意思,將木棍一頭削尖,就成為了致命的武器。

至於紅纓槍的歷史也不短,明確在歷史資料中有記錄是在東漢時期。2000多年來,紅纓槍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抗戰中使用的紅纓槍,跟東漢時期是基本相同的。

在中國古代,槍和矛是軍隊中主要的近距離作戰工具,任何一場戰爭都絕少不了他們的影子。大家都知道的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趙雲使用的就是槍。宋代楊家將的英雄們,也以槍作為主要的武器。大家都以為關羽用的是青龍偃月刀,實際關羽用的也是長槍,他幹掉顏良並不是砍倒,而是刺於馬下。實戰中,長槍遠比大刀要有效得多。

中國曆代軍隊中,對槍和矛都有一整套使用戰術和相應的槍法訓練,中國人對槍矛的使用技術是世界一流的。

宋軍的運氣很差,他的三個對手也就是遼國、金國、蒙古國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三大軍事力量。以宋軍之虛弱,仍然對峙了百年之久,甚至最後和蒙古人的鏖戰也有40多年之久。

由於北方的馬場都被異族控制,南宋時期宋軍的騎兵已經很少,只得以步兵為主。

金軍蒙古軍和宋軍的作戰,基本必須擊破宋軍的槍陣。一杆長槍已經不容易對付,現在長槍如林就更難對付。宋軍依靠槍陣保住自己的領土,槍陣也成為宋軍主要的殺手鐧。

名著《水滸》中,李逵救宋江時候,曾經拿著兩把板斧四處砍殺手持短兵器的軍民,無人能擋,殺人極多。一同救人的晁蓋對李逵很放心,根本沒有阻攔。為什麼?李逵武功很厲害,他的板斧對於朴刀、匕首、腰刀這種短兵器是絲毫不落下風的。比較好的武器,加上武功的高超,李逵自然是立於不敗之地的。

不過,一旦發現宋軍出動槍陣,晁蓋就趕忙讓李逵撤下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長槍對於短兵器有著絕對的優勢,尤其是長槍如林的戰陣,對於單個步兵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李逵就算再有功夫,遇到這樣的槍陣也很難保住性命。

槍陣和槍的威力可見一斑。

著名的電影《勇敢的心》裡面,裝備低劣的蘇格蘭起義軍用長木製成的長矛,擊潰了英格蘭人稱雄英倫半島幾個世紀的重騎兵。在此次戰役的前哨戰中,100多名英格蘭重騎兵被打死,而蘇格蘭長矛兵僅6人陣亡。

除了軍事作戰以外,槍矛對民間習武者也有極大的影響。槍和矛外形相似,主要區別在於矛一般很長,很重,槍桿多用硬木或者金屬製成,非有很大臂力不容易使用,基本都用在軍事作戰中。

而槍的重量較輕,長度較短,很適合普通練武者和老百姓防身使用。

由於槍的長度較長,它是最難練的兵器之一,有百兵之祖的稱呼,也有槍似游龍,非苦練不能掌握的古話。宋軍當年有大量如《水滸》開篇的王進,後來的林沖這樣的禁軍槍棒教頭,他們主要就是教授槍法的。

而民間也有打虎將李忠這樣的大量武師,專門教授槍的功夫。

------------------上圖的趙子龍和下圖的林沖都是武功高手,擅長使用長槍。以短兵器對長槍,很難有勝算的,哪怕是李逵這樣的高手。

一般認為,槍只要下苦工去學習,一旦練成就基本無人能敵了。普通兵器很難有槍這樣的長度,在兵器上大大佔了劣勢。而和槍差不多長的矛、長斧、大刀、長叉之流都比較笨重,遠不如槍這樣靈活。

所以,民間高手中練槍的很多。比如《水滸》中武功最高林沖,他的武器就是一杆紅纓槍。在山神廟,林沖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差撥、陸虞侯、富安,他用的就是紅纓槍。之後林沖每次上陣也都是用槍,幾乎從無敗績,扈三娘也是這樣被他抓過來的。

紅纓槍的特點

紅纓槍最大的特點可謂就是這個紅纓。很多朋友奇怪,紅纓槍為什麼要加上一個紅纓呢?並不是為了好看,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1是為了防止滑手。

