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他,歷經10年,研發出可彎曲混凝土,可抗9級強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無數汶川同胞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在國家的統一調配、指揮下,全國上下都參與到了抗震救援工作中,上演了一幕幕災難無情,人間有情的感人畫面。

當時,年僅29歲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博士鄧明科作為建設部第一批派往重災區的抗震救災專家組成員之一,被滿目瘡痍的場景震驚了:房屋夷為平地,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慘烈,簡直就是人間煉獄。從災區回來之後,鄧明科和他的團隊立志要研發一款堅不可摧的新材料來對抗大自然的災害。

他,歷經10年,研發出可彎曲混凝土,可抗9級強震!

之後,他和團隊就開始研發產品,整個研發過程困難重重,一是時間不夠,只能在教學科研之餘搞研發,二是沒有做試驗的地點,只能在樓道里拉上攪拌機,弄完了趕緊收拾乾淨;三是產品研發標準上不去,因為材料本身有著非常嚴格的評價指標,這樣的場景持續了很久。終於在經過1000多場試驗,形成相對成熟的產品後,才得以在院領導特批的試驗場地進行系統化的試驗。

經過5年的不間斷研發,和大量試驗和理論數據積累,終於在2013年鄧明科團隊研發的高延性混凝土成功試點應用到實際工程,並起到了預想的效果。新材料的拉伸性能達到普通混凝土的50~200倍,實現了“裂而不壞”,被稱為“可彎曲的混凝土”。

2013年底,在西安市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管委會的支持下,他和幾個本地同學組建了隊伍,兼職推廣技術。一年以後,劉志遠放棄外企優厚的待遇從北京辭職,組建了專職的隊伍,同時張思海也放棄了國企穩定的平臺,負責公司整體的技術及售後工作,這樣他才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發上,使企業不斷創新,使技術一直處於領先優勢。

2014年4月,陝西省科技廳對“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體結構”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鑑定,專家評定該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4年8月,陝西省建設廳對“高延性纖維加固砌體結構技術”進行專家評審,頒發了陝西省建設科技新技術推廣項目證書。在2013--2016年“西安市長安區‘雙高雙普’標準化建設”項目中,均採用了高延性纖維混凝土面層進行房屋抗震加固,加固效果受到各級領導及專家的好評。

他,歷經10年,研發出可彎曲混凝土,可抗9級強震!

2016年,在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資助下,經過上千次科研試驗,鄧明科教授及團隊成員研發出“高延性混凝土”的新型結構材料,併成功應用於房屋加固、建築結構等領域,獲得了四十多項國家專利,鄧明科說:“用該材料建造的房屋可抗9級地震,即使遭受到汶川地震震中的強度,房屋也不會出現有害裂縫,更不會出現坍塌。”

他,歷經10年,研發出可彎曲混凝土,可抗9級強震!

目前,高延性混凝土已應用於西安市各地區200餘棟中小學校舍以及辦公、商業和住宅樓的加固。並在安徽、山東、山西、福建、廣西、北京、青海等省市也得到了推廣應用。未來,這項技術還將應用在交通、水利等多個領域。

在鄧明科看來,這次的創業是帶有社會責任和情懷的創業,雖然過程艱辛,但產品研發出來後的喜悅和成就感是莫大的。最後也希望這種新型建築材料能夠儘快普及,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麗的家園!

關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