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解放戰爭後續簡介 解放戰爭最後為什麼沒有統一臺灣

“解放臺灣”與“反攻大陸”

國共雙方隔著臺灣海峽,均積極厲兵秣馬,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出“解放臺灣”的口號,臺灣則高呼“反攻大陸”、“光復神州”、“解救苦難同胞”,調停失敗的美國則坐等內戰結束。海峽大戰一觸即發,惟1950年的朝鮮戰爭爆發,原本預備解放臺灣的解放軍,調往朝鮮半島進行抗美援朝作戰,盤踞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則在麥克阿瑟的支持下積極備戰反攻,陸戰隊編制擴張到世界第二大規模,預備於東南沿海登陸、或配合聯合國民黨軍隊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但基於國際局勢與美國內部的政治問題,美國總統杜魯門解除麥克阿瑟的兵權、改變對國民黨政府的放棄態度,下令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一方面阻止國民黨政府反攻的企圖,另一方面也保證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不再斷絕,中國政府日後指控美國公開干涉中國內政,國民黨政府得以在臺灣穩定維持,此後兩岸的較勁除了軍備競賽以及數次軍事衝突外,也展開了激烈的外交、經濟上的攻防戰。


解放戰爭後續簡介 解放戰爭最後為什麼沒有統一臺灣


1955年後炮擊金門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國民黨軍隊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11日,金門守軍擊毀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臺灣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其後十年內,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的紀錄,雙方各有戰損 ,但大體而言,仍是維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解放戰爭後續簡介 解放戰爭最後為什麼沒有統一臺灣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的炮擊,國共內戰的大規模軍事衝突正式宣佈結束。

臺海危機

至今兩岸仍維持對峙形勢。由於兩岸雙方並未針對國共內戰簽署過任何協定,因此就形勢上兩岸仍是軍事對立狀態,但兩岸有偶爾軍事合作的狀況,例如南沙群島兩岸駐軍即時常共同應付群島周邊事件,1974年中越西沙之戰臺灣海軍默許解放軍軍艦通過,對抗當時仍是臺灣盟友的南越海軍。1996年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中國大陸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洲際導彈試射,臺灣方面亦在不擾亂社會秩序的狀況下,讓軍隊進入高度備戰狀態。當時海空軍均有不同、未經證實的接戰消息傳出,例如臺灣海軍曾出港於高雄外海進行掃雷、空軍則有在海峽中線與中國大陸空軍互開火控雷達鎖定的傳聞,這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臺灣海峽而告緩和,但中國大陸軍機“不出海”的默契從此被打破,中國大陸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所謂“臺海中線”,壓縮了臺灣空軍的預警時間。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惟臺灣方面沒有正式回應。


解放戰爭後續簡介 解放戰爭最後為什麼沒有統一臺灣


結果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政權撤退往臺灣。相隔臺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