一旦槍刺中敵人要害,噴濺出來的鮮血幾乎都會從槍頭流到槍桿上,在沿著槍桿往下淌。

人的鮮血又是很滑的,一旦沾到兵器上都是相當的滑手。長杆的兵器本來就比較滑,如果再濺上鮮血,就幾乎讓使用者抓不住槍桿,嚴重影響接下來的的格鬥。

從實戰角度考慮,就在槍頭加上了一個紅纓,讓血順著紅纓流到地上,不會再順著槍桿流。

最初這個紅纓也不是紅色的,更多時候是找到什麼就用什麼,白色、黑色、灰色,五顏六色什麼顏色都有。

2後來在實戰中發現,如果集團作戰時候同意在槍頭使用紅色的纓子,可以導致敵人視覺上產生比較嚴重的混亂,更有相當程度的威嚇作用,能有效挫傷敵人士氣。

日本武士在作戰時候也會穿上顏色鮮豔的盔甲,戴上猙獰的面具。有的朋友很奇怪,覺得穿的這門鮮豔不就是被敵人當靶子打嗎?

日本古代的弓箭性能非常差,火槍是日本戰國時期才開始流入中國的(中國明朝),日本的武士並不懼怕遠程武器,所以穿著鮮豔並沒有什麼問題。他們這樣穿,主要也是用絢麗的顏色恐嚇敵人, 和紅纓槍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這也可謂是最早的精神戰。

以上說了這麼多,都完全是針對古代來說。自從進入了火器時代,尤其是燧發槍大量裝備部隊一來,冷兵器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火繩槍時代,歐洲很多國家還讓大量長矛手配合,到了燧發槍時代,長矛手基本都被淘汰,長矛轉變為燧發槍上的刺刀了。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重機槍,各種口徑火炮、坦克、飛機的出現,冷兵器肉搏更是不常見了。雖然戰爭中還有波蘭騎兵這種揮舞馬刀作戰的部隊,但這些部隊往往配備大量重武器,騎兵也多以下馬作戰為主。這些部隊多作為奇兵使用,很少和敵人正面硬碰了。

一戰如此,二戰更是一個現代化的時代。稱雄歐洲的德軍在實戰中很少有冷兵器的作戰,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軍更是極少有拼刺的場面。著名連續劇《兄弟連》 那麼多劇集中,僅有軍士大牛一個人在近戰中刺死了一個德軍,還有一個美軍新兵用刺刀誤傷了他們軍官,其他再無一個肉搏戰。大牛之所以肉搏,只是因為被包圍在德軍後方,根本不敢開槍,只能拼刺刀。除此以外,就沒有看過任何一場肉搏!

沒想到的是,在八年抗戰戰場,忠勇的中國健兒們依然拿起祖先的武器,和兇惡的日寇血戰到底。

------------------------無論中國外國,長矛陣都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作戰方式。大家可以看到,在長矛陣中使用短兵器,基本等於找死。

抗戰中國軍對紅纓槍的使用

抗戰中,國軍一方使用紅纓槍並不多,因為他們多是正規部隊。中央軍和大部分地方軍閥軍隊受到的冷兵器訓練都是拼刺刀,而西北軍之流的軍閥部隊,近戰則是靠大刀。紅纓槍這種東西不是正規的訓練項目,自然不會大規模去用。

國軍用紅纓槍的,主要是一些特殊的部隊,就比如臺兒莊戰役中配屬給西北軍孫連仲的110師的武術大隊。

100師也是一支正規軍,他們也沒有受到過任何紅纓槍的訓練,這隻武術大隊完全是一個意外的結果。

該師戰前在河南駐紮擴軍,在當地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也收編了河南民間相當常見的紅槍會武裝。

紅槍會,就是著名的義和團演變而來。自從八國聯軍殺入北京以後,河北的義和團大多逃往四方。逃到山東、河南的義和團規模最大,力量也最強。慈禧迫於列強壓力宣佈剿滅義和團,這個義和團隨之以紅槍會的形式出現。

清末中國大亂,民國初期又是軍閥混戰,河南不但遭受各種自然災害,政府的苛捐雜稅,更被戰火波及,人民財產生命都得不到保證。

官府靠不住,紅槍會就成為類似於意大利黑手黨的地方力量,迅速發展起來。

他們開始以村鎮為單位,後來逐步發展到鄉甚至縣。

紅槍會逐步成為河南農民自發的農民武裝,平時防匪防盜,戰時保境安民,甚至敢於和軍隊作戰,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上各派軍閥、國民政府,甚至日本人和共產黨,都曾經爭取過紅槍會的支持。小說《平原槍聲》裡面的八路軍游擊隊隊長二虎,就是紅槍會出身的一個人物。

