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再見,免費師範生

再見,免費師範生

2011年6月17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首屆師範生畢業典禮。資料圖

變免費為公費,不僅可以從稱呼、制度上對標公費留學等層級,更意在凸顯制度背後對人才培養、選拔的政策激勵內涵

新規將履約年限從10年調至6年,也賦予公費師範生除違約外的更多選擇

法治週末記者 趙晨熙

“再見,免費師範生!”在朋友圈上寫下這段話後,短短一個小時內,陳明(化名)就收穫了幾十個贊,點讚的有不少都是像他一樣的免費師範生。

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制定的《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予以改進和完善。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辦法》的印發,2007年發佈的《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和2012年發佈《關於完善和推進師範生免費教育的意見》同時廢止。原簽訂《師範生免費教育協議》且正在履約任教的免費師範生全部適用公費師範生政策管理。

《辦法》的出臺也標誌著我國師範生“免費教育”正式升級為新時代的“公費教育”。

“從免費到公費,雖然僅一字之變,但此次改革突破較大,尤其是改變了此前免費師範生履約任教服務期年限等關鍵性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強調。

一字之變

6年前,在填報高考志願時,陳明瞭解到免費師範生的政策,這給了學習成績不錯、但家庭條件並不好的他一次“不給家裡添負擔的上學機會”。

所謂免費師範生,也被稱作免費教育師範生。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西南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此後,又增加了江西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

被錄取的學生,由中央財政負責安排師範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併發放生活補貼;畢業後在相關省級政府統籌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落實其教師崗位。

截至2017年,我國已累計招收免費師範生10.1萬人,在校就讀3.1萬人,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這也使得許多中西部地區中小學實現了接收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畢業生“零的突破”。

從政策福利來看,升級後的公費師範生和傳統的免費師範生基本相同,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開展,師範生也繼續享受免繳學費、住宿費和補助生活費“兩免一補”的公費培養以及畢業後安排就業等優惠政策。

在儲朝暉看來,一字之變,說明了資金來源,強調了國家財政的支持,而且公費也更突出師範生畢業後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政策約定。

“免費培養難免讓人產生‘扶助性政策恩惠’的錯覺,從而淡化師範生自身的優秀素質,而變免費為公費,不僅可以從稱呼、制度上對標公費留學等層級,更意在凸顯制度背後對人才培養、選拔、優中擇優的政策激勵內涵。”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公費師範生的稱呼更易提升這一群體的榮譽感。

履約期從10年降至6年

作為一名已經在家鄉中學任教兩年的免費師範生,陳明立刻注意到了此次公費師範生新規將師範生協議服務年限從10年減至6年,在農村學校服務期限也由此前的兩年減少為一年。

對於很多免費師範生來說,服務年限是他們最看重的,甚至已成為一些人“出走”的主要誘因。

“(規定服務年限)政策的初衷是國家通過出資為一些學生提供優質的師範教育,並實施相應措施鼓勵畢業生反哺家鄉教學,從而緩解城市與鄉村、城市與城市間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儲朝暉解釋稱。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這卻成了一種巨大的束縛。過去的10年期限使得一些有意願從教的考生擔心太長的服務期限會最終影響自己的長遠職業發展和人生道路選擇。

而在校學習期間,若想調換專業,只能限定在師範類的不同專業間,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免費師範生只能攻讀在職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而不允許報考脫產研究生或其他專業的學術型研究生。

這讓一些最初看重政策優惠,但後來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或不想成為教師的免費師範生感到很無奈。而不履行約定義務,不僅要賠付違約金,“汙點”還會被記入檔案,這樣的違約成本也讓很多考生對免費師範教育望而卻步。

如今已經成為公務員的陳新雨是首屆免費師範生,就讀中文系的她在畢業後回到家鄉一所高中任教。兩年後,即將被提任為團委書記的她還是選擇了違約離職。離職當天,陳新雨坐在辦公室裡大哭了一場:“雖然早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做老師,卻遲遲不敢違約。”她覺得如果能早點違約,可能會發展得更好。

其實像陳新雨這樣最終頂著輿論壓力和違約金“懲罰”還是選擇“逃離”的免費師範生並不在少數。

2014年,華中師範大學對該校153名免費師範生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38.56%的學生後悔成為免費師範生,有24.18%的學生表示自己將來會違約。“不想將人生中最適合奮鬥的10年奉獻給教育”,是他們後悔的主要原因。

“接受了4年的免費教育,享受權利的同時也理應履行相應義務。”同為免費師範生的李豔玲已經在山西老家的一所初中任職了近3年。對於有人將這一政策形容成“賣身契”,她並不認同,在報考時就已經知曉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接受了4年免費教育後,又以政策不合理、當時沒想清楚這樣的理由來拒絕履行義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不過她也認為10年的期限確實有些長。

“按現行學制,小學6年、初中或高中為3年,10年服務期也湊不齊完整的教學週期。”此次新規將履約年限調至6年,這在儲朝暉看來能為公費師範生營造更合理的發展空間,同時從學制規律上看,6年服務期也能剛好完成小學6年或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完整教學週期,可以對今後的職業發展作出更加科學的分析判斷和定位。

