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擺龍門陣:挖了半個多世紀的重慶軌道交通

雖然重慶現今的軌道交通有時候會擁堵,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十分便捷。但是你乘了這麼久的地鐵,你知道重慶的軌道交通挖了半個多世紀嗎?那就由我介紹一下重慶軌道交通的歷史吧。

擺龍門陣:挖了半個多世紀的重慶軌道交通

重慶軌道交通路線圖

1946年(民國時期)

《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提出建設高速電車。擬建三條高速電車線,建設標準採用每米重47.77公斤的鋼軌,軌距為1米,最大坡度9%,彎度最小半徑80米;主城區車速25千米/小時,郊區45千米/小時;車輛長8米,寬1.8米,雙電機,每臺分別為35馬力;車輛帶拖車,每列乘240人;初定10分鐘發一班,三線每天總運量約10萬人次,部分線路在地下。其中,甲線為龍門浩—兩路口—磁器口,乙線為龍門浩—二塘—南溫泉,丙線為龍門浩—石坎—大田坎。

1958-1960年

1958年,“重慶市市中區地下鐵道工程隊”成立,擬對原有防空洞進行拓寬、加固,並新挖從十八梯到臨江門的地下隧道,工程在進行了一年多後停滯。

1960年,《重慶市城市初步規劃(1960-1980年)》提出建設“直通與環狀”線網布局的“地下快速鐵道線網”,以市中區為核心,將新牌坊、小龍坎、楊家坪、石橋鋪、兩路口等地區串聯起來,總長約100千米。

1965-1966年

“重慶市中區地下鐵道工程處”於1965年再次成立,工程處共分4個工程隊,共有1000餘人。

但是1966年下半年,工程再一次癱瘓。但工程基本完成了市中區的地下隧道網:千廝門、望龍門、中華路、十八梯、興隆街、棗子嵐椏、燕喜洞部分貫通。至1971年,工程處被迫停工解散,修建的隧道移交人防部門。

1983年

1983年,《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82-2000年)》提出建設“地下鐵道”,由朝天門至楊家坪,沿途經過較場口、菜園壩、兩路口、鵝嶺、大坪、謝家灣,全長約12.2千米。如今的軌道交通2號線走向與該線路基本一致。此外,該規劃提出,菜園壩火車站改建後,由梨樹灣經沙坪壩至菜園壩的鐵路聯絡線開行城市列車,發揮軌道交通功能。

1991年

1991年,《重慶市綜合交通規劃(1990-2005年)》提出建設“南坪—新牌坊、朝天門—雙碑、朝天門—九宮廟”3條幹線輕軌,以及“楊家坪—石橋鋪”軌道連接線的規劃方案,線網總長約55千米。

1998-2000年

1998年,《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在1991年綜合交通規劃基礎上,保留了朝沙線,調整了朝新線半島地區走向,將新牌坊—南坪線北向延伸至江北機場,將楊家坪一石橋鋪連網線東向延伸至四千米,增加五號線童家院子—冉家壩—高家花園大橋—楊公橋—上橋—中梁山。軌道線路總長約119千米,線網密度約0.36千米/平方千米。

200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2號線一期工程較場口至動物園段全面開工。該工程被列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工程,並於2001年4月獲得由日本政府提供的政府間發展援助270億日元(摺合人民幣19.92億元)貸款。

2003-2004年

2003年《重慶市主城區綜合交通規劃(2002-2020年)》和2007年《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提出:主城區軌道交通線網格局擴展為“九線一環”,該線網骨架承襲了1998年總體規劃軌道線網結構,總長約522千米,線網密度約0.66千米/平方千米。

2004年11月6日,2號線“大坪至動物園”段開通觀光運營,在逐步增加站點、增加班次、降低票價後,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開通運營。

2005年至今

後續陸陸續續增加其他線路,延長各個線路的節點,也完善了各種基本設施。並且,在遭受大量乘客吐槽後,3號線重慶北站站於2016年4月更名為重慶北站南廣場站。在2017年12月28日,5號線一期北段、10號線一期開通試運營。

創造的記錄: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因其列車在李子壩站穿樓而過聞名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