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唐人:“好色”之徒

唐代文化昌明、經濟發達,國力鼎盛。工藝美術也開創了空前的輝煌,色彩絢麗即為玉成其輝煌的重大因素。中國的歷史上,唐人的色彩空前的絢麗。工藝美術品時時處處與人相伴,應用於生活,凝聚著觀念,因此,在器用中、服飾裡,這種迷戀的表現也尤其強烈。

首先來說陶瓷。由於燒造的進步,當年無論北方南方,都表現出了對比較多色彩的追求。比如說在唐代我們發現了最早的青花,現在知道窯址在河南的鞏義。或許從這些來看,顏色還不算豐富,但在唐代以前,陶瓷的表面一般僅僅施加青、黑以及白的單色釉,而這些最起碼有兩種顏色,相比以前,已經豐富了許多。


唐人:“好色”之徒


絞胎


晚唐五代,最尊貴的瓷器是越窯用來上貢的秘色瓷。陶瓷器做到形狀的規整是很難的,但秘色瓷是十分規整的。秘色瓷到底是什麼顏色?其實“色”在古代還有一個重要義項:種類,在這裡不能理解成顏色、秘色瓷就是上供用的瓷器。因此,我們看到的秘色瓷顏色並不一樣,有的發灰,有的發黃,有的正綠。中國瓷器的瓷釉追求“如玉”,這種感覺是從8世紀中期以來的越窯器物、特別是從秘色瓷開始的。


唐人:“好色”之徒


珍珠地劃花

唐人:“好色”之徒


金釦


唐代陶瓷裡,今世聲名最大的無出三彩。三彩其實不止三色,顏色要豐富許多,只是古代漢語的數詞常是虛指的,這種陶器顏色比較多,故稱三彩。此外,三彩得名很晚,唐代並沒有這個名詞。在上世紀初,在洛陽一帶的顯貴墓葬中出土了這類東西,被當時的收藏者、文物販子稱為三彩。三彩是殉葬的明器,但這些明器再現的卻是環繞墓主人生前的彩色世界,展現了他們對身後多彩生活的嚮往。

三彩初現於高宗時代,燒造在許多窯場,到玄宗開元年間,臻於極盛,最精彩的器物收穫於長安、洛陽一帶的顯貴墓葬,而在開元末,由於唐玄宗認為喪葬太奢侈,下令明器以“素瓦為之”,所以在天寶年間,兩京的三彩便消失了。這種低溫的鉛釉陶器雖然也會附加模印、堆貼、刻畫、繪畫的種種裝飾,但最要強調的是釉色浸潤流動,效果的淋漓酣暢。


唐人:“好色”之徒


三彩駱駝載樂俑


三彩分成兩類,一類是雕塑類,包括俑馬、駱駝、建築模型;還有一類是器皿。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駱駝載樂俑,是三彩裡很有名的一例,形體較大,色彩也豐富。三彩流行的時候,正值中西方交流最頻繁的時期,所以三彩上的很多造型特徵都打上了中西交流的印記。很多人認為三彩裡面最珍貴的顏色是金,但是從工藝角度來看,最珍貴的應該是藍色。這種藍色用的是氧化鈷,鈷料經過檢測證明來自波斯,和以後的青花材料一樣,非常珍貴。


唐人:“好色”之徒


三彩雙龍柄瓶


銅鏡是古代用來理容鑑容的工具,正面光亮,背面常常帶有花紋。花紋一般是鑄出來的,在唐代,出現了很多以不同手法裝飾鏡背的作品,有螺鈿、寶裝、寶鈿、金背、銀背、鎏金、金銀平脫。其中,色彩比較單純的是螺鈿鏡。螺鈿本來也是漆器的一種做法,就是把蚌片剪合成花紋、貼到塗了大漆的裝飾面上。還一種鏡子,叫做寶裝鏡。上個世紀80年代,浙江湖州一個塔基裡面出土了一些漆器,有些寫的是寶裝的漆器,其主要嵌物還是蚌片,但會加入一些其他東西,比如紅琥珀和青金石末。因為大漆是有機物,時間長了會腐爛,底漆沒了,嵌物也會佚失,所以出土的寶裝鏡都不是很漂亮。但在日本,保存較好的卻有不少,在那裡,被記錄為“平螺鈿鏡”。


唐人:“好色”之徒


螺鈿鏡


在唐代,還有一種更高級的鏡子,即寶鈿鏡。寶鈿鏡就是把金絲做成花紋焊到裝飾面上,裡面再嵌各種珠寶。當時還有所謂的金背鏡、銀背鏡,就是在鏡子背面嵌金嵌銀。金花銀背鏡嵌的是銀片,但在其主要裝飾部位鍍金銀片。


唐人:“好色”之徒


金銀平脫鏡


如果說,宮殿張掛銅鏡僅為裝飾,那麼在寺院,還是信徒的供養。唐以前,中國金銀器雖然製造時間很長了,但水平一直不是很高,數量也不多,唐代才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藝術也很快達到巔峰。


唐人:“好色”之徒


金銀器 · 鎏金容器

唐人:“好色”之徒


鎏金容器

唐人:“好色”之徒


鎏金容器


唐以來,對酒器、帶飾、馬具的材質有等級的限制,玉最高,金次之,銀又次之。由於等級越高,人群越小,兼以黃金純度越高,材質越軟,製成器皿,易於碰扁,因此,金銀器皿之中,永遠是銀器多、金器少。為追求富麗的效果,唐代的銀器常常鎏金。鎏金的做法有兩種,一個是通體鎏金,時稱“金塗”或“金鍍”,一個是在主要的裝飾部位鎏金,做成“金花銀器”。


