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昆明對於我,是一座感覺很熟悉卻實際很陌生的城市,是一座心目中早該去但一直沒去成的城市。

去昆明前,建議可以讀讀《昆明讀城記》和《昆明歷史名人故居》這兩本書。

《昆明讀城記》把歷史上的名人、作家、媒體關於昆明的大部分文章集結成書,方便讀者從各個方面全面瞭解昆明,《昆明歷史名人故居》則詳列了十幾個名人的故居及故事,讓旅行有了另外的目的和意義。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1-

這次昆明之行也是女兒的初中畢業旅行。

為什麼選擇昆明作為妞的畢業旅行目的地呢?

客觀的原因一是時間短,只有一個星期就要開始高中的入學準備了,所以只能選擇國內周邊的省份。還有就是天氣,6月正是沿海的颱風季,所以沿海的城市第一時間就被否定了。高鐵直通昆明後,廣州到昆明的高鐵縮短為六個半小時,又方便又快捷,基本不受天氣影響。還有就是高鐵退改方便,提前24小時都可以,不像機票那麼麻煩。

主觀原因呢?主要還是昆明這個城市我們家都還沒去過!總覺得稱為春城的昆明和稱為花城的廣州很接近,有一種不由自主的親近感。

但往往最熟悉的地方大家反而會忘記去旅行,希望去到更陌生更遙遠的城市去探索。所以昆明就成為了之前每次旅行的第三方案,又總是被捨棄出局。

出行時間安排在中考後的第二天,出行前幾天,妞還在反對,可能還陷在中考的焦慮中。直到中考最後一科考完,完全放鬆的妞才心情大好。管它成績如何,先去放鬆放鬆。

一場幾乎沒有任何準備、沒有任何計劃行程、說走就走的旅行就這樣開始了。

-2-

關於昆明的印象,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熱映的《無問西東》。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昆明,那時大陸陷落,雲南、四川等西北省份成為抗戰的大後方。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一起南遷昆明,三所大學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無數教授、精英南遷至昆明,為昆明帶來了最先進的思想和文化,那段時期可以說是昆明最黃金的時代。

現在的西南聯大舊址在雲南師範大學校園,不起眼的三角錐立柱刻著簡單的校訓“剛毅、堅強”,站在紀念碑前,彷彿看到一群飽經國難的教授學生,大聲地誦讀著,說服內心,靜心治學,努力渡過那個動盪的歲月。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昆明讀城記》中有一篇慕文俊《聯大在今日》的文章,它講述了那段在昆明的聯大生活。那時聯大也有小偷,書放在窗臺上,小便歸來便被人拿走並逃之夭夭;學校分作五六處上課,每處相隔半里地之遙,每每鐘聲響起,滿院奔跑趕課的男男女女令人奇異;大家為了有限的桌椅只能奔跑著去搶,否則只能站在教室後邊,又罰站、又看不清黑板;像如今的大學也要搶自習室,每天座位有限的自習室總是人滿為患;窮學生們為了省下一毛錢一隻的蠟燭,只能去到鳳翥街的茶館買五分錢一壺的茶水,坐上一個下午學習。

如今的舊址再不見那些衣衫不整的教授學生,鳳翥街與文化巷也變成了雲大學生熱鬧夜生活的天堂。

-3-

昆明地處西南偏隅,歷史上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名人。《昆明歷史名人故居》這本書中除了獨一無二的雲南狀元袁嘉穀外,大部分都是民國時期的名人。比如朱德、盧漢、龍雲、聶耳,以及西南聯大時期著名的學者們,聞一多、冰心、華羅庚、熊培雲等,這些故居基本分佈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城中心翠湖附近,一個是城南滇池,一個是西北城外。

如果時間有限,只要圍著翠湖轉一圈,就能拜訪不少名人故居。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從翠湖西岸開始,是與黃埔軍校齊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這裡走出了兩個元帥朱德和葉劍英,兩個總理民國總理李根源和韓國總理李範奭,三個三軍總司令越南武元甲、朝鮮崔庸健、緬甸吳奈溫。初時講武堂只招雲南籍的學生,於是朱德就偽造戶籍考入軍校,臨面試時,他的川籍普通話還是暴露了他,幸虧當時的校長李根源網開一面才留下了這位未來的元帥。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聞一多故居及遇難紀念碑位於一個偏僻的衚衕,旁邊是一所幼兒園,門前圍著一群接孩子的家長。而就在這不起眼的小衚衕,聞一多教授就是在離家十幾米的地方遇害。不知那些每日經過那裡孩子們,他們心目中可有那歷史英雄的痕跡。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順時針繞行翠湖,陸續就會經過文化巷、熊慶來故居、李公樸遇難處、盧漢公館、朱德舊居紀念館、袁嘉穀狀元坊、聶耳紀念碑等。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那些不起眼的建築仍像幾十年前一樣,靜靜地矗立在那裡,見證著歷史、回憶著過去。

-4-

晚餐可選在翠湖石屏會館,也就是袁嘉穀狀元坊的所在。坐在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兩層小樓裡,與老同學交杯小飲,別有一番滋味。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老同學是大學同宿舍的,他老六、我老五。

記得剛入學時,一天老六大聲喊著,“把我的孩子趕出來。”我們宿舍全都目瞪口呆,直到看他拿著拖把從床底趕出了一雙鞋子才笑聲一片。

可愛的老六對生理衛生一竅不通,認為孩子應該從肚臍眼長出來,那天晚上的臥談會,我們宿舍用了一個晚上才教會他孩子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

還記得那時他從昆明坐火車去天津,竟然要做六十多個小時的火車,還是硬座,他們上車時搬上幾箱方便麵,下車時已經全部吃完。現在談起,他說那時下車後不僅腳腫了,就連牙都顛得鬆掉了。

不顧孩子在場,我們兩個一句一個TMD,好像又回到校園。

二十年過去了,同樣的人、同樣的姿勢、同樣的神態再來一次合影,只是歲月已蹉跎,額頭已皺紋、頭髮已變白、身材已走樣。

恍惚間又回到校園,我們還是二十來歲的少年,相互擁抱告別,只是沒想到再見竟然要到二十年後。

-5-

第一次到昆明,但彷彿很早已來過,一切都倍感舒適。

也許是因為這裡樸實的民風,也許是這裡四季如春的氣候,也許是這裡濃厚的學者氣息,也許是對這裡西南聯大遺址的感情。

哦,對了!

也許是因為這裡有我朝思暮想的兄弟。

旅行,也是我的《昆明讀城記》。

昆明那座城|《昆明讀城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