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醫院暗藏的“核技術”,原來威力如此強大!

醫院暗藏的“核技術”,原來威力如此強大!

| 傳承與堅守 | 情懷與夢想 |

走進醫院,大家都知道內科、外科、檢驗科、放射科等,也知道要看病去哪個科。但一說起核醫學科,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有幾分神秘和恐怖。

甚至包括一些醫務人員,由於缺乏對核醫學知識的瞭解,也往往談“核”色變,認為核醫學檢查會使人體受到輻射損傷、致癌、甚至導致變異等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核醫學真有那麼“可怕” 嗎?它到底有什麼奇異的功能?讓重慶市腫瘤醫院核醫學科陳曉良主任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核醫學。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陳曉良,重慶市腫瘤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抗癌協會第一屆腫瘤核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核醫學會PET學組委員,中華核醫學會放射性核素介入及靶向精準治療學組委員,重慶市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1996年至今,於重慶市腫瘤醫院影像科先後從事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診療工作。掌握了較豐富的影像醫學及核醫學的診療技術,對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診療、介入診療、分子功能代謝顯像與傳統影像數據對接、多模態分子影像診斷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主持完成省級研科研課題1項。在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課題1項,在SPECT/CT與MRI、PET/CT等分子影像診斷早期骨轉移上有深入研究,並在SCI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擅長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碘131治療與骨轉移瘤的鍶89治療等放射性核素治療技術。

核醫學能診治什麼病?

“事實上,核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在廣泛應用到各個疾病的檢查治療中。”陳曉良介紹,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也就是利用它們發射出的微量射線,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門醫學分支

其最基礎的技術來源於“示蹤技術”,這一技術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Hevesy利用重水的示蹤原理研究金魚與外界水交換機制開始。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核醫學在醫學應用中有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安全,無創,靶向性高,併發症少的特點,成為診斷與治療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的一種重要手段

近年來,核醫學迅速發展,進入高速發展的分子影像時代,得益於基於示蹤技術的融合顯像技術的日新月異。主要體現在SPECT/CT,PET/CT/MRI的廣泛應用,許多人稱之為多模態顯像技術,該技術的優勢在於集功能代謝成像與傳統的解剖成像為一體,對人體正常或異常的功能代謝與病變進行及時早期的發現,較傳統的檢查早期3~6月以上發現病變,同時靈敏性、特異性更高。因為細胞的功能與代謝變化比大小和形狀的變化都早。在精準醫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核醫學的核素內照射治療方面,利用放射性核素來治療疾病的原理同顯像相似,即利用濃聚在病變部位的放射性藥物所發射出的射線來消滅那些病變的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如利用131I基於甲狀腺及癌細胞的鈉/碘共轉運子( NIS)超選擇攝碘功能來完成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經多年的實踐,療效確切,是靶向及精準治療的典範。

核醫學是如何利用核技術的?

提起核醫學,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核彈,其實核醫學是安全的,是核技術的和平利用。

對於核醫學與核武器,用自然現象打一個比方:“同為氣象學的降雨,春季裡的綿綿春雨滋潤了大地,催發了春天的無限生機;而夏天具有極大破壞力的冰雹、龍捲風卻只會給大地和人類帶來災難。”核醫學就像春天的喜雨,而核武器就像冰雹、颶風;由於輻射劑量不同,這二者對人類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提“核”,人們馬上聯想到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輻射。核醫學檢查或治療的過程中,會不會釋放大量的輻射,對人體造成危害?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對此,陳曉良說,人類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射線的世界,只不過我們對它不瞭解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與射線“親密接觸”,儘管看不見摸不著,卻都在不知不覺中承受著射線的輻照: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時時處處就籠罩在我們的上空;地球上的土壤、岩石和水源中也存在著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這一切所構成的基礎輻射我們稱為天然本底輻射。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同時,在人類的各項生產、消費活動中,也會產生放射性,比如我們使用的電視、電腦、手機甚至家裡用的大理石等裝潢材料,也會有微量的放射線產生。

射線檢查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

醫院裡除了核醫學科以外,影像檢查(包括X線拍片、CT等)、放療科等,均是使用各種射線來為病人診斷與治療疾病。

其實沒必要恐懼。有些核醫學檢查一次的輻射量,僅相當於一次長途空中旅行所受的輻射量。”陳曉良說,核醫學診療過程中所用的放射性藥物,其用量本身都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和儘可能少的範圍之內,可以說核醫學是十分安全的。“核醫學檢查中病人所受到的輻射量,是相同部位的增強CT檢查所受輻射量的一半以下或更低。”

同時,注射到患者體內的放射性藥物的活度,是隨著時間而遞減的。目前核醫學檢查中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均為短半衰期核素,其中SPECT顯像使用的99m鍀標記的顯像劑其物理半衰期為6小時,加之藥物從體內的代謝和排洩,一般在患者體內的有效半衰期最多為2~3個小時,而PET/CT顯像中使用的18氟標顯像劑物理半衰期僅為110分鐘

陳曉良介紹,研究證實,患者對周圍環境的輻射測量值只有在注射顯像劑後稍高,而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加之患者注入顯像劑時被囑要大量飲水,相當一部分顯像劑會隨尿液排出體外。實際上當患者在核醫學科完成檢查之後,體內的放射性已大部分消退,一般不會對與之密切接觸的周圍人員造成影響。這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醫學防護標準裡說得很清楚。

放射性核素如何跟蹤腫瘤細胞?