新政“鬆綁”留人

對於一些免費師範生的違約,有人表示理解,畢竟一開始他們更多考慮的可能是家庭狀況,通過學習後發現並不適合教書,因此一直有呼聲希望給這些師範生更多的選擇。

今後,“違約”將不再是這些師範生改變主意的唯一途徑。

《辦法》規定,公費師範生可按照所在學校規定的辦法和程序,在師範專業範圍內進行二次專業選擇。錄取後經考察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範生,在入學1年內,按照規定退還已享受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補助,並由所在學校根據當年高考成績將其調整到符合錄取條件的非師範專業。

雖然要求公費師範生畢業後就履約投入教學工作,但《辦法》也給公費師範生提供了深造的路徑。公費師範生按協議履約任教滿一學期後,可免試攻讀非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此前免費師範生政策侷限性較大,對學生的限制過多過死,缺乏靈活性,不僅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也難以真正培養優秀的教師人才。”儲朝暉認為,新政的“鬆綁”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要通過加強教師職業建設,吸引公費師範生留在教師隊伍,而不再靠服務年限等來約束。這也體現了從學生髮展角度出發,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其中。

同時,新規定也允許有志從教並符合條件的非師範專業優秀學生,在入學兩年內,可在教育部和學校核定的公費師範生招生計劃內轉入師範專業,簽訂協議並由所在學校按相關標準返還學費、住宿費,補發生活費補助。

低待遇難留人

種種調整後,“公費師範生”會比以前的“免費師範生”更具吸引力嗎?儲朝暉認為還有一點最關鍵,那就是提升教師整體工資待遇。

據統計,2011屆、2012屆有超過一成畢業生每月工資不足2000元;2011屆至2013屆畢業生中工資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的比例分別為52%、45%和45%,只有15%在4000元以上。總體而言,免費師範畢業生工資水平整體偏低。

“很多像我們這樣成為免費師範生的都來自農村,接受完教育後要重新回到我們的家鄉任職,待遇肯定上不去。”免費師範生李亮(化名)坦言正是這種“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就業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種現狀的出現。

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的抽樣調查也顯示,部分農村地區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佔比已達到50%以上,然而尷尬的現實卻是54.13%的教師平均月工資卻低於2500元,81.17%的被調查者稱自己的收入不及自己的同齡人。

李亮大學學的是心理學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一所高中當心理學老師。由於該專業不受重視,李亮的課很少,即使上課也讓他有種“有勁使不出”的感覺。學校設有心理諮詢室,但一週也沒幾個學生去諮詢,這導致李亮的工資要比一般任課老師低,有時甚至會因為“沒事做”被暫時借調去做一些非教學的工作。堅持兩年後,李亮最終還是交了違約金,選擇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據《人民日報》報道,在被調查的16個省區,首批免費師範生畢業任教農村學校的僅佔總數的4.1%,在福建、山西、甘肅、貴州、青海、海南、山東、寧夏、內蒙古和廣東10個省區,無一名免費師範畢業生站上農村學校的講臺。

“這其實沒有緩解農村師資隊伍緊缺的問題,也讓師範生政策出臺時的初衷和目標難以實現。”儲朝暉坦言,近年來國家為農村教育投入不少,政策要發揮作用,必須要在農村教師以及整體教師的薪酬待遇上進行根本性的提升。

尷尬的編制

除了待遇外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編制。

根據《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畢業生就業實施辦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確保免費師範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有編有崗”。為了保證首批免費師範生就業,各地通常的做法是“雙向選擇+政府安排”。如果學生沒能自己找好工作崗位,生源所在地會提供“有編有崗”的教職。

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是否保證編制卻需要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定。據統計,2011屆、2012屆和2013屆免費師範畢業生中,分別有11%、19%和15%的畢業生無編制。

2010級數學專業免費師範生呂翔(化名)曾在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的一所中學任教。但到了學校後,呂翔才得知,學校當時已有足夠的學科教師。

“我不僅沒有編制,還沒有合適的崗位,最後竟被分到了體育組,成了一名體育課教師。”無奈之下的呂翔最終選擇了離開學校,另謀出路。

事實上,編制問題不僅讓師範生頭疼,也讓學校很無奈。由於增加教師編制,意味著地方財政負擔的加重,因此,部分經濟狀況不好的地區對於接收免費師範生的積極性並不太高。

此次《辦法》再次強調了對公費師範生畢業後要切實保證入編入崗的要求,並強化履約管理,公費師範生、部屬師範大學和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三方須簽訂《師範生公費教育協議》,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辦法》還明確和細化了部門職責分工,要求教育部門牽頭負責公費師範生招生培養、就業指導、落實崗位、辦理派遣、履約管理等工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落實公費師範生專項招聘政策等工作;機構編制部門負責在核定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總額內落實公費師範生到中小學任教的編制;財政部門負責落實相關經費保障。

“政策的權責明晰,有助於督促保障各部門執行。”儲朝暉強調,除了給予編制外,對公費師範生的培養、使用和評價也都應一視同仁,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才能確保師範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