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從擴“量”到升“質”

——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作者:丁金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高職分會會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這關鍵時刻,我們迎來了全國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這次大會為職業教育指明瞭方向,理清了思路,必將引導職業教育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新徵程。

職業教育為全面小康作出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指明瞭方向,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在我國職業教育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萬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職業教育為我國決勝全面小康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系列重大成就。

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凸顯。目前,職業教育已經開設一千多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就業人口中70%以上來自於職業院校。職業院校不斷加強對貧困地區弱勢群體的幫扶,充分發揮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作用。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特色彰顯。我國職業教育已經探索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指導機制,現有56個行指委,涉及的行業基本覆蓋國民經濟中的所有門類,覆蓋中高職全部專業大類;探索建立了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向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切實提高了學生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師資等內涵要素建設的成效顯現。隨著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項目等實施,打造了一批骨幹專業、課程和師資,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職業院校辦學活力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隨著不斷拓展與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職業教育正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姿態,積極探索服務國家發展,為世界貢獻中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和方案。

服務發展促進就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指明瞭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前進的方向,強調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重要依據,我們要應勢而謀,提高站位,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開啟新時代職業教育新篇章。全國教育大會指明瞭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明確了任務,提出了要求,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思路,譜寫好職業教育新篇章。一要系統推進立德樹人,以習總書記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精準把握人才培養基本規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要突出前瞻性,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各類人才。根據區域產業新發展的要求,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再深化、再突破、再出新,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三要突出開放性,按照習總書記強調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以國際的標準來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堅持將中國特色和國際標準有機結合,把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經驗與解決我國現實問題緊密相連,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院校,大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競爭力。尤其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彰顯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自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職業教育方案”。

更加重視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職業院校辦學的最大的利益相關體是學生,需求導向除了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外,應該樹立起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高職院校生源複雜,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更應該關注生源的差異性,把學生擅長的一面挖掘好,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一要推廣選擇性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提倡揚長教育,實施多樣化人才培養,真正把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使之成為某方面職業的骨幹人才。二要改革教學模式,使教學形式更加人性化、多樣化、藝術化,職業院校的老師要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要教師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要密切聯繫行業企業,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提質升級。一要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大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二要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大力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聚焦提升社會貢獻度,實現大量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3日 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