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是核醫學的精髓,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和這項技術密切相關。示蹤技術其實大家並不陌生。

陳曉良舉例說,“比如,在自然界觀察野生動物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就是利用的示蹤技術。科學家把野生熊貓抓住後,在它身上放上一個無線電發射器,人們在房間內通過儀器就可以探測到大熊貓的行蹤,那個無線電發射器就是一種示蹤物。”可以想象,作為示蹤物,一定很輕,很小,不能被熊貓察覺,也不能影響和干擾熊貓的行為和功能。

核醫學檢查用的示蹤物不是無線電發射器,而是放射性核素。把放射性核素連在某些化合物上,就成了放射性藥物,把它引入體內,我們通過儀器就能在體外探測到那個藥物在體內的分佈。

“假如想了解心臟,我們就把放射性核素和喜歡到心臟的藥物連在一起,如果想找到腫瘤也可以把放射性核素連到親腫瘤的藥物上。”陳曉良解釋,現代核醫學的魅力在於不影響人體功能的情況下,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可以從分子水平觀察到患者的各個臟器或組織的代謝和功能,當然也包括腫瘤。

神奇的PET-CT就是核醫學技術?

“人們常聽說的PET-CT的檢查,就利用了這種示蹤技術,成為核醫學中一種常見的檢查手段。”陳曉良介紹,PET-CT的學名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許多就醫過的人都知道CT檢查,但一提到PET和PET-CT,很多人都一臉懵逼。其實通俗地講,PET-CT是PET和CT結合在一起“生出的娃”

PET可通過病灶的異常功能代謝情況來判斷疾病,但不能提供某些病灶的準確解剖位置,也就是說:我知道有這個病,但未必知道病灶在哪裡。CT 可以準確描述病變的形態、大小、和位置。但是隻有當疾病發展到“形態改變”這一階段才能被發現 ,不能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也就是說:我知道病灶在哪裡,但往往是已經晚了一步。

正所謂強強聯合,PET-CT便應運而生了,它綜合“爹媽”的精華,在早期診斷腫瘤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具體到腫瘤治療的臨床上,常規的方法是治療之前做一個CT檢查,放療幾個療程之後再做一個CT檢查,通過腫瘤生長的大小來判斷治療的效果。有些腫瘤很長時間才有大小的變化。如果治療無效幾個月之後才能看到,顯然對於病人不利。”陳曉良說,PET利用腫瘤的代謝來判斷療效,比用大小來判斷療效要準確得多,而且提前很多。因為細胞的功能與代謝變化比大小和形狀的變化要早得多。病灶大,但沒有代謝,說明病灶的活性不高,治療有效果;腫瘤的病灶雖然小,但如果代謝高,說明病灶沒有有滅活,還需要治療。在一個療程治完之後,就可以評估治療有效無效。特異性很高。無效的可以趕快改別的方法,有效的可以繼續治療,為腫瘤的精準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目前,PET-CT在多種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效果評估中得到廣泛認可,尤其在腫瘤復發與遠處轉移的患者中,優先推薦進行PET-CT檢查以評估腫瘤的進展情況。而且,其在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及臨床科學研究方面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除了PET-CT,另一種核醫學檢查技術SPECT-CT,也被臨床廣泛運用。它能瞭解心臟、腎臟、肝臟、膽囊、甲狀腺等主要臟器的功能;能瞭解心肌、腦、肺等臟器的血流灌注;能瞭解和判定腫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轉移和骨轉移等等一切有關臟器與組織的功能、血流和代謝。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文 / 胖熊 圖 / 網絡(請聯繫刪除) 審稿 / 陳曉良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

科普中國共建基地

重慶市科普基地 / 重慶市健康促進醫院

重慶市科委科技傳播與普及項目

國家衛健委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素養類項目

精彩推薦

  • 胖熊帶你細數生活中隱藏在身邊的致癌物......

  • 震撼!昨日19位漫畫大咖走進重慶市腫瘤醫院一起幹了這件事......

  • “病從口入”,胖熊告訴你這些飲食健康不容忽視

  • 重慶市首臺無創腫瘤放射治療系統(速鋒刀)投入使用

医院暗藏的“核技术”,原来威力如此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