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潤下降49.70%,股票跌跌不停……”一份半年財報,將CATL再度推上了風口浪尖。
儘管CATL已經表示淨利下滑是由去年同期轉讓普萊德的收益影響,但業內還是颳起了一陣質疑CATL行業地位的風氣。
畢竟這家2011年才創辦的企業發展歷程太過“傳奇”。短短7年,CATL遠遠甩開一眾老牌電池企業,佔據著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近半壁江山,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相關數據獲悉,2018年上半年CATL以6.5GWh的裝機量,將市場佔有率升至42%。而筆者之前走訪了大量新能源整車企業,大多表示CATL無論是在產品性能、質量、產能等方面均是較佳的首選對象。為此,“一家獨大”,成了業界對CATL的評價。
然對於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保證持久性維持“一家獨大”的局面。CATL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亦面臨著原材料供應緊張、產能短缺等困局,此外,日韓系、歐洲系以及比亞迪等國內相關動力電池企業亦正加大布局,同行競爭加劇。
日韓電池企業捲土重來
2013-2015年,中國以客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市場飛速擴張,日韓電池企業嗅到來看這塊巨大的蛋糕,紛紛在中國佈局動力電池產業。
彼時,技術領先,成本控制更佳的日韓企業憑藉其優良的性價比立刻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內電動汽車尤其是乘用車領域發展勢頭異常迅猛,國內電池企業生存境況岌岌可危。直到2016年5月,工信部在出臺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三星SDI、LG化學、SKI、松下等日韓電池巨頭均未進入《規範條件》目錄。在政策保護下以CATL為代表的一眾中國電池企業才有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而隨著補貼下調以及國家新能源對外政策的逐漸放開,已經不被拒之國門的日韓企業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SK、LG化學、三星、松下這些技術實力頂尖的國際電池巨頭在中國市場捲土重來,勢必會導致國內鋰電格局的改寫,而CATL首當其衝。
歐洲電池產業復興
當前的歐洲並沒有一家拿得出手的電池企業,但以前可並不是這樣,要知道法國Saft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研發大型NCA動力電池。而2008年左右,全球範圍內對電動汽車前景空前看好,在歐洲也曾掀起過一次鋰電產業的“大躍進”。例如,BASF在2012年年初整合資源成立鋰電材料事業部,英國Johnson Matthey通過併購A123材料廠和加拿大Phostech之後成立電池技術部等等,其鋰電產業鏈上的總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但殘酷的現實再次證明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進程遠遠落後人們的預期(中國市場除外),最後歐洲的鋰電“大躍進”以失敗告終,歐洲鋰電產業走向沒落,淪為了鋰電的消費市場。
然近年來,歐洲動力電池產業開始出現復興勢頭,電動出行的概念再一次被廣大車企認同,寶馬、奔馳、大眾等國際汽車巨頭都紛紛了宣佈了新能源規劃,對於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動力電池需求量增加,不少企業開始自建工廠。此外,歐洲其他一些相關組織及企業也逐步在醞釀電池企業的投資興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CATL的潛在市場。
比亞迪的開放與國內電池企業的崛起
單論電池技術實力,比亞迪絲毫不在CATL之下,2017年之前,比亞迪一直都是力壓CATL的中國鋰電“一哥”。但比亞迪由於自身自給自足的供應鏈模式,並沒有抓住中國新能源暴增帶來的動力電池產業紅利,在出貨量上也被CATL反超。
但隨著2017年5月比亞迪宣佈電池業務獨立化運營,並對外出售,CATL在市場上也終於要有了“棋逢對手”的產品。此外,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還在今年瘋狂擴產,其產能規劃超過100Gwh,頗有奪回鋰電界“一哥”的氣勢。
不過比亞迪不僅是電池企業還是一家整車廠,車企採購比亞迪電池意味著將自己的車型規劃和部分技術參數暴露給了競爭對手。從這個角度看,比亞迪在動力電池市場的競爭力其實是要打一個折扣的,但這並不意味著CATL可以在市場繼續一家獨大,因為除了比亞迪,國內其他電池企業的產品質量已經飛速上升。
2018年09月07日,蘇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告顯示,對蘇州市7家鋰離子電池產品生產企業進行了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共抽查產品7批次,合格7批次,合格率100%。抽查對象包括星恆電源、力神電池(蘇州)、天宇通訊科技(崑山)、江蘇天鵬電源、蘇州宇量、蘇州新中能源、三洋能源(蘇州)。
蘇州市抽查結果只是全國動力電池產業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國內排名靠前的電池企業,包括力神、比克、孚能、國軒等等,在產品質量和性能上已經不遜色於CATL,只是在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產能上稍有不足。但新能源市場是一個非常講究應用場景的領域,並不是每一款汽車都強調續航里程,在滿足實際需求的情況下,有些車企更願意接受性價比更高的電池產品。
捲土重來的日韓系,復興的歐洲系,終於開放的比亞迪以及突飛猛進的一眾國內電池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CATL。屬於CATL的時代還能持續多久,誰也無法預判,而可以確定的是,競爭加劇對於整個動力電池市場的發展是大為有益的。
閱讀更多 蓋世汽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