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為什麼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不僅諸葛亮為了蜀漢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同樣是為蜀漢嘔心瀝血。姜維本來是魏國人,在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逐漸掌握了蜀漢的兵權,並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值得注意的是,公元263年,在蜀漢滅亡後,姜維依然在試圖恢復蜀漢,不過結果是自己被魏軍所殺。雖然本來是魏國人,但是姜維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那麼,問題來了,姜維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為什麼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

首先,對於姜維來說,本來是魏國人,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根據陳壽在《三國志》的中記載,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並且幼年喪父。姜維的父親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由此,姜維小的時候,還是曹魏還沒有篡漢自立,也即名義上,姜維是東漢王朝的子民。特別是姜維的父親姜囧,也是東漢朝廷下的天水郡功曹。在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後,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為什麼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

由此,在筆者看來,很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並且自己年少的時候還是屬於漢朝人,所以姜維很可能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一樣,都存在忠於漢室,並希望光復漢室的心理。而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目標就是北伐曹魏,光復漢室。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蜀漢大軍北伐曹魏時,當時魏國隴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百姓紛紛起事響應。也即對於姜維身邊的不少人,都對漢朝存在一定的感情,不然也不會諸葛亮的蜀漢大軍一到,就紛紛起事響應了。因為曹丕是篡漢自立,其建立的魏國很難一下子完全在影響力取代東漢朝廷。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為什麼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

更為關鍵的是,在諸葛亮的大軍到來時,天水太守馬遵獲得了這一消息,並且知道各縣都響應蜀軍,所以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對於天水太守馬遵,之所以懷疑姜維存在異心,很有可能是姜維平時就表現出懷念東漢朝廷的行為了。綜上,結合姜維所在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姜維跟諸葛亮一樣忠於東漢朝廷,至少是更加認同東漢,而不是曹操、曹丕的魏國。所以,雖然自己本來是魏國人,但是願意至死都在為蜀漢效力。另一方面,姜維對於蜀漢的忠心不二,也和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存在一定的關係。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為什麼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

最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存在“士為知己者死”的觀點。就諸葛亮來說,之所以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亮之於姜維,同樣有知遇之恩。在諸葛亮之後的北伐過程中,多次重用姜維,並將其提拔為徵西將軍等官職。而對於蜀漢後主劉禪,依然沒有在意姜維本來是魏國人,而是將兵權交給姜維,並最終任命他為蜀漢大將軍。由此,對於諸葛亮和蜀漢後主劉禪,都沒有絲毫懷疑姜維的忠心,這無疑是讓姜維感激的地方。最終,公元264年,雖然蜀漢已經滅亡,但姜維依然在試圖恢復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