到抗戰爆發以後,紅槍會之流的地方武裝也熱烈的要求參戰。

國軍110師也就是吸收了他們中間的精幹力量,編組了一支500人的武術大隊。

這些紅槍會的戰士們並非正規軍,他們並不擅長射擊、投彈,對各種戰術也基本不懂。如果讓他們跟隨正規軍一同進入陣地作戰,怕是起不到什麼作用。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每個人都是常年練武的健兒,長則練功10年以上,都很有一些武功。這些拳腳兵器功夫,是僅僅受過1年多軍事訓練的日軍所遠遠比不上的。

二是他們的武器一半是紅纓槍,這個武器在近戰中遠強於日軍。紅纓槍一般最短也有2米,而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最長不過1.5米,兵器上相差半米之多。一寸長一寸強,實戰中哪怕長0.1米也是致命的,別說半米這種長度了。

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做夢也沒想到,他們居然也有兵器落後於中國人的時候。

三是紅槍會會員篤信宗教,這種精神催眠相當可怕。當年義和團團丁喊著刀槍不入,拿著大刀長矛向著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軍。

現在的紅槍會戰士,也絲毫不比他們差。這些戰士相信作戰前唸咒語,就可以刀槍不入,所以他們作戰非常勇猛。一旦念上咒語就如同鬼神附體,衝鋒時候根本不怕死,完全是拼命。這種勢頭連號稱武士道的日軍也深為膽寒,很多日本老兵都認為:同紅槍會戰時作戰是侵華中最可怕的記憶之一。

鑑於他們的特點,110師師長張軫決定,將武術大隊單獨使用,以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威力。

這500人的武術大隊配有200把紅纓槍和200把大刀,另外還有板斧、匕首等冷兵器,當然,其中也有人擅長玩手槍。

一開始的戰鬥中,110師主要安排紅槍會的會員執行零散的騷擾和偷襲任務,不讓他們和日軍正面相碰。

畢竟110師有1萬多人,也有大量槍械,正規作戰輪不到用冷兵器的紅槍會。

在這種作戰中,讓紅槍會幾百人拿著冷兵器去對付日軍,怕是連一個小隊(排)都對付不了。

日軍一個小隊一般也有2挺輕機槍,2個擲彈筒(輕型迫擊炮),還有幾十個步槍兵。他們的火力很強悍,讓著500人的紅槍會戰士正面衝鋒,怕是不用10分鐘就能被日軍打光。

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武工大隊一直在等待機會,終於機會來了。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長度是很長的。但再長也長不過紅纓槍!

3月24日夜晚,武工大隊和110師656團,奉命偷襲日軍控制的臨城車站。武工大隊以僅有的兩挺強機槍掩護壓制日軍火力,500多人飛速的挺著紅纓槍舉著大刀衝入車站。

日軍根本沒有預料到國軍敢於夜襲,完全措手不及,武術大隊瞬間衝到眼皮底下。在這麼近的距離,日軍已經無法開槍。日軍三八式步槍穿透力太強,近距離絕對不允許開槍,不然極容易誤傷自己人,日軍只能挺起刺刀迎擊!

對於近距離的拼刺,日軍是很有信心的。日軍是二戰中最為注重拼刺訓練的軍隊,每個步兵都要經受嚴格額刺殺訓練,部隊裡面也有大量的刺殺教官,刺殺的考核是日軍中的重要項目。

一般日軍普通士兵經過1年多的訓練,都有相當不錯的拼刺能力。而國軍新兵往往僅僅受過3個月左右的訓練,有的甚至不到1個月,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

為什麼?拼刺這種東西就像練字一樣,絕對無法速成。平時一定要嚴格的長期練習,實戰之前還有做針對性訓練(訓練時候大多用木槍),真正打仗之前還要過心理關(日軍讓新兵刺殺國軍戰俘和平民過心理關)。

不但,國軍士兵不是日軍的對手,就連身材高大魁梧的蘇軍和美軍也不是他們對手。

諾門罕戰役中,曾經有日軍和蘇軍意外近距離遭遇的戰例。雙方几十人肉搏拼刺的結果是,日軍傷亡人數僅為蘇軍十分之一,甚至有一個日軍士兵連續刺死刺傷10個蘇軍的戰例。

而太平洋群島爭奪戰中,很多日軍自殺式衝鋒,只要能夠衝到美軍身邊,美軍一般就不是對手。後來美軍被迫發明了瘋狂射擊的戰術,就是一旦日軍衝到近距離,所有人全部臥倒,朝著任何能動的物體射擊,儘量避免和日軍拼刺。

只有國軍的西北軍近戰訓練時間較長,很多超過1年,可以和日軍正面對抗。但日本人卻又佔了上風,為什麼呢?他們的刺刀很長,長達1.5米,而西北軍的大刀能有多長,了不起半米而已。

以短兵器對付長兵器,是吃大虧的作法,非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

當年李小龍拍攝精武門,用雙節棍對日本倭刀以後,對朋友們說:倭刀很長,雙節棍太短,以後儘量不要用這麼短的兵器同長兵器對抗,因為兵器上的劣勢太大了!