唐人:“好色”之徒


金花銀櫻桃籠


法門寺有個銀絲編成的器物,時稱“結條”,花紋是用金絲編的。器物本身非常華麗,銀籠之上,金花燦燦,已經華豔、美妙至極,若置放新鮮櫻桃,紅櫻桃再連帶綠枝葉,那色彩便更加華美絕倫。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因為現在的很多設計只考慮其本身是否漂亮,不考慮使用中的效果,而這就是使用中產生華美效果的一個典範。

唐代富足,造作常常取用高檔材料,如象牙、如美玉、如名木。高檔材料的質地必定極其美妙,在其他時代,為彰顯材質之美,常常不在其表面施加遮蔽性裝飾。唐代則不然,對華美彩色的渴求時時壓倒了對美妙質地的嚮往,為展現彩色,常常附加裝飾。


唐人:“好色”之徒


撥鏤象牙尺


以象牙器來說,就有很多裝飾手法,比如撥鏤,做法就是先染色再刻花紋,花紋裡面有時還填色。有些做成圍棋子、尺子。而警示臣僚的器物居然也如此色彩炳煥,足以證明唐代喜愛用色。

美玉曆來備受推崇,其材質之美髮人遐想,引人讚歎,但在出土的唐代玉器中,有嵌金的、有金裝的,還有寶鈿的,都是把彩色裝飾施之於優雅的白玉。中國古代是一個等級社會,在這裡面,人們的使用品、服飾都受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唐人在服飾上,特別看重玉帶的裝飾。


唐人:“好色”之徒


竇皦(597-627年)墓中出土的金玉寶鈿帶飾

今見製作最精美、色彩最燦爛的是長安竇皦墓(627)玉帶,它共十五塊,除帶扣外,帶飾皆以鏤空的羊脂玉做框緣,玉下襯金板,又有銅板託墊,金板上,金板上面掐絲嵌珠寶。大唐有起梁寶鈿玉帶,是三品以上武官和儀衛官公服的組成部分,竇皦便是這等人物。按唐人小說的描述折算,一副華美玉帶的價格相當於長安城裡十五所中等宅院。

而說到瑪瑙,中國人認為瑪瑙一定要紅,“瑪瑙不紅一世窮”,但是瑪瑙又不能全紅,全紅反而很賤。好瑪瑙應該身子主要是紅的,但上面有透紋。古人把有透紋的瑪瑙叫作纏絲瑪瑙,視為最好的。早期的好瑪瑙材料都來自外國,唐代文獻就多次記錄從西方或日本來的高級瑪瑙器或瑪瑙材料。


唐人:“好色”之徒


紫檀木螺鈿琵琶,右側為琵琶背面


紫檀木色沉穩,紋理優美,手感極佳。清朝傢俱採用甚多,通常的做法是任其裸露,以盡顯其美,但唐代常常再附加絢麗的彩色裝飾。最著名的是螺鈿五絃琵琶和木畫棋局,它們珍藏於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北倉。

在唐代工藝品中,最能體現色彩品味的無疑屬絲綢。絲綢最大的用途是製為服裝,服裝要穿給別人看,其面料最具展示性。同時,在古代,無論是政治上(等級、身份的區分),還是經濟上,絲綢都是最重要的工藝美術門類。


唐人:“好色”之徒


絲綢 · 錦


工藝美術裡面不大重視絲綢是因為它容易腐爛、難保存,所以早期絲綢很少,大家的研究興趣也就不是很高。現在做工藝美術的人,做絲綢的極少,大部分都做陶瓷,古人反倒不大看重陶瓷。

中國的絲綢發明的很早,大約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傳到了西方。但西方絲綢褪色非常嚴重,而唐代的絲綢卻不怎麼褪色,中國古代主要是植物染料,雖取自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等,顏色卻比較牢固。


唐人:“好色”之徒


聯珠四騎獵獅紋錦局部(唐,原長250,寬134釐米)。在今見唐錦中,此作最精美。圖案則“洋”風撲面:獵手胡相、馬生雙翼、奇異的花樹、中國不生的獅子。

唐代絲綢的用色最富典型意義,其色彩鮮麗華美。絲綢有很多品類,比較輕薄的有紗以及若干羅。紗本來是沒有花紋的,後面可以加工上去,比如染、點金。羅的顏色可以很濃烈,也可以很柔和。

絲綢裡面最高級別的,早期是錦,後來是鍛。錦是彩色提花,表面顏色很豐富,但是唐以前的錦很少超過五色,唐以後有了很大變化,經常會有十幾色。唐人也用很多詩文去描述、讚美、稱頌錦……

唐代絲綢裡有一種典型叫“繝”,織法可以是錦,也可以是綾,織物表面排列著一個一個的彩條,有時會有花紋,但只是彩色的點綴,主要是為了炫耀其絢麗。


唐人:“好色”之徒


敦煌藏經洞蹙金彩繡袋


光用綵線繡不夠,還會用金線、銀線繡。蹙金、蹙銀的做法其實也比較簡單,就是把金線釘到繡地兒上去,還可以釘珍珠、釘瑟瑟,林梅村認為瑟瑟就是青金石。同時,唐代刺繡因為繡法的變化增多,特別是平繡的出現,更是增加了其顏色的豐富性。


唐人:“好色”之徒


唐婦女衣服的配色“尤劇怪豔”


在文獻記載中,古人的衣服顏色和社會等級有關。雖然並非等級越高,衣服顏色就越好看,但會造成社會心理上的“漂亮”。在唐代都市的大街上,人們直接穿高級衣服的會被抓住,因是僭越。所以人們就在外面穿一個符合本人身份的顏色的衣服,裡面露一點出來。出城後就沒人管了,衣服一脫,顏色就露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