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亞洲最大規模核電站正式併網發電,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2018年8月17日9時50分,一再延期的亞洲最大規模核電項目——海陽核電站終於在開工後的第十個年頭實現併網發電。

這個總投資逾千億元的核電項目是全球首批第三代AP1000核電機組。然而,從2009年成立至今,它不僅面臨著施工建設上諸多前所未有的難題,還經歷了國際上多重複雜因素的影響,成為中國核電產業在爭論、糾結與探索中曲折前行的縮影。

眼下,中國在環保和清潔能源替代大趨勢下,停滯許久的核電產業正重新啟動。未來僅僅在環渤海地區,包括規劃建設、在建和在運營在內的核電項目就多達9個,中國北方首個核電群已漸成輪廓。

神秘的核電站歷來受到能源大佬與地方政府的追捧。儘管投入大、建設週期長,但對於地方政府,一座核電站不僅極大改善區域的能源格局、減輕環保壓力,還能帶來一個產業的興起。

亞洲最大規模核電站正式併網發電,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千億投資

“併網發電對於一個核電站來說,是一個重要節點。”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一位相關管理人士介紹道,目前海陽核電站1號機組已經成功併網發電,但仍需不斷調試,預計兩個月後就能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海陽核電站坐落於山東煙臺海陽市東南部的黃海之畔,周邊人煙稀少,遠遠望去,藍白相間的1、2號機組外層建築已經建成。如果說“裝料”相當於給一輛新車加滿油,首次臨界運行如同新車第一次上路,併網發電對於一座新核電站來說,宛如新車首次上高速。

在全球眾多核電項目中,中國海陽核電站倍受矚目,絕不僅僅因其是亞洲最大的核電站,山東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體投資項目,更因為它是世界首批建成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機組。它的成敗直接關乎全球核電產業的發展走向。

根據設計規劃,海陽核電項目總投資逾千億元,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留有2臺擴建餘地,總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其中,一期建設2臺美國西屋公司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投資就高達400億元人民幣。

所有電站中,核電站安全性要求最高,建設週期一般多達四五年。按照原來的進程,海陽核電站1、2號機組分別於2009年9月和2010年7月開工,2014年5月和2015年3月就應投入商業運營。但出乎所有人意料,這一項目從開工到投入商業運營竟長達十個年頭。

對此,國家核電上述管理人士解釋道,從美國引入的三代核電技術是好技術,但首批投入商業運營後,從設計研發到工程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解決這些難題需要較長週期。

事實上,這一亞洲最大核電站開工至今不僅面臨施工建設的諸多難題,還遭遇日本福島核事故、美國西屋公司破產以及業內外的爭論等國際政治、經濟多重複雜因素的影響,儼然成為中國核電產業在爭論、糾結與探索中曲折前行的縮影。

早在1983年,海陽就與核電站結緣。按照設想,山東要在半島地區建設核電群,海陽、煙臺等地均列入候選名單,可因核電站造價高、不如火電站經濟,後來中央政府轉變為“本世紀以火電為主,逐步加大水電的比重,核電是一個補充”。最終,只選擇在開放前沿、電力需求更為迫切的廣東和浙江上馬大亞灣和秦山核電站。

2002年後,全國沿海遭遇連年“電荒”,海陽核電站才被提上議事日程。2004年9月10日,6家企業合資成立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核電”)。而真正讓海陽核電站凸顯行業地位的是在2006年12月16日。這一天,中美核電技術轉讓備忘錄簽字,海陽核電在國際招標中確定選用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0方案。這將是全球第一批具有三代技術的核電站。

時任國家核電副總經理孫漢虹介紹道,中國引進西屋公司第三代核電技術大致步驟是:第一步,外方為主,中方參與設計;第二步,以中方為主進行設計,外方提供技術諮詢;第三步,設計和建造自主品牌的大型壓水堆核電站。由此,海陽核電站擔負起民族核電振興的大任,也成為全球核電產業的風向標。

那時中國正處於新舊能源交替的大變革時期。傳統能源日益枯竭,而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因技術、地域侷限發電量不高,現階段只能作為補充。新能源中,唯有核能可擔綱主力。由此,“十二五”期間,中國迎來新一輪上馬核電站高峰期。從那時起,海陽核電站進入建設的快車道。

2007年4月25日,山東核電獲得國家發改委的“路條”,准許1、2號機組開展前期工作。2009年9月24日,海陽核電一期工程通過國務院核准並獲得《建造許可證》,當日15時58分1號核島開始澆築第一罐混凝土。

亞洲最大規模核電站正式併網發電,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驚險過關

誰能想到,海陽核電站剛剛開工一年多,就遭遇到突如其來的日本福島核事故。

2011年3月12日,受地震影響,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洩漏。一時間舉世震驚。彼時處於風口浪尖的全球核電產業不僅各種議論,還要面臨岔路口的兩難抉擇。中國一度叫停所有在建核電項目。直到2012年底,中國政府對於核電的冰封政策開始鬆動,海陽核電站、石島灣核電站等獲批項目經過一年多的漫長等待陸續開工。

一般來說,火電站的建設週期不足兩年;核電站建設週期卻長達四五年。石島灣核電站一位高管解釋道,每個核電站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計劃進行,絕對不能趕超工期,重要工程節點必須接受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的驗收後才能進入下一工序。如核電站底板第一層分幾個區域澆築,每澆築完成一個區域必須停工7天,完全達標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區域的澆築。