李小龍都這麼說,道理就是這樣。

兵器上的優勢,讓日軍佔了大便宜。

此時遇到武術大隊,日軍就處處佔了下風。

日軍訓練是不錯,可他們訓練不過1年時間,遠遠比不上這些學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的紅槍會戰時,拼刺技術上,日軍明顯遜了一籌。

更慘的是,日軍的武器也不如紅槍會。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本來是二戰所有刺刀中最長的,西方人戲稱這是可以發射子彈的長矛。

紅纓槍長度普遍超過2米,比日軍刺刀長過了半米,在肉搏中佔盡了優勢。

日軍和紅槍會的戰士面對面,同時刺向對方。日軍身體被戳穿,而他手中的刺刀離紅槍會戰士還有好遠的距離。

這樣,車站外雙方拼刺的結果可想而已。驕傲的日軍在拼刺中大敗,死傷殆盡,餘下沒死的也狼狽逃入車站。

日軍經歷此次拼刺以後,被紅槍會戰時大大的嚇住了。他們不再敢近戰肉搏,轉而固守一些房屋,向外瘋狂開槍掃射。

紅槍會的戰士們卻非常勇敢,他們冒著日軍槍林彈雨,衝入日軍射擊死角的車站牆下。但他們卻發現車站的門窗都被日軍堵起來了,實在無法進入。這種情況下,勇敢的戰士們居然用紅纓槍朝日軍槍眼中亂捅,這也捅死了好幾個。

此次大反擊中,紅槍會也衝在前方,嚇得日軍到處鼠竄!日軍中一時流傳長矛比刺刀厲害的說法(日本人認為紅纓槍就是長矛),這種說法流傳了很久。

當時的110師副師長也遇到一件吃驚的事情,他在這個紅槍會武功大隊中,居然發現了一名女扮男裝的女孩。她也拿著紅纓槍和男人們一起衝鋒!

擔任110是656團團長的廖運周(後來在徐蚌會戰中投共)發現這個女孩以後,她一再懇求不要將她揭穿,她也要殺敵報國。廖運周只得替她保密,她隨後也參加了肉搏戰,真是現代花木蘭啊。

-------------------日軍新兵必須完成嚴格的刺殺訓練,這是日軍士兵考核的關鍵內容。所以抗戰初期,日軍士兵拼刺能力是很強的。國軍紅纓槍的槍法,源自中國傳統武術,套路簡單,卻非常實用。直到今天,民間也有很多紅纓槍的高手。當時使用紅纓槍的基本都是非正規部隊,大家可以看看最下面的圖,民兵的武器亂七八糟,有三八式,老套筒,衝鋒槍,大刀,土槍和紅纓槍。

八路軍的使用

八路軍使用紅纓槍的理由同國軍一樣,是環境逼迫的。

當時八路軍擴張太快,僅僅一年之內就從4萬人發展到16萬人。可惜人多了,武器彈藥卻增加不了。國民政府自己也缺乏彈藥,不可能給他們多少補充。就算國民政府提供武器彈藥,很多深處敵後的八路軍也無法得到。

這種很多新兵拿著清朝末期的老式步槍作戰,而且每個人只有幾發子彈。這樣不要說打仗,就連訓練也不夠。抗戰中期八路軍單兵戰鬥力下降很快,這主要是訓練出了問題。日軍士兵一年訓練要射擊1800到2000多發子彈,日軍認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數目,就不能算是士兵,不能上戰場。

而八路軍呢,很多部隊實彈射擊居然不到20發,這樣訓練出來的新兵,射擊技術可想而知。

射擊技術不高,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相比日軍裝備的大量機槍、擲彈筒、步兵炮、山炮野炮,八路軍幾乎只有步槍、輕機槍、手榴彈而已,一個團往往只有一門迫擊炮,這個團還是主力團哦。

