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看上去無甚區別的羊

原本有著各自的品種和特點

——至少吃法不一樣

草原上,有些羊側躺在地上

鼓著肚子,歪著頭

時不時發出幾聲呻吟

書裡說牧區“風吹草低見牛羊”

可從沒說過是躺著的羊

“這幾個笨蛋,又吃多了。”

牧羊男子熟練地把羊一個個拽了起來

夏季草原水草豐美,正是羊群狠吃抓膘的季節

因為吃得太多

羊大腹便便,有時不小心跌倒

甚至無法翻身,只能躺著哼哼,等待主人救援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

內蒙古產羊絨的山羊,主要分佈在中西部的荒漠和荒漠草原上,它們以灌木、粗草為食,並可在岩石嶙峋的山上來去自如。

內蒙古的肉用羊主要是分佈在東部典型草原上的綿羊,其中以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以及呼倫貝爾地區的巴爾虎羊最為著名。除了提供羊肉,重要的紡織材料羊毛,也是由綿羊提供。

作為牧區最重要的家畜,綿羊和山羊為人類提供著生活必需的物資,而人類的放牧也反饋於脆弱的草原生態系統。人,羊,草原,彼此依存關聯,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草原五畜,羊佔兩席

草原上的羊其實分為綿羊和山羊兩大類

我們吃到的兩種羊,都屬於綿羊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攝影/王玉琪

夏季的內蒙古草原,最著名的美景莫過於“風吹草低見牛羊”——羊群潔白,雲朵般遊弋在草原上,彷彿是英文字母“S”,又似阿拉伯數字“5”。在牧區,自古有著“草原五畜”的提法,這“五畜”之中,牛、馬、駱駝各佔一席,其餘“兩畜”則被山羊和綿羊所佔據。

在內蒙古東部的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草原

羊群主要以綿羊為主

——既可吃肉,又可薅毛

由於數量多

綿羊在草原五畜中也被叫做“蒙古羊”

如今賣價越來越貴的羊絨

是出在山羊身上

近二十年,山羊的日子不太好過

很多環保人士對山羊提出了質疑

有專家形容山羊

“嘴是一把刀子,腿是四把小鎬,所過之處寸草難生”。

很多人認為

山羊吃草的時候連同草根一起啃噬

加速了牧場的退化

還有說法

要緩解北京的沙塵暴

首先要殺光內蒙古“製造沙地”的山羊

在草原上養羊

遠遠不是把山羊、綿羊混群就萬事大吉

為了養出好吃的羊肉

牧羊人還需要懂得

在不同季節應該把羊帶到什麼樣的草場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攝影/巴圖特

冬季的額濟納旗,一戶牧民正在從山羊身上刮取羊絨。羊絨是入冬後貼著羊毛根部長出的一層薄薄細絨,如不及時收集,等到春季天氣轉暖,它就會自行脫落。近20年來,羊絨價格不斷攀升,為了增加羊絨產量,牧民希望多養山羊,可是山羊一度又被認為是加速草場退化的元兇而頗受爭議。

在內蒙古的西部

草原逐漸被幹旱的荒漠所替代

稀疏的小灌木和一年生的禾本植物

是那裡主要的植被

也是羊群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在那裡,山羊更為多見

相比於綿羊,山羊愛吃更粗硬的食物

啃灌木也很適合它們的口味

——它們偶爾也啃樹皮

但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

熱衷扯斷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草根

我們吃的羊肉,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內蒙古

歷史上,隨著遊牧民族南下

和蒙古羊的不斷馴化與擴散

羊肉在漢人飲食中的分量逐漸上升

在唐代發展成為主要的餐桌肉類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攝影/葛藹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攝影/耿藝

內蒙古的牧羊人總是把綿羊和山羊按照2:1至3:1的比例混養在一起,這兩種羊在一起生活,恰能夠取長補短。因為拍攝需要,我們的攝影團隊從羊群中挑出了綿羊、山羊各10只,並請主人幫助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小羊圈。儘管這樣,羊還是偶爾會從為攝影師進出而留的狹小缺口裡跑出來。當夜幕降臨,晚霞浮在四周,蒙古包的煙囪裡飄出嫋嫋青煙,呼倫貝爾大草原一天中最美的時刻到來了,綿羊開始聚攏在一起休息,而機警好動的山羊則自動在外面圍成一圈保持警惕。抓住這個時機,我們為山羊和綿羊拍下了合影。這張看似簡單的照片,著實讓我們費盡周折。

在肉用羊中

蘇尼特羊可列為最受牧民歡迎的品種之一

這種人工培育的瘦肉型品種

主產地在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

由丘陵、沙地和湖盆低地構成的荒漠草原

這種羊因為耐寒耐旱,又被稱作戈壁羊

其肉質緊實,味道濃郁

故而成為涮羊肉的首選

放眼中國其他地區

肉質鮮美或者皮毛著名的羊

也大多和蒙古羊有著緊密的聯繫

  • 隋唐時代,官府還在西北設立數處羊場,以裘皮聞名的“灘羊”即是那時所育綿羊品種。到宋明時期,灘羊裘皮已是著名的土貢品;
  • 宋朝中期,我國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遷移中原時,把蒙古綿羊帶到黃河流域,發展為小尾寒羊,如今,小尾寒羊幾乎遍佈全國;
  • 長江中下游以羔皮著稱的“湖羊”也是蒙古羊南遷的產物。公元11世紀初,隨著南宋都城南遷至臨安(今杭州),黃河流域的居民也大量南移,飼養在北方的蒙古綿羊被帶到位於江、浙交界處的太湖流域。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內蒙羊肉,可望不可即

那麼我們平時買的羊肉,大多來自哪裡呢?

是錫林郭勒,還是呼倫貝爾?

答案可能讓人失望

市場上出售的羊肉

大多來自山東、河南,來自那裡的圈舍飼養

草原雖大,卻不及飼養場生產力強

放牧過度,超出牧場的承載能力

羊會因採食不足而貼膘失敗

而草原生態系統也會遭受難以挽救的破壞

內蒙古草原有著優質的羊

卻無力成為畜牧高產區

——如果一味追求產羊量

代價可能會是讓草原喪失生命力

如此想來

生活中少一些內蒙古的羊肉

或許並不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