眼看海陽核電站1號機組的建設已近尾聲,2017年初技術輸出方美國西屋公司突然宣佈破產。

原來,日本東芝於2006年以超過市場預期1倍、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瀕臨破產的美國西屋公司。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全球核電建設風潮冷卻,使這一收購成為經典“敗筆”。2013年西屋公司虧損3.96億美元,直到2016年已嚴重資不抵債。

AP1000是中美能源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據媒體報道,在美國西屋公司知會國家核電關於申請破產重組有關情況、做出保證在申請破產重組期間及之後繼續履行合作業務,雙方一致同意將把該項目作為共同最優先級任務,加大資源投入,全力確保年內投產目標。

畢竟時間一再推遲,必然增加項目不確定性和經濟成本。但在核電站裝料的關鍵節點,該項目又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

事實上,2017年8月海陽核電站1號機組就具備裝料的基本條件。2017年7月下旬,由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領導帶隊,對三門和海陽核電站1號機組的核安全綜合檢查是“首次裝料前最關鍵的一次檢查”,檢查組給出的結論是“基本有效、基本滿足、基本符合”。

直到當年11月10日,美國西屋公司總裁何睿澤在北京的媒體會上公開表示,海陽核電站首堆的進一步評審工作現已完成,正在等待最終的裝料前評審報告以及監管當局和中央政府的最終決定。

恰在此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公開發表《三門、海陽核電站的“裝料投運”切勿冒險闖關》的文章,王亦楠的反對之聲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業界人士的看法。

王亦楠的萬言書立刻引發社會各界的爭論,海陽核電站建設進程再次陷入停滯。而此時,中國政府對於核電政策也出現了搖擺,連續兩年未放行任何核電項目審批,全國核電設備利用率連續3年下降,其中2016年全國棄核率達19%,相當於近7臺核電機組全年停運。

直到2018年5月,核電在中國又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當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核電運行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6月8日中俄又簽署超過200億元的核能合作大單。這預示著中國核工業發展將邁入又一個春天。

2018年6月21日,海陽核電1號機組終於被獲准首次裝料。山東核電一份內部文件顯示,“項目建設過程中,國家核安全局對海陽核電1號機組進行了全過程的獨立監督,對最終安全分析報告實施了核安全評審,對核電現場進行全日制駐場監督。”審評和核安全監督的結果表明,“AP1000核電機組設計、設備、建安、調試、生產準備等工作均已滿足要求,具備首次裝料條件。”

“海陽核電1號機組併網發電只是初步納入電網,後期將逐步增加發電量,同時進行試驗、調試以增強穩定性,順利的話兩個月後就能正式投入商運。”國家核電一位相關管理人士說道,目前,2號機組也已經進行裝料,兩個機組進程間隔大約半年左右。

亞洲最大規模核電站正式併網發電,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區域“核聚變”

這座亞洲最大核電站投資之巨令人咋舌——規劃總投資逾千億,預計一期工程高達400億元(隨著工期一再延遲,前期建設成本不斷攀升)。可一旦核電站建成、投入商業運營,這一“超級印鈔機”帶來的豐厚回報也同樣令人瞠目。

按照最初的保守測算,海陽核電站年產值將達到300多億元,利稅50億元,幾乎一天就掙一個億。

一般來說,火電站前期投建成本低、週期短,但建成後卻需要大量原料。而核電站因安全需要,往往前期投建成本高、週期長,但後期運營成本很低,一年核原料只需一卡車的容積。一個核反應堆4年多即可收回投資,可實際上反應堆的正常壽命為40年。難怪在豐厚的利潤誘惑下,能源大佬們都對核電趨之若鶩。“各地政府對於核電站的追捧不僅來源於改善能源結構、減輕環保壓力,更看重核電對當地產業的帶動、經濟的拉動。”山東海陽核電裝備製造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部主任張華說道。

山東作為中國重工業大省,用電需求持續增長,但環保壓力同樣繁重。據預測,即使在每年接受省外來電950萬千瓦現狀下,2017年全省最大電力供應缺口仍達370萬千瓦左右,2020年全省全社會用電負荷將達到1.1億千瓦左右,相應電力供應缺口將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供需矛盾突出。

與此同時,節能減排重壓之下,火電不斷遭到淘汰。“十三五”期間,全國將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後產能0.2億千瓦以上。

核電作為清潔能源,在東部建設有助於政府改善本區域的能源結構,大大緩解節能減排的環保壓力。按照測算,待海陽核電站1、2號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後,每年發電約為175億度,即可滿足山東省內近三分之一家庭的年用電量。更讓地方政府眼前一亮的是,一個核電站能夠招徠一個產業,一個核電群能夠帶動一個區域乃至中國北方核電產業的興起。

目前,僅在山東半島末端地區,就有海陽核電站、榮成石島灣核電站在建,利用中國自主三代“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的招遠核電廠址已列入國家核電規劃。

煙臺市核電辦副主任張潔非表示,未來在環渤海周邊地區,包括規劃建設、在建和在運在內的核電項目將達到9個,其中若有50%開發,至少可達5個核電基地。在看得到的將來,該區域可達30至50臺核電機組的規模,有望超過長三角和珠三角。

原標題:亞洲最大規模核電站正式併網發電,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