八路軍遠程火力根本無法和日軍相比,要想獲勝就只能在近距離作戰。

所以八路軍作戰多采用近距離伏擊或者近距離的夜戰,近戰為主,一般不到200米內不開槍。

在這種打法中,也就有可能發揮紅纓槍的威力。

因為200米甚至100米的距離,八路軍從開始衝鋒到開始肉搏,一般也就是幾十秒時間,雙方有槍也來不及開火。

八路軍地方武裝一些部隊沒有步槍,只好裝備紅纓槍大刀之內,他們作戰也只能用這樣的武器。

沒想到,紅纓槍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第386旅新建部隊由於步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連隊完全是用紅纓槍裝備起來的。八路軍的紅纓槍和紅槍會的大同小異,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槍身由白蠟樹杆製成,韌性很好,不容易折斷。

槍頭為鐵製,一般打磨的非常鋒利,可以輕鬆刺穿人體。

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包圍黎城內約300人的日軍,優勢日軍進入伏擊圈。八路軍另外2個團的兵力在通往黎城的神頭嶺附近埋伏,等待伏擊日軍。

日軍果然中計,迅速從潞城、涉縣抽調500多人救援黎城,結果在神頭嶺中伏。

八路軍首先用迫擊炮,機槍猛烈開火,然後步兵迅速衝鋒,接著再近距離投擲大量手榴彈,然後衝入日軍群眾肉搏。

據當時日料記載記載,遭到伏擊的日軍在這狹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戰鬥隊形,既沒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無法發揚火力,雙方短短几分鐘內就展開了白刃戰。在這種近距離作戰,被日軍稱為長劍的紅纓槍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雖然這些八路軍新兵,在武術上遠遠不及八路軍戰士,但他們人數佔絕對優勢,往往都是幾個人對一個日軍。日軍再好的拼刺技術,在數杆紅纓槍的四面刺殺下,也絕對不是對手。

八路軍宣佈:日軍被伏擊的454人,399人戰死,被俘8人,幾乎全軍覆沒。

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長生口戰鬥中,葉成煥的第772團,在白刃戰中再次伏擊日軍一部,並俘虜了一名被紅纓槍刺傷的日軍士兵。

日軍一般極少被俘,偶爾因為受傷被俘一般也是極為傲慢兇悍,對國軍八路軍甚為無理。但此次這個日軍卻輸得心服口服,他說:你們的武器配備比我們好,“長劍”好厲害。

雖紅纓槍在抗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畢竟它是中國陸軍裝備低劣,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幾千年前老祖宗使用的紅纓槍,對付現代化的日軍,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到了抗戰後期,紅纓槍開始逐步退出抗戰舞臺。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解放軍和國軍裝備的改善,紅纓槍完全推出戰場,基本只有維持地方治安的民兵或者兒童團才使用這種武器了。

紅纓槍的歷史,還是很值得我們回憶的。大家要記住,無數先烈們手持著紅纓槍,向日軍熾熱機槍火力衝鋒的場景,那是多麼的需要勇氣。敢於這樣衝鋒的人,又是多麼的英勇啊!

在當年,紅纓槍也是普通中國民眾抵抗日軍的一種象徵。就如同這首《紅纓槍》中唱到:

你願做牛馬?你願做豬羊?不願意!不願意!!

--------------------紅纓槍是抗戰中,中國人不屈不饒意志的象徵。人們寧可拿起古代的紅纓槍去對付裝備坦克飛機大炮的侵略者,也不願成為奴隸。試問,拿著紅纓槍向敵人的機槍陣地衝鋒,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但老薩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我們不能永遠落後於敵人,不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繼續拿著紅纓槍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作戰。

紅纓槍,紅纓槍,

  紅纓紅似火,

  槍頭放銀光。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小東洋!

  小東洋是個橫行霸道的惡魔王,

  他有一個大夢想,

 想要把中國來滅亡。

  老鄉!老鄉!

  你願意做牛馬?

  你願意做豬羊?

  不願意!不願意!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山溝裡,山頂上,

  游擊戰爭幹一場!

  打東洋保家鄉,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打東洋保家鄉,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薩沙


廢話不多說,直接奔主題,說長槍上的紅纓有什麼用,最大的一個用處就是可以吸取槍尖上的鮮血,防止敵人的鮮血流到槍桿上導致使用者因為手滑不能很好的完成穿刺動作。

中國長槍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而紅纓槍的歷史也不短,根據古代的繪畫以及軍事著作來看,紅纓槍最晚成型在宋代,而晚唐時應該就已經出現。這麼看來的話,紅纓槍使用的歷史應該也是超過1000年了。



至於為什麼會突然有這種設計,估計和唐末軍閥混戰,而中原和南方軍閥缺少騎兵,因此更倚重重步兵。而為了減少戰損,將軍和藩鎮領主們很注重在武器方面的革新,因此這種新出現的紅纓槍就入了大家都法眼。


