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人要幹事業,眼光就要遠大,“風物長宜放眼量”

一次受高中同學之邀去建築學院講課,課後與同學們交流。一位同學問我,他很想創業,但沒有第一桶金,有什麼方法能得到第一桶金呢?

我說那你去搶銀行吧!我覺得他是顛倒了過程與結果的次序,先有好的過程,才能期望有好的結果,沒有過程又怎麼會有結果呢?你是先做好了事業,才能賺到第一桶金,然後將事業擴大;而不是先有了第一桶金,才去開展事業。

美國有一位種樹大王,今天他的總資產已經超過千萬美元。他是在16年前赤手空拳從事這行生意的。他說:“我很喜歡樹木,喜歡種樹,在十幾年前開始想做一個世界上最好的林業工人。於是開始收購不毛之地,並將它轉變為一片健康的松林。

“現在我已經賺到很多錢了,而且還會賺到更多錢呢!有趣的是,我從來不曾想要賺錢。我只是儘可能,集中精力來種樹而已,這樣金錢就會不請自來的。”

人要幹事業,眼光就要遠大,“風物長宜放眼量”。開始不要過多計較報酬,只是認真將事做好,事做好了,就能得到大家的歡迎,生意自然也就會好,這時賺起錢來,可是想擋都擋不住。

比爾·蓋茨不就是這樣嗎?他能成為世界首富,專家評論他是贏在策略。開始,他的服務都不收費,吸引最多的人們使用,當全世界都用習慣了時,他卻在一些附加領域裡收錢。有人形容比爾·蓋茨就像修了一條免費的高速公路,大家都去他的高速公路上來往時,他再在高速公路邊上設一些加油站、小賣部,眾人都走他的高速公路,自然要去他的加油站、小賣部消費,於是他也就賺了錢。

而其他一些人也建設了高速公路,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收路費,大家自然不走這樣的高速公路,於是他們也就賺不到錢。

人生的道理都很簡單,很多人不是不明白,但卻經不住眼前利益的誘惑,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是不願意付出長期的努力。目光短淺的人,雙眼只盯住眼前的芝麻,當然也就容易被芝麻遮住眼,看不到遠處的西瓜。

現在,大部分人常犯的通病是“我想做某一項工作,聽說那個行當很賺錢”,或者“我想進入那一行工作,聽說有人在那一行賺了很多錢”。如果你“因為某某生意有錢可賺,所以決定做這項生意”,那麼這是最愚蠢的決定。

人們說“戰爭年代做軍火,和平年代做藥”,有些行業的確利潤很高,但在這些行業中不是仍有很多破產者嗎?在任何行業中情形都類似,都會有一些高收入者以及一些低收入者。只要你在某一行業中做到最好,你就一定能賺錢。

因為“有錢可賺”而工作,就不一定是你的興趣所在,不一定適合你的特長,你就不會取得最大的成功,也就至多隻能是這一行業的三流人才。而為了“目標”而工作,你的工作就符合心意,能吸引你,使你能用盡心力,充分發揮特長,激發潛能。這樣,你就一定是這一行業中的佼佼者,也就必定能成功,你就註定會賺錢。

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使人成功的正是工作態度,而不是賺錢的方法。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但態度只能有一種,那就是敬業愛業,踏實勤奮,盡力將工作做到最好。

每個人工作都有目的。把金錢置於第一位,你就很可能一直處於貧窮之中;而把事業置於第一位,你就會走上致富之路。我相信這樣的道理:如果你能真正喜歡一項工作,而且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那麼你所選的任何行業都能很賺錢。

其實,每一個行業都潛藏著無數的財寶等待著你去攫取,這裡面還包括著數不盡的快樂與滿足,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最好。

管理大師杜拉克先生談過這樣一件事: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狄亞斯,被委任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製作雕像。他很認真地雕刻著這尊位於雅典山丘最高點的巨大雕像。別人對他說:“除了雕像的正面,我們什麼也看不到。你何必雕刻背面也那麼認真呢?”

菲狄亞斯卻說:“你錯了,上帝看得到。”

我們做任何事情,上帝都看得到。這個上帝就是我們的良心和我們做人的品德。對事情的認真態度反映的正是我們做人的品格。

記得我與大學老師的一次談話,它對我的一生都產生了影響。當我懷著崇拜的心情對他談到某位教師一年出了6本書時,他卻嗤之以鼻:什麼態度?也許他的話有些偏激,但的確一年出6本書是無法認真思考,周密籌劃的,這也正反映了他的做人態度。

毛主席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們可以懷抱美好的夢幻、偉大的理想,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步一步地做,要達至偉大的理想,首先就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好手邊的事。一個人如果對待每項工作都認認真真,那麼即使他處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都終將脫穎而出。

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工作正是人生中一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哲理。

我一直都沒有當過官,只是記得初中時曾被班主任任命為小組長,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一次放學後做清潔,輪到我倒垃圾。快打掃完教室時,我出去了一會,但回來時,其他同學已經走了,門也被鎖上了。我不知道他們幫我倒了垃圾沒有,擔心垃圾沒倒,第二天被老師批評。班主任的家就在學校,我就去他家說明情況,然後拿了鑰匙去到班上,但垃圾已經被其他同學倒了。

這件事就過去了。但一週後,班主任就任命我當了小組長,他說我做事很認真。

我曾經一直有個問題不能理解,原裝和組裝電器的零配件完全是一樣的,但為什麼原裝的就比組裝的好得多呢?

