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農村,姑媽和姨媽到底哪個更親?為什麼?

天邊那朵相思雲


難道只有在農村才有姑媽和姨媽的親疏的區別嗎?怎麼連這也要劃上重重的農村標記?其實,不僅是在農村,就是在繁華喧鬧的城市,姑媽、姨媽也有親不親的說辭!

要真正弄清楚兩者誰親,誰不親的問題還真不能概而論,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姑媽比姨媽親。親與不親主要是看血緣。單從形式來看,這就是姓氏的問題了。姑媽即父輩的姐姐或妹妹,是爺爺奶奶的女兒,與侄子是同一個姓。而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裡,注重的是男方的親戚關係。出嫁之前叫小姑,出嫁之後叫姑媽,不管是不是出嫁,可都認為是同一宗族的人。打斷的骨頭還會連著筋。自然姑媽會顯得親近些。

姨媽呢,可就不同了。只有母親嫁過來了,母親的姐姐或妹妹才叫姨。“姨”當屬人們常說的“三不親”範疇。而母親是外姓的,自己和母親親是由於直接的母子關係,而與姨媽卻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僅憑與母親的關係維持著。如果隨著母親及姨媽的故世,這個親情也就斷了!

其次,從親戚的走動上,姑媽和姨媽一樣親。姑媽(小姑)在自己的家裡,如果爺爺奶奶在世,畢竟還有這個“擋剪牌”。對一般家庭來說,無論媳婦多努力,這個婆媳關係總是處理不好,如果又有未出嫁的小姑,矛盾會隨時發生。爺爺奶奶總會向著自己的女兒,小姑也肯定向看自己的父母。勢必連兄妹關係的爸爸和姑媽,有時候關係也顯得不怎麼親近了;隨著小姑的嫁出,又因路途的遠近,經濟條件等等的制約,姑媽漸漸地與孃家人來往次數少了,有的也不常聯繫了。“親情”也好像淡了。

倒是姨媽,迫於自己姐姐(妹妹)——“我的媽媽”,家庭的“騷動”,會常來走動,安慰、勸說。一來二去,覺得“患難”更見真情,關係更加貼近了;又由於母親與其姐妹常去孃家拜親或祭祀,見面的次數多了,之間的交往也日漸頻繁,還常常會加個微信,互動一番,表面看來又像是姨媽反而親了。

親屬與親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係與感情。它不會因任何一方的貧困與富有,健康與疾病而消失。只是會因現實生活的內外因素和人為意識而改變。而維持這種親情的是平時的來往與走動,不常聯繫再親的關係也會淡化,漸行漸遠的。


為生活而提神


在農村,說到和姑媽親還是姨媽親,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農村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兩姨親,不算親”。

我想有過農村經歷的人,自然很容易理解這話的意思.

話既這樣說,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到底是姑媽親還是姨媽親還是要因人而異的。

話不多說,就那本人來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個姑媽有一個姨媽,要說是跟姑媽親,還是跟姨媽親,我還是覺得跟姨媽親。

這個我小時候家裡發生的事情有關係。

大家都知道,婆婆和媳婦是前世的冤家,這一世因為一個男人而相遇。自然而然,婆媳矛盾也是生活中最不能避免和難以調解的矛盾,我們家也不例外。

我奶奶是一個大家長式的人,人很好但是控制慾很強。因此,年輕的時候,家裡的一切都得她說了算。

家裡一個人說了算那還了得,時間長了自然有人(我媽媽和我嬸嬸)不爽,矛盾就此產生。

我奶奶一不爽就跑到我姑姑家給我姑姑訴苦,做女兒的自然偏向自己的母親,所以,我姑姑和我媽還有我嬸嬸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微妙。