首先槍上的紅纓就是鮮紅色的,因此沾了鮮血,也不會看著扎眼。而且槍上的紅纓除了可以擦血,還可以干擾敵人的視線。上下翻飛的紅線團可以擾亂敵人的視覺感管,從而得到更大的殺傷敵人的機會。

所以說古人是很智慧的,不會平白無故的設計一些沒用的東西。


火器工坊


先說,槍上的紅纓可不是順便放上去的,更不是用來裝飾的。(當然不排斥確實有裝飾的作用。)

首先,對於一個兵器來說,它是需要練習的,而紅纓就是很好的糾正器。

由於慣性的原理,紅纓會向發力的反方向飄動,這時候,就能看出來練習的方向是不是對。

其次,到了實戰之中,紅纓又可以及時的吸收刺出來的血液,不讓其留到下方,導致手滑從而影響發揮。

試想一下,在作戰中,長槍這種刺擊兵器必然昰不斷朝著地方得要害進攻,如果沒有紅纓遮擋吸收,這些血液就會大量濺射到自己身上並順著槍頭流到槍桿上,導致槍桿打滑影響使用。

當然第三還有迷惑敵人的作用,除了初期的堅硬槍桿,到了後期,更是使用了具有彈性的材料,如白蠟杆。

除了扎、刺、抨、攔、拿、撲、點等這些用法外。又有了撻、纏、圈、撥、舞花等等,配合紅纓更可以迷惑敵人。在交戰中,用不斷揮舞戳刺得長槍帶動槍上得紅纓來回晃動,並用其鮮豔得紅色,分散敵方注意力.

總而言之,紅纓絕非普通裝飾,而是大有作用的槍本身一體之物。


井夫子


大家都沒提到的是,為啥是紅纓槍,不是藍纓槍,看到最後你就知道啦!!!

槍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宋明時期使用最多,也創制了許多槍法、槍術。不管是歷史書、武俠小說、電視劇我們看到的槍都有紅纓,那麼下面就好好講講紅纓的作用。

槍冷兵器之王,相比較於矛,它的槍桿是有韌性的,而矛是硬質材料(精鋼或者棗木),再者說,矛的質量是非常重的,而紅纓槍卻輕便靈活,特別適合臂力不強的人使用。我們都知道把槍頭拔掉,槍就是一個棍子,紅纓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加固槍頭,防止脫落。

加固槍頭

我們都知道斧頭,木質建築的加固都需要用到楔子,紅纓的實用功能之一就是加固槍頭,要不然你能保證你耍的不是鑞槍頭,關鍵時刻掉鏈子啊。要不你看看最會用槍的大宋,《武經總要》記錄的槍都有紅纓。

酷炫吊炸天

有沒有感覺穿著披風的大俠很牛逼,白衣長袍很亮眼,沒錯紅纓就是槍的披風啊,抖起來很帥有沒有。一不小心,敵人被晃到了眼睛落了馬又或失誤,那你豈不是美滋滋,把敵人手到擒來。想一想,別人都有紅纓,你沒有紅纓,這跟別人帶把聖劍和你的鐵劍肉砍,你贏還是他贏,不言自喻了吧。紅纓時時刻刻提醒你,槍頭在哪裡,在哪裡,在哪裡啊。

纓血

刀劍都有柄為啥,一是讓自己知道可以臥倒哪裡,另外可以防止敵人的血順著刀劍流到自己手上。紅纓也有類似的功能,就是免得自己沾染了敵人的血,晦氣。要是真不小心,血流到手上了,豈不是會手滑,多尷尬,戰場上沒有時間給你換槍必須一站到底。

熱血沸騰

如果你是男孩子,記不記得你小時候打架,一直怕一直怕,別人把你打流血了,往往你卻不會再怕了,反而會霎時間熱血沸騰,燃起熊熊鬥志,跟敵人血拼到底。這就是為啥是紅纓槍,而不是藍纓槍或者別的顏色的槍。我們的國旗也是紅色的,有沒有特別燃,特別爆,特別激情。好了吧,紅纓槍其實心理上暗示了我們,男人不能慫,拿起戰鬥精神就是幹。


LoRa萬物互聯


槍是人類戰爭史上的重要武器,無論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雖然兩個“槍”完全不是一種東西。

