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安全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同樣,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看待安全感也是如此。

今天得空,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關於安全感的看法。礙於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理論層面的東西也就一筆帶過,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關資料或者留言評論,比較重要的會分篇分享。在這裡就先聊一聊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幾個誤區。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安全感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種確定感。例如,我確定自己是安全的。

它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從出生開始便伴隨我們生活的始終,並且影響我們的戀愛、婚姻、工作、社交、飲食、生存等各個方面。在這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安全感影響個體本身和個體與除個體外所有人事物的關係和互動

安全感的影響可以從兩部分來看:

  • 我們與除個體外所有人事物的關係和互動部分。安全感是維繫我們與外界關係的重要基礎。除極個別的特殊情況外,我們不會選擇一個不信任的人交朋友、結婚、合作;會很容易因為對方不能在互動中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而終止關係;不會去吃對自己有害的食物;會因為組織、機構的不良信息而對其保持距離。可以說,能夠給我們安全感的人事物自然與我們的關係比較近,畢竟趨利避害也是本性。當然,過度的不安所帶來的無奈之舉在生活中也有,但實屬少數,就不多做討論。

  • 安全感對我們自身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影響我們的個人成長、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更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它是很多心理問題(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的主要成因之一,並且極度缺乏安全感也是精神類疾病的表現和成因之一(安全感只是成因之一,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安全感的成因和影響因素是多方面且動態的,早期的話主要依賴於父母本身和與父母的互動;逐漸成長起來後,影響因素就有賴於早年建立的安全感、自己、經歷和與個體外所有人事物的互動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接下來我們集中看看平時生活中大家對安全感的誤區。

誤區一,覺得安全感就是房子、車子、票子。

安全感確實是和物質有一定聯繫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安全感就等同於物質。安全感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不是外物。房子、車子、票子是屬於外界的,不是屬於內在的,它可以成為內在建立的一部分基礎,但是卻永遠只是外在。外在能不能替代內在呢。暫時替代是可以做到的,但長久替代是不存在的,畢竟如果能夠替代,又何須分一個內外在呢。關於這一點,2011年拍的《鴻門宴》也可作佐證,劉邦最終登上大位,卻因范增一計,對韓信、張良等趕盡殺絕,身邊無人可信、無人敢信直至終老(當然,這裡只是提一下劇情,是否符合史實不做討論)。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誤區二,把自己的安全感交到別人手裡。

生活中確實很多類似的情況,就是剛接觸一個人感覺挺好,接著成為朋友,但隨著接觸中發現這個人不靠譜、不可信,從而保持距離。別人的表現讓我們覺得這個人不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從而疏遠。

這是一般情況。但還有一種類似於“一週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狀況。比如,兩個人談戀愛,一方看另一方老用手機和異性聊天,心裡面不舒服。然後在找對方的時候,對方沒有及時回應,就會容易想對方是不是又在和異性聊天,是不是在曖昧,是不是在出軌。

和異性聊天這個行為是否能夠說明這個人是不可信的,是否能夠完全的使我們對對方的安全感從零變無甚至變負呢?

我覺得是不能的。但是這樣的例子卻非常多。隨後即便澄清對方和異性聊天不是曖昧、不是精神出軌,但另一方也很難做到不多想,很難再去相信了。

別人的行為中可能帶有一些疑似“不安全”的成分,但對其行為的解讀是和我們自己有關係的。如果我們帶著“不安全”的眼鏡去看待周圍,總能找到不安全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可能只是疑似,有時候甚至是自己的錯誤解讀。

當然,提高自己的安全感是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多想,而不是對對方不良行為的縱容。如果確實行為不端,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或者遠離。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誤區三,陷入對物質、權利、依賴等的追求之中,忽略了自己的內在。

誠然,小時候的經歷確實會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影響,每個人也都必然會在小時候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朋友,他們總會提到“我窮怕了”、“我不想再被欺負”、“我不想再被拋棄”,他們也確實非常努力的去追求物質、權利、依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從而讓自己擺脫過去的影響。但最終追求的越厲害,陷得越深,過去對自己的影響反而更大了。

小時候安全感的缺失,讓我們的某些方面處在暫停成長或者緩慢成長的狀態。長大後,因為這種停滯表現出了對某些東西的執著。我們妄圖用現在的努力來填補過去的缺失,但過去又是不能改變的,也就是無論再努力,過去的缺失是填補不了的。這些執著的背後,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是暫停或緩慢成長的那一部分。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成長起來,從過去對自己的束縛中走出來。

當然,這些朋友的努力也確實會對他們帶來不少收穫。但最終他們都是不開心的,甚至是非常焦慮的。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誤區四,把滿足自己安全感的缺失,當做是對別人好。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已經討論了事情的發展是需要一定的基礎的。在別人不需要的時候,我們提供的東西未必是幫助,可能是侵害。

這一點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表現,其背後也有安全感這個因素在裡面。

我們總會聽到“我是對你好”、“聽我的少走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類似的話。“老人言”確實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當我們覺得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只是我們自己這麼覺得,處於善意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提醒。而有時候別人不需要這些幫助的時候,就缺乏了合作完成改變的基礎,合作就無法展開了。

但並不代表“想幫助別人”的朋友就會停止,他可能會引經據典說很多實例、可能會想很多辦法,就是為了讓你願意聽他的,從而“少走彎路”。在我們不聽的時候,他的內在是什麼狀態呢?

“我是對你好,你應該聽”、“你不聽就會犯錯,我不想你犯錯”、“你這樣真是讓我失望,我是真的對你好呀”、“你這麼冥頑不靈,真讓人操心”等等。另一方雲淡風輕的,他的內心已經上演了各種大戲,並且焦躁、不安。當終於別人聽了的時候,他也會長舒一口氣,還好你聽了。別人可能確實出於好心,也可能確實能夠提供價值,但是這種執著和堅持,是否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不安呢。

而這種對他人生活“指手畫腳”,總想掌控的例子,我想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吧。

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感的四大誤區


覺得環境安全和覺得自己能夠應對,你更偏向於哪個重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