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陸城:建魅力之城 樹百強標杆

陸城:建魅力之城 樹百強標杆

陸城城市風光

陆城:建魅力之城 树百强标杆

楊守敬大道

陆城:建魅力之城 树百强标杆

鄰蘇小鎮

陆城:建魅力之城 树百强标杆

合江樓

這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從7500多年前先民在此農耕漁獵,至名垂青史的夷陵之戰,到席捲全國的清朝中葉宜都白蓮教首義……讓宜都陸城沉澱了深厚的底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用改革開放的偉大宣示把中國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40年來,陸城人民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舊貌,正奔跑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回望來路,不改初心。從改革發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鮮明地昭示了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從農村到城市,從集體到個人,從個案到全局,改革大潮風起雲湧,湧動著生產力的釋放,釋放著強國富民的願景。

目前,陸城人民以“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生態建設、治理創新”為重點,正凝心聚力,紮實推進“一城一區兩園兩治”戰略,推動著陸城經濟社會大發展!

富裕之城

1978年,在人們的記憶中,陸城的建築還都處在磚瓦結構向混磚結構整體過渡的時代,4條雜亂無章的街道像懶蛇纏樹一樣蜿蜒曲折貫穿全城,橋河、燕子巖、楠木嶺、水田壩是比較繁華的地方,青石板路上一些木質板車充斥著每一個犄角旮旯。

當改革的第一縷曙光穿過層層霧靄,照亮荊楚大地的時候,宜都這座古老的城市便煥發出勃勃生機,在跨越式的大道上策馬揚鞭,步履鏗鏘。

如今的陸城,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樓房林立、車水馬龍、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畫面,衣食住行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由一個傳統、古老、落後的形象,蛻變為充滿現代氣息、充滿朝氣、發展前景無限美好的小城鎮和充滿希望的區域。

經濟增速明顯加快。自2001年以來,全處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125倍,工業規模不斷壯大。2017年,規模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123倍。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全處三產業結構為9:62.6:28.4,二、三產業比重比1978年提高42個百分點。形成了精細化工、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新型電子、食品加工、新能源六大特色產業集群。

現代農業步伐加快。建成優質板塊基地12萬畝,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6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4個。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3.8:1。

經濟質量大幅提升。2017年,全處財政總收入是1978年的118倍;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78年增長125%。

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全處“五項保險”人數達到13.5萬人次,參合率98.4%。

而今,城區面積達到35平方公里,淨增15倍,在建工程建築面積1964萬平方米,淨增12倍;新建工人文化宮、官橋、文峰、中心、分路碑、黨政大樓西、楊守敬大道與園林大道交叉口、榮祥市場8個停車場,新建改建公廁34個;完成清江小區等213個小區綜合整治,打造了一批“潔美亮雅”樣板小區。

生態之城

如今漫步在陸城城區,百步一景,放眼見綠,處處見綠。主幹道綠化帶、十字路口綠化景觀、大大小小的公園讓市民、遊客在休閒、鍛鍊時心曠神怡。在楊守敬大道,夾道而立的香樟、桂花樹、欒樹等喬木與綠化帶的灌木組成了綠道網絡,讓穿行其間的行人如同在森林綠色通道里徜徉。

然而,陸城變靚的不僅是城區。十里鋪、寶塔灣、太堡湖、龍窩、亮家堖等村的農戶房前屋後都種植了大量的欒樹、香樟等樹苗,農家小院草叢、綠樹間點綴著菊花、月季等各式花卉,探索出了“淨化、綠化、靚化、文化”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新路子,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這些植物與景觀橋、農家樂等相映成輝,形成了錯落有致、功能分明、精美別緻的生態景觀帶。

近年來,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及宜昌市委“做好長江生態復綠,努力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的要求,按照“適地適樹、楊樹為主、應綠盡綠”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近千萬元,大力推進長江岸線綠化美化工程。計劃復綠面積65.4萬平方米,植樹10萬多株,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長江岸線綠色生態景觀帶,“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意境將變為美好現實,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個絢麗的時尚之都、宜居之都,一座森林中的產業新城。

目前,陸城城區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7%和13平方米。

文明之城

去年11月17日,從中央文明辦傳來了宜都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的捷報,陸城人民奔走相告,無比喜悅和榮光。

文明城市,變在城新路暢。在宜都的創建路上,陸城是主戰場。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投資高達5.9億元,主幹道擴寬、城市園林擴容、城市管網整治、公共設施建設等五大治理工程同步推進,點點新綠扮靚大街小巷,老城舊容漸漸退舊換新。

文明城市,變在治理創新。陸城以社區網格化治理為基礎,推進“一刻鐘服務圈”,將生活、法律、衛生、志願互助、環境治理5個社區服務內容落實到人、細分到崗。社區裡的瑣事,都有專人分管。周全的管理自治讓齊心聚力變得順理成章。單位職工、社區志願者、街坊鄰里都成了環境的監督者。再亂的小區,都能實現蛻變。

文明城市,變在新風移俗。創建路上,講文明樹新風的主流聲音通過手機、網絡、宣傳單、電視、報紙傳遍陸城的大街小巷。兩千多名志願者引導、近千名新模範帶動,讓遵德守禮、勤儉節約等文明禮儀成為潛移默化的習慣。

文明城市,變在價值觀上。2015年以來,重點圍繞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了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平臺,開展了名都商業街誠信示範街、“十星”級文明市場、“十星”文明企業等系列創建活動。李玉潔是頭筆社區一名90後黨員,7歲患類風溼,14歲癱瘓輟學,她通過手中的筆,帶給讀者奮發向上的力量;她創辦“知心姐姐工作室”,義務為全國各地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輔導;她受邀為全省大中小學、各鄉鎮和單位作勵志報告。她曾入圍中央文明辦評選的“中國好人榜”,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荊楚楷模、湖北好人、湖北“五四青年獎章”、宜都道德模範特別獎等榮譽。在農家書屋裡,擺滿了各式書籍,還有《市民文化手冊》《創城100問》《宜都文明之窗》等宣傳資料。“社區居民們在借書、還書的時候,隨手翻一翻這些宣傳資料,不知不覺就知曉了很多創城知識。”李玉潔說,農家書屋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影響,文明素養得到了提升。

2018年,陸城改革再出發。歷史將銘記這個新的改革春天。充滿無限遐想的千年古城——陸城,正用她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破浪前行的創新精神勇立時代潮頭,有如一瀉千里的江水奔向一個個無限精彩的未來。

他們擔當作為、奮發有為、務實重行、雷厲風行,立足新起點,推動新發展,又開啟了建設“實力陸城、活力陸城、魅力陸城”的新徵程!

本報通訊員 周樺 王本忠 辛建

本版圖片由宜都市新聞中心提供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幹部需要牢固樹立敢為人先的理念,靠思想的新一輪解放推動經濟大發展,要不為教條、不為常規所束縛,在尊重規律、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基礎上,敞開思想、放開手腳,大膽想、大膽試、大膽闖,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感。我們提出了在未來三到五年著力建設“三個陸城”(實力陸城、活力陸城、魅力陸城)的總目標,作出了全力推進“一城一區兩園兩治”的總部署,明確了“五抓一推”(抓謀劃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治理、隊伍建設,推動陸城二次創業、二次振興)的總路徑,展示陸城作為,體現陸城擔當,作出陸城貢獻。

——宜都市陸城街道黨工委書記楊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