長槍可以說是冷兵器中的“帥哥”,其帥有三:使過的人裡有很多英雄,而且多屬於比較儒雅的這種,而非莽撞、粗野的那類,趙雲、岳飛、楊業都是用槍的,演義傳奇裡的林沖、楊家將也是耍得一手好槍法;槍耍起來瀟灑,槍是一件技巧性很高的兵器,但一旦練好卻會兼具威力和魅力——因為它長,可以擴展攻擊範圍,也可以延長手臂使一招一式得到舒展從而形成招式之美,因為它兼容了棍和劍,所以功能兼容二者,操練方式也兼容了二者;槍外形好看,冷兵器裡其實是分“階級”的,像刀這種就屬於底層用的,而劍、槍則精英得多,核心的原因當然是掌握的難易,外在的原因也跟外形有關,刀一眼看去就是殺人器,毫不掩藏而且除了殺人也沒什麼用了,劍和槍則內斂得多,清清瘦瘦頗有君子之風,不殺人的時候,劍還能佩能舞,槍也可以耍得像舞一樣,這裡槍之帥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槍頭後的那簇紅纓。

所以紅纓的第一個作用已經出來了,就是為了帥,是一種美觀的考慮。

但作為兵器,光有顏值是不行的,華而不實還不如燒火棍,更不要說為了裝飾反過來卻損害殺傷力,那就是耍帥遭雷劈了。因此紅纓一定是有實用價值的。

最大的用處就是“吸血”。槍的致命攻擊力在於刺殺,槍頭刺入肉體後,血必然會順著槍桿流下來,那麼流到手握處就會打滑,再等血開始凝結之後又會變得粘黏,這都會影響操作。加了紅纓,血就會被截流,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隨著接下來的揮舞會甩出去。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紅纓最初不是紅的,被血染過以後才變紅。不管這個說法靠不靠譜,順著想想,一杆紅纓槍是不是也能讓敵人感覺此槍應該殺過很多人,從而心生懼意呢?

紅纓還有迷惑之用。不斷揮舞戳刺的長槍會帶動紅纓翻飛,如一朵盛放的紅花,在它的掩護下,槍頭變得不夠明顯,從而增加了對手防守的難度。

最後紅纓還有助於用槍者判斷力道。槍有長杆,杆又有柔韌性,手握一端有時不容易把握出槍力度,這時紅纓的存在就為此設置了一個參照物,因為紅纓會因揮動方式和力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動態。


徐鵬遠


古代長槍上的“紅纓”其實有一個專用稱號,叫做“血擋”,看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多數人就知道它的基本用途了,牙刷是用來刷牙,血擋是用來擋血的。

假如沒有這個配置,光溜溜的一杆長槍,“噗”地一下扎進敵人的身體,恰好捅斷一根主動脈,一拔槍噴自己一身血,好多血還會順著槍頭流滿槍身,槍身變得黏糊糊滑膩膩的,這仗下一步還怎麼打?

槍頭下方有了這紅纓後,就好辦了,“噗”地一下扎進敵人身體的同時,紅纓隨著慣性呈傘狀散開,即使對方的血噴得很兇,也能擋得住,更可以阻止血液順杆流的到處都是。

做成紅色的纓穂,是為了跟血液的顏色保持一致,清洗不清洗都是那個色。

紅纓槍上的紅纓還有其他作用:

一、阻隔。

當扎入敵人身體時,能起到阻隔作用,槍頭扎進去,對手基本沒有戰鬥力了,不用連槍身一併扎的太深,拔都不好拔,扎到紅纓所在的位置,足矣。

二、晃眼。

一簇鮮豔的紅色在對手眼前不停晃悠,會極大的分散對手注意力,為自己爭取到一招制敵的機會。


三、訓練。

自己訓練時,根據紅纓的飄動幅度、方向、花型,可以知道自己的手法、力度到位與否,以便及時糾正改進。

四、平衡。

適當增加槍身空氣阻力,保持槍身穩定平衡性。

五、裝飾。

好帥,好帥。


歷來現實


在古代戰場與人對敵,當槍頭刺入敵人身體時,往外一拔,從敵體噴出的血就會被擋住,濺不到自己身上和臉上,最主要的是怕濺到眼睛裡,那就會有生命危險。假如沒有槍纓的話,當長槍刺入敵人身體,正好是刺的敵體大動脈,往外一拔槍,敵體的血液首先的黏淋糊擦噴自己一身,這還不說,槍桿上流的全是,槍身粘粘滑滑,很不好使,那在戰場上是很致命的。

加上槍纓就不一樣了,噴流出的血液會被擋住。槍纓到後來才變成紅纓,大都改用紗,絲製作。可能把槍纓子弄成紅色,作用比較多。一是在打鬥時吸引敵人注意力,二是為了裝飾、辟邪。如刀柄上的紅纓穗,頭上戴的紅纓盔,紅纓帽等。三,是平時練槍已紅纓走勢判定槍法是否基準到位。四,是槍裝上紅纓,舞起來呼呼掛風,增添槍的氣勢,混淆敵人視聽。五,是紅纓和血一個顏色,不用清洗。