一次我去一間組裝精密儀表的工廠參觀。組裝精密儀表要求工人都要帶手套,但那天天氣很熱,老闆為了省電又沒開空調,於是工人都脫了手套在安裝。我看到很多儀器上都留有工人的汗漬。而且一些工人在螺絲釘與螺母吻合得不好,螺釘擰不進去時,就強行用電動機器把螺絲釘進去。

那天我終於明白了原裝和組裝的差別所在,那就是組裝工人沒有認真的態度。

曾經在報紙上見到一篇文章說:

在蛇口,有日本的兩兄弟吊在高層建築上工作。突然間弟弟摔下去了,但哥哥還是繼續完成工作,直到下班後,才痛哭流涕地趕到醫院看望弟弟。別人問他:“你當時怎麼不下來照看弟弟呢?”他回答:“我要工作,下面有人會照料他的。”

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真事,但的確,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認真是有名的,這也正是他們的產品能行銷全世界的原因。

前段時間有幾個去東歐發展的朋友回來,我與他們聊起了東歐的狀況。他們說東歐的經濟雖然發展沒有中國快,但他們的人心很平和,他們知道就像戒毒者一樣,剛開始是會有一陣陣痛的。但東歐決沒有像我們這裡的什麼給豬吃避孕藥,用毛髮做醬油等劣行。

敗壞的人心,不可能做出優良的產品。

這個世界上德國人是最認真的。你去德國問路,他都不會隨意地指給你,而是會很精確地告訴你“向前走70米,再向右轉彎”,也正因此,德國人才造得出奔馳、寶馬車。意大利的皮鞋有名,那只是因為它的設計好,這個世界上最耐穿的皮鞋,還是德國皮鞋。

只有最認真的人,才能創造出最優秀的產品。同樣,也只有最認真的人,才會有最卓越的成就。

只要認真,自己會變,世界也會變。一切沒變,只說明你不夠認真。

只有認真的態度,才有卓越的成就 ;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改善

杜拉克先生還談過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

一次他去聽歌劇,聽到了一曲充滿探索意味而又生氣勃勃,活力四射的歌劇。後來他知道了那是出自已經年屆80歲的歐洲第一流的歌劇大師威爾第之手。

有記者採訪威爾第:“您已經80高齡了,又是歐洲最好的歌劇大師,為什麼要甘冒風險寫出這樣富有探索性的歌劇呢?如果失敗了,您一世的英名不就毀了嗎?”

威爾第回答:“在一輩子的音樂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責任要再試一次。”

這個世界上惟一可以預料的事,就是總有預料不到的事會出現,所以生活就是遺憾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追求完善,永遠要有再試一次的精神。

日本企業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美國的管理大師戴明博士,日本最高的管理獎就叫戴明獎。

當年麥克阿瑟佔領日本時,為了救助日本經濟,指示盟軍總部大量在日本購買日用品,在眾多的採購中,有一批是電話總機,誰知交貨裝機後不能使用。麥克阿瑟認識到要振興日本經濟,首先就要改善日本的管理水平。

於是,日本的企業家聯盟決心邀請戴明博士來講管理,教授日本企業管理。戴明去了後,發現聽眾對象是日本一些大企業的工程師和一線的管理者。他就問邀請他去的聯盟:“你們日本是真的想改變,還是假的想改變?”大家回答:當然是真的想改變。戴明說:“那好,那就請你們讓各大企業的總裁來學習。”

此後,戴明博士在日本辦了8期總裁班,從此就被譽為日本戰後復興的第一功巨。

那麼,戴明博士做了什麼事呢?

首先他要日本企業認識到高質量的產品不會增加成本,只會減少成本。為了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開始成本可能會高,但科學化、規範化後,成本就不會很高了,而且由於保證了質量,次品會減少,顧客也會更喜歡,所以成本反而會降低。

戴明還認為檢查不重要。當產品檢查出來質量有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問題,改善流程,只有通過不斷地改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所以檢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戴明博士在日本企業中倡導了一種精神:那就是要永遠不斷地追求改善,每天進步一點點。現在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了日本企業的標誌。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我們只有盡力不斷地想辦法完善它,這也是我一生的信條!

永遠追求不斷地改善。

我們總在向外部世界索求,但真正的寶藏在我們內心。

人要幹事業,眼光就要遠大,“風物長宜放眼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