我小時候自然也受到大人之間關係的影響,經常去我姨家玩耍,很少去我姑姑家。

這些年雖然關係緩和了很多,但是,始終親近不起來。

所以,姨媽親還是姑媽親,還得因人而異。



鮮農場


不曉得別人傢什麼樣,但是我家姑姑最親。

我幾個姨媽小姨,聚在一起不是說我舅媽的壞話就是各種抱怨各自的家庭,所以我很煩她們。

我姑姑比我爸大了十幾歲,從小寵到大的那種。我爸說那個年代沒飯吃,他去上學了我姑姑把生產大隊分的午飯,一顆紅薯,藏在自己的棉襖裡面,等我爸放學回來,紅薯還是熱的。

我媽脾氣很好說話溫柔又對我姑姑的孩子很疼愛,我和我弟有的零食玩具我姑姑的孫子都有,從小也是走的很親近。家裡殺了雞,我媽也是用飯盒裝著走兩三公里的路去給我姑姑送。記得有一年我家在地裡種西瓜,要24小時看著,剛好是暑假怕小孩子去破壞。我姑姑在家裡做好飯炒好菜還煮了稀飯,用保溫飯盒裝得整整齊齊,走了三公里多才到我家田裡,那個年代沒有手機的,有也沒用我姑是耳聾,我姑也不知道我們在哪一塊地裡勞動,她是一處一處找的,夏天的天真熱呀,我姑姑看到我們那個滿是愛意的眼神至今還難忘。後來我父母做生意,把我和我弟丟在家裡,我外婆照顧了三個月就回去了,她放心不下我舅舅也怕我舅媽生氣。我姑姑接手過來照顧我們姐弟兩個,怕我們拘束沒有接回去她家,直接搬進來我家住,我姑丈一個人丟在了家裡,這一照顧就是好幾年,連我爸給她的生活費,都一分不少的存著,過年我爸媽回來的時候偷偷塞給我爸,我爸一邊抱怨我姑捨不得花錢一邊難過。姑姑一定是用她自己的零花錢來貼補我們了,她也沒工作也沒退休金,一個農村婦女,經濟來源就是家裡的田。後來也是在我家病倒的,就再沒能起來。我很感激我的姑姑這麼愛我們,她去世這麼多年,我爸一直不能釋懷,總覺得是在我家讓我姑受累了才會生病,一到過年就跪在我姑的墳前,必定要哭個一上午才能緩過來。聽村裡人說,我奶奶和爺爺過世的時候我爸都沒哭。

好了,眼淚忍不住了,希望我的姑姑來世能幸福安康一輩子。


Maggie2613


姑媽跟姨媽哪個更親?從我國古老的姓氏文化來說,姑媽和父親是親兄妹,都是爺爺奶奶的親骨肉,是一家人。而姨媽就不同了,封建社會婦女沒有地位,包括母親在內都屬外姓人。在農村的紅白喜事上,坐席位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姨親是坐不到主要席位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親戚要經常往來才顯得親切,記得兒時的時侯,我的一個姑媽,倆個姨媽都生活在上海。姑媽每年都要回蘇北老家一趟,每次來都要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帶許多上海好吃的羔點,和肥皂,白糖之類的稀少東西。在我家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她都起得很早,幫我家待奉菜地,撥菜,摘菜。午飯後跟母親一道為我們弟兄姐妹幾個縫補過冬的棉衣,真正的一家人。

而姨媽就不一樣了,她們雖說也每年回蘇北探親,但最多在我家住個一兩天,而多數時間都是在外婆與舅舅家,農村有老話說“姑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親不上檔,死了姨娘斷來往”,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小孩這一代就不同了,姨娘,舅舅都在同一城市裡,靠得很近,經常走動,小聚,顯得很親切。而姑媽離得遠,很少團聚,反而顯得沒有姨媽之間親切,但在紅白喜事時,住主席的還是舅舅與姑媽。


百花爭春我為先


農村我就不知道了,我姑是老爸的姐姐,對老爸特別好。老爸是爺爺家唯一的兒子,又是最小的,所以老爸那邊的親人普遍重視我父親。老爸又是從小被幾個姑姑照顧,直到現在,他們都是特別的親。對我們也特別的親。我又是獨生子,對我也是非常重視。我姨那邊就不同了。媽媽是最小的,經常去看我姨,我姨從來不來我家,可能是身體不好的原因吧!我偶爾也會去看看我姨,但是沒有親的感覺,也不怎麼想念她。我感覺跟我的舅舅、姑姑親,心裡總是想念他們。跟外公親,跟外婆不親有點怕。爺爺奶奶沒見到過,但是心裡對他們有一種是一家人都感覺,很懷念。雖然沒見過爺爺奶奶,也會逢年過節想著去給他們燒紙。感覺有點微妙。


顏東


姑媽就是爸爸的姐姐或者妹妹,姨媽就是媽媽的姐姐或者妹妹。其實從血緣關係來講,姑媽和姨媽是一樣親的,就像小時候和小夥伴們玩,大家就比較姥姥和奶奶誰更親一樣,其實是一樣親。但是對於我而言,由於從小和姑姑們來往密切,關係處的也更好,所以姑姑對我來講更親。



以前的年代,農村人生養的孩子特別多,我姥姥生了五個孩子,我奶奶也是,所以我有兩個姑姑,兩個姨。對於我來講,因為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很少去姥姥家,所以和姑姑走的近,從小姑姑們就很疼我,給我買零食,買衣服,所以長大了自然是跟她們走的更近些。其次,我有大姨和二姨,大姨嫁的遠,但是二姨和我們住一個村,所以兩個姨相比,我和二姨更親近些,因為和大姨的來往太少了。



所以,我覺得,血緣關係雖然一樣親,但是每個家庭相處的都不一樣,親戚之間經常來往走動,自然就親近一些,但是如果來往不多,比如我和大姨,我們就比較陌生,可能幾年才見一面。還有就是,農村老人們的重男輕女思想更重一些,願意帶孫子,不願意帶外孫,所以我跟我的爺爺奶奶就更親,跟姥爺姥姥相對疏遠寫。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答題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這個問題要我來看是人品,人性。厚德載物是人的修養,不是因為血緣關係而來確定的。

按姓氏來說當然姑媽親近,一個姓氏嗎?可對於我來說我還是選擇了姨媽,我的姨媽可以說是最值得我信賴的人。

我小時候父母去世了,可以說我是個孤兒,在我最無助的時候,親情彰顯的時候,是我姨媽給了我些許的安慰,那時物資比較稀缺,只是一個笑臉,一句暖心,一個期待的親切目光足矣。

