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為什麼在損失了幾百萬蘇軍後還能進行反攻,看看我國抗戰之時,人口基數可能比蘇聯還要多,但是在幾場大會戰之後就徹底熄火,只能依靠複雜的地勢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首先,蘇聯人口眾多,戰略資源充足

當然這純粹是扯淡,只是其中必要條件之一,有了這個條件也不一定獲取最後的勝利,在二戰初期,人口最多的國家,資源最充足的國家是中國,但是面對一個日本就已經是無力應對了。除了中國之外,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法國資源也豐富,除了本土之外,還有很多海外殖民地,當時法國動員的陸軍是最多的國家,結果和德國對打的時候,僅僅用了39天就投降了,成了二戰中最大的笑話。

當然,這並不能說人口和資源就沒有用,蘇聯擁有兩億多人口,在二戰中僅僅四年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中國抗戰十四年,四億人口基礎,死亡一千多萬),如果蘇聯只有兩千七百萬人都亡國滅種了。

在資源方面,蘇聯擁有大量的石油和鋼鐵等戰略資源,足夠蘇聯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是希特勒攻打蘇聯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蘇聯的支援,從而稱霸歐洲大陸,進而稱霸世界。

其次,強大的工業基礎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強大的工業基礎,只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才是抵擋德軍前進的堡壘,在蘇聯是有多少人就可以拿多少槍,拿多少子彈,相比於中國抗戰,有的部隊人均四發子彈怎麼打?不打游擊戰,不打運動戰也只有等死的份。

有了強大的工業基礎,再加上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只要加足馬力生產,一旦蘇德戰爭進入緩衝期,那麼蘇聯的軍工將能提供大量的武器,希特勒甚至蘇聯軍工的可怕,因此動用的是巴巴羅薩計劃,以190個師進行閃電攻擊,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但是寒冷的天氣放緩了德國的腳步。

在1941年蘇聯能夠生產1.5萬架飛機,到1944年已經可以生產四萬架,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十三萬架飛機,比德國多生產三萬四千架。坦克火炮等生產能力也遠超德國,換句話說德國軍工基礎也不差,關鍵是資源和人口不行。

再次,英美等國家的援助

二戰開始的時間是1939年9月1日,前期法國幹投降,英國幹報廢,能站著走完全程的也就剩蘇聯和美國了,當時美國一直看尋找機會加入戰爭,所以,暗中對蘇聯進行了一些援助,希望藉助蘇聯的力量來擊垮希特勒,畢竟蘇聯人命不值錢,英美大兵可死不起。

這個援助官方一點的名稱應該叫租借法案,當時民國政府從美國也弄到了不少美援進行抗戰,1973年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關係緩和之前,尼克松訪問蘇聯,美國電視上播出,在二戰中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僅僅是豬肉罐頭,還有飛機、卡車、吉普車等東西。

用美國的裝備和物資去武裝盟軍然後上戰場去打敗敵人,這樣就減少了美國青年所面臨的危險,這是美國人的想法。

這些援助對蘇聯抵抗德國的進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根本的還是蘇聯人的戰鬥意志

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還是蘇聯人的戰鬥意志,這一點根本不容置疑,壯年打光了老人孩子上,男人打光了女人上,在二戰中蘇聯人的戰鬥意志,那不是一般的剛強。

斯大林曾經說過,蘇聯沒有戰俘,只有叛徒,可見斯大林的手腕有多強硬,通常我們在形容蘇聯的部隊都是用鋼鐵洪流,意思是裝甲和坦克部隊特別多,其實從戰鬥意志上來說,未必不是鋼鐵一般堅硬。

當希特勒不敗的神話橫掃歐洲大陸之時,只有蘇聯人用血肉之軀抵擋住了,其堅硬可比鋼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