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誰更精明(幽默故事)

 這天,市文化局的李處長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打電話的人名叫劉喜成,是寬甸縣光明村的一位果農。當年李處長下鄉時住在劉喜成家,他們一家對他這個小知青很照顧,這份恩情李處長一直記在心上。他知道劉喜成的為人,不是遇到大困難,絕不會向他開口求助,這個忙他一定得幫!

原來,劉喜成承包了村裡的幾百畝果園。本來年初水果商與劉喜成簽了收購合同,可沒想到,進入秋季,果園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雹,損失巨大,幾百畝雪梨成熟後個頭比往年小了大半,形狀也不好看,但口感和甜度還不錯。儘管劉喜成降低了價格,可水果商說什麼也不肯收購,紛紛退單。劉喜成求李處長幫忙銷售雪梨。

李處長雖然不是經商的,但他結交甚廣,又懂策劃,於是信心十足地說:“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保證你足不出戶就能全賣出去。”李處長不是在吹牛,因為市文化局正打算近期到寬甸縣搞一個文化節,如果抓住這個契機,搞一個採摘節,讓四方遊客到山上把梨買走,這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可劉喜成聽了卻擔心,光明村雖然是一個沒有被汙染的山村,風景也很美,可沒有被開發,基礎建設很差,交通也不太好,就算搞採摘節,也不會有人來。李處長說:“老哥,你不知道,現在流行生態旅遊,只要搞好宣傳,越是沒有汙染的‘處女地’越招人愛。你放心吧,我和旅遊局長是好朋友,遊客交給他解決。你只要買些帳篷、吊床之類的東西,到時我們文化隊會在你的果園搞演出,什麼二人轉、小品、舞蹈,都會上演。既可以看演出,又可以上山採摘,而且沒有門票一說,你還怕沒人來?”聽了李處長的話,劉喜成放心了,並開始按照李處長的要求去準備。

在李處長的精心安排下,大批人馬進入光明村。

三天後,李處長給劉喜成打電話,詢問情況怎麼樣,梨賣了多少。劉喜成說來的人真不少,梨也賣出三分之一。李處長高興地說,既然效果這麼好,那搞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梨賣光為止。誰知劉喜成卻說:“算了吧,別再搞了。”李處長不解地問:“為什麼?你的梨不賣了?”劉喜成說:“你不知道,這些人把梨買走的同時,留下了無數的垃圾。如今果園成垃圾場了,要把這些垃圾清理乾淨,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償失啊。”

李處長還真沒想到這個問題,他想了想說:“你在果園掛塊牌子,亂扔垃圾罰款五十元,看誰敢再亂扔垃圾。”能成嗎?劉喜成心裡畫了個問號,不管怎樣他也得試試,總得把梨賣出去。

幾天後,李處長又讓旅遊局長把一堆人送進劉喜成的果園。

這次之後,劉喜成向李處長彙報,說梨賣出一大半,可由於人手有限,根本看不住那些人,果園裡還是留下大量垃圾,罰款行不通呀!

李處長畢竟是文化局幹部,頭腦活,對策多,他沉思片刻說:“既然罰不行那咱就獎,你把罰款的牌子換成回收垃圾,垃圾還能換錢,這樣,那些遊客就不會亂扔了。這錢嘛,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只要把梨的價格稍微提高一點,就可賣出那些垃圾的錢。”劉喜成拿出計算器就算,這辦法果然不錯,可行!

又過了幾天,李處長給劉喜成電話:“梨賣光了沒有,賺了多少?”

劉喜成說:“梨全賣光了。”

李處長高興地說:“這回沒少賺吧?”

劉喜成說:“梨是賣光了,可賠大了……”

“又出了什麼問題?”

劉喜成說:“還是垃圾的事。廣告咱打出去了,牌子上也寫得清楚,回收垃圾,九元錢一斤,遊客從山上拎著垃圾下來咱就得給錢收下。可萬萬沒想到,大部分遊客拎下來的垃圾,竟然是從城裡背來的……”

李處長一驚,有這種事?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謹作為試讀鑑賞之用,五天內將自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