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美團上市及其背後的兩大邏輯

美團CEO王興曾在飯否上說道,“每一年都是最艱難的一年。每一年都是更艱難的一年。每一年都是最重要的一年。”

不知不覺中,美團這家2010年成立的互聯網新經濟公司,已走過了自己的第9個年頭。而今年對於美團而言,也的確是“重要”的一年。因為這家公司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在香港上市。

智通財經APP獲悉,在6月25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後,時隔2個月,美團點評已於8月23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也就是說,如無意外,王興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敲鐘時刻。

範圍經濟的成功實踐者

在很多人眼中,美團是個“神奇的存在”。因為這家公司看上去“幾乎什麼都做”。以至於身邊有美團APP的深度用戶這樣評論這家公司:“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無所不包”。

不過,正是因為其“無所不包”,對於投資者而言,明確界定其業務範圍才顯得更為重要。

於是,在遞交的近600頁招股說明書中,這家公司都在試圖向投資者說明,“美團是誰”以及“美團去哪兒”。

翻看美團招股書,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公司在開始“自我介紹”前的一句話,“我們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而這句話也從根本上界定了美團整體的業務範圍,“從吃開始,走向生活”。

美團上市及其背後的兩大邏輯

從公司品牌分佈來看,目前美團旗下擁有4大品牌:美團、大眾點評、美團外賣以及摩拜單車。這4大品牌涵蓋了生活及信息服務、配送服務以及出行服務。

由此也不難看出美團的商業發展邏輯,即“以吃為核心,以此擴大用戶規模,然後再向其他生活服務行業橫向擴展”。

毫無疑問,美團的商業發展邏輯遵循了企業多元化戰略中的一大要求,“公司經營的多種業務之間必須存在某種範圍經濟”。

公司以吃為出發點,進而轉向生活服務領域全方面發展,使得公司得以對多個業務的剩餘資源進行共享與利用,從而實現資源協同與規模效應。從美團公佈的相關數據可以佐證這一觀點。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2017年美團交易額達到3570億元,同時公司還擁有3.1億年交易用戶以及440萬活躍商家。此外,2017年公司MAU數據已達2.89億。

美團上市及其背後的兩大邏輯

一家獨一無二的公司

不可否認,如今國內互聯網企業的飛速發展與國外同行的“引路”有很大關係。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谷歌、亞馬遜等美國同行的影子。但美團卻與眾不同。

正如業內人士所評論,“現在幾乎很難從海外為美團找到一家比較鮮明的對標公司”。

早年,當美團還致力於團購業務時,當時它的對標是美國同行Groupon。但在團購業務遇到瓶頸時,美國這家公司轉型失敗,以致公司市值目前僅剩25億美元,甚至不到今天美團的1/20。

這意味著未來的路,美團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那支撐美團持續運營的邏輯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探討這個問題:市場與內核。

美團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活”市場。

在美國,外賣幾乎等於麥當勞、漢堡王以及Wendy's。以“速食”為主的快餐行業幾乎都實現了連鎖化和標準化,行業集中度高,而存在差異化和品質化的餐廳大多以堂食為主。這導致第三方難以介入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

但慶幸的是,美團生於市場體量巨大、存在各地飲食差異以及美食數不勝數的中國。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2017年,國內生活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8.4萬億元,並有望在2023年增長至33.1萬億元,其中食品零售和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是8.7萬億元。

龐大的行業規模以及高度分散的市場為美團深度介入這個市場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間。

2017年,國內生活服務行業的線上交易規模大約為2.7萬億元,預計到2023年可以達到8萬億元,其中美團佔比=已達13.2%。而2017年食品零售和服務行業的線上化率為13.4%,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29.5%,14.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除此之外,中國市場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消費者集中居住的環境。城鎮化加速了國內城市集群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聚集了有共同生活消費需求的客群。

截至目前,中國的人口數量已是美國的4.3倍,而城市人口密度更是美國的7倍以上。

以外賣市場為例,即使在國內二三線城市,城市人口集中度也相對較高,以至於我們可以經常看見美團外賣小哥在一個小區為很多戶人家提供外賣,配送效率很高。反觀美國,由於美國人居住比較分散,外賣員在半個小時內也僅能外送幾戶人家,配送效率可想而知。

結合美團的品牌與業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目前幾乎所有業務都受益於中國這一消費市場,這也使得美團能夠建成圍繞整個市場的生態閉環,從而建立起在這一特殊市場下的業務護城河。

除市場因素外,美團持續運營的邏輯還包括“深入交易”這個商業內核。

互聯網行業的根本邏輯在於流量,但互聯網公司持續經營的根本邏輯卻在於流量變現。

美國的點評網站Yelp應該是目前國內幾乎所有點評網站的對標公司。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在於通過APP讓消費者在其所在位置附近,根據點評上積累的大量用戶留言以及真實的點評數據的評分來尋找餐廳。

不過這家公司至今都未找到合適的變現方式,廣告依然是其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這與點評主業關聯度仍有欠缺,使得近年來Yelp的業績一直波動較大。

美團的商業模式與Yelp截然不同的一點在於,美團介入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交易。

目前影響美團餐飲外賣營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平臺交易金額、交易用戶數及活躍商家規模等。美團餐飲外賣在2015-2017年從收入1.75億元猛增至210.32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996.3%,體現出良好的變現效率。

美團上市及其背後的兩大邏輯

未來公司盈利能力可期

如今,美團要躋身重量級公司行列,主要短板就在於盈利狀況。未來能否實現長期穩定的盈利,這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有效的盈利模式不僅需要市場佔有率,還需要行業發展到達一定階段。縱觀目前國內電商、遊戲等熱門行業,其頭部公司早已利用互聯網的規模化和網絡效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盈利體系。

但與傳統線上電商不同,基於生活服務的線上交易規模如今僅有2.7萬億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行業的不斷髮展則會帶動美團營收進一步提升。

從招股書可以明顯看到,隨著公司交易額和用戶規模逐漸擴大,公司的收入也在快速增長。2015-2017年,公司收入從40億元增長到339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191.1%。

美團上市及其背後的兩大邏輯

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公司的虧損正在逐漸收窄。公司2015年虧損59億元,2016年虧損54億元,2017年虧損28億元,離扭虧為盈越來越近。

近年來,團購、外賣等行業競爭程度有所緩解,毛利率減緩的速度正在下降,而公司期間費用率也得以明顯改善。而且,目前本地交通服務行業正趨於規範化,同行之間的補貼大戰或將受到一定限制,這有利於公司進行進一步控制費用,從而讓公司費用率進一步下滑。因此,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