夏有涼風61


如果有細心的觀眾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就會發現,古人拿的長槍上面都有紅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並不是現代人編造的,更不是為了裝飾好看。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得心應手的武器,其中長槍是很常見的一種冷兵器,很多武將都使用長槍。

在古代長槍上面就有紅纓,並且古人是專門這樣做的,並不是為了好看,首先紅色一直都是一種挑釁的顏色,在戰場上面紅色具有一種氣場,輸人不輸陣,當然這種作用其實微乎其微,如果對方因為這個就嚇到,那也沒有打的必要了。

第二個作用,聲東擊西,雙方打鬥起來,紅纓不停的擺動,會干擾對方的視線,時間久了對方可能會被嚴重干擾,更容易被己方刺中。第三個原因,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紅纓是用來吸血的,如果刺中敵人,勢必會有血順著杆流下來,這樣便不好握住武器,有了紅纓便不一樣,紅纓直接將血吸走,不會干擾使用者。

根據史書記載,東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紅纓槍,當時的目的就是讓紅纓阻止血流下來。所以說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在舉個例子,大家經常看到古人拿的大刀上面有鐵環,這個也不是用來裝飾的,古人在刀背上裝鐵環,可以增加武器的重量,這樣劈砍效果更強。

順勢劈出去的時候,這些環的重量也會因為慣性向刀尖去,這樣殺傷力更大,同時如果對方的刀砍了下來,這些鐵環還可以勾住對方的刀,不讓對方的刀下滑,以免傷到自己,當然這種武器一般都是民間私自打造的。紅纓槍上面的紅纓也是非常好用,所以千百年來,人們都要在自己的長槍上面掛一個紅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長槍,乃戰場上的殺人利器,即使槍頭處的幾撮毛,那也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有其特定的切不可替代的功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說這古代長槍上的“紅櫻”,其實主要起“過濾”的功用,就跟濾芯差不多,不過它可不是用來過濾空氣的,而是被用來過濾人血,在戰場上,你殺我我殺你,刺進身體的兵刃就像一個導管,鮮血很容易順著槍桿外流。

如果放任不管,最後流到握槍人手的位置,滑不溜秋,那仗都沒法打了,這“紅櫻”穗,就是起到隔斷血液下流,並藉助持槍人揮舞長槍的力量,把血液甩出去。

其實長槍上的“紅櫻”本不是紅色,而是白色,凡是見紅的,基本上都是久經沙場的,是殺過人的,用鮮血染紅了!


但是“紅櫻”也不光是有過濾作用,也有迷惑敵人的作用,那就是紅色容易讓人產生光暈,從而分散對手的注意力,以達到最大的殺傷效果。也有一些在“紅櫻”上藏刀子的,這樣的話不止槍尖碰不得,“紅櫻”也成了不可觸碰的殺器。

當然,不止槍頭上有文章,在長槍尾部同樣是別有洞天,那就是後面纏繞的布條,電視劇裡演的都是又長又蓬鬆,一晃呼凌凌,那純粹就是為了個好看,真是的用途其實是用槍托的布條把槍纏在手上,這樣打鬥的時候不容易脫手。

因此,古代的長槍作為殺人利器,槍身上下絕不會有無緣無故的什麼“配飾”出現,久戰沙場,有這種扯蛋的閒工夫,還不如怎麼研究研究如何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殺呢!


歷史三日談


長槍上的紅纓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放血防滑,二是裝飾懾敵。放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槍頭部分的血槽和紅纓來實現,以增大對敵人的殺傷力,同時防止血液對槍桿造成打滑。裝飾作用則是通過統一的紅纓來增強軍容軍貌,以增加對敵人的威懾!

正所謂削木為槍,長槍就是木製或竹製槍桿加上金屬製成的尖銳槍頭做成的兵器!當槍頭刺入人體後,人體會大量流血,如果血流到槍桿上,則不利於士兵握緊長槍。如果長槍上有血槽則可以加速敵人流血,而紅纓可以讓血不順著槍桿流,以加強士兵的突刺數量。



整齊劃一的裝備會給敵人一種心理上的威懾,可以讓敵人未戰心先衰!刀劍如叢林,槍戟如麥芒,統一的裝備,統一的戰術動作,會爆發出驚人的威力!讓敵人從心裡害怕與之對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