我記得我去姑姑家,進屋聞到饅頭味的貪婪,我記得姑姑不敢揭鍋的眼神,我還記得姑姑讓表妹把我帶出去的厭煩。也許那時真的很在意給我的一個饅頭,可我卻已深深地留下了痕跡。

我記得放暑假了,我無處可去,花了一毛錢的路費到了我姨家,我姨家也有哥姐弟,但是我從未感到過我姨的討厭與吝嗇,那時的背心需要二塊四毛錢,我姨決然的給我買了一件,那時的我幾乎跳躍起來。

那個年代來說,每個工人每月幾乎就是二三十元的工資,對於我這個孤兒來說,能給一個安慰就感激不盡了,何況還以物相贈呢?這足以讓我記憶猶新,一世難忘。

俗話說的好,姑姑親輩輩親,砸碎骨頭連著筋;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但是我在這個立場上從來不傾斜。

如今我已步入半百年華,經過的,看過的,路過的,都已盡收眼底了。我的姑姑,姨娘都已是耄耋之年了,需要我們這些侄男外女看望了,關懷了。

大家由此也能看出我的意思了吧?我的姑姑八十大壽我都沒參加,而且我姨媽從七十歲開始我每年都給祝壽,平時經常去看她老人家,並且帶著新上市的各種新鮮水果及海鮮物品,因為我把親情看得特別重,也可以說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吧?

每個人都沒有因果關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句話對我來說顯得那麼恰到其份了。我最感恩在我走投無路時拉我一把的人,我最感恩我在黑暗中給我指點迷津的人,我更珍惜那些對我不離不棄的人,在我心裡永遠永遠珍藏……



只為那夕陽餘暉


這個問題,再過去我老家農村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姨媽親不算親,姨媽死後斷了根;姑媽親才叫親,姑媽不在輩輩親”。從這一句俗語中可見我當地的農村人們對姑媽與姨媽的區分,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並非就是絕對的事情。


農村人為什麼會有對姑媽與姨媽的這種偏見呢?這還要與過去農村人重男輕女的思想說起。在農村認為姑媽是父親的姊妹,侄兒侄女們是屬於姑媽的孃家人。從思想觀念上認為姑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認為這裡就是她的根,也就是沒有把姑媽當做外人對待。

然而姨媽是母親的姊妹,並且認為母親是由外村來的,是屬於外村人,姨媽也同屬是外村人,在思想觀念上就認為姨媽不親,在稱為上就不一樣,姨媽對姊妹的孩子稱為外甥或外甥女,這一個外字就說明了區分所在。



以上都是過去農村人思想觀念上偏見,其實現在有的姨媽也是非常親,至於說下一代,那也都差不多了,對親戚的認為上已經區別不大了。


農大知事


對於這個問題,我感覺真的是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大姑子姑姑總是比小姑子姑姑知道疼人,關係著她的父母她的弟弟,所以對弟媳婦和侄子都會多加照顧和忍讓。相對於小姑子姑姑就又不一樣,在家跟嫂子相處幾年的還好些,沒怎麼相處就嫁出去的,姑嫂之間感情會淡甚至沒有。她回家甚至會有被人鵲巢鳩佔的感覺,總覺得父母和哥哥的寵愛被另一個女孩剝奪,或者覺得我回我家,不關你的事兒,你愛高興不高興。遇到雙方都不是省油的燈那就升級成婆媳姑嫂矛盾了,對孩子也談不上親不親了!大多數姑姑普遍還是心疼侄子的,畢竟是孃家人,血濃於水!

咱們再來說說姨媽親不親,姐妹之間脾氣再不合也是世上至親的人,從小一起長大,睡一床被,吃一口鍋裡的飯,姐妹情是任何感情替代不了的。然而別忘了長大後還會有兩個人出現,甚至是兩個家庭,那就是連襟。姐妹親,連襟是沒有關係的,合得來皆大歡喜,合不來在老丈人家就會鬧得不歡而散。當然在一個家庭裡妻子佔主導權的一般姐妹關係都不會太壞😄😄😄

以上我是從悲觀角度解析,不過由此可見姑姑和姨哪個跟孩子親主要還是取決於大人的遠近親疏!現在社會不再男尊女卑,女兒不會再刻意巴結孃家兄嫂,姐妹之間也各自有家、各有各的生活。總之,感情需要維繫,需要雙方相互付出!

以上為本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評語討論。最後祝大家闔家歡樂,姨姨姑姑大團結,相親相愛一家人!



秋末v別離


從血緣的角度來看,姑媽和姨媽是一樣親的,姑媽與父親是兄妹或姐弟關係,媽媽與姨媽是姊妹關係,而我們體內流淌的血液,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是不分彼此的。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各家的情況又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小孩子不懂事,跟誰親,取決於家庭。如果家庭和姑媽家走得比較近,孩子自然就跟姑媽關係親一點,反之亦然。我的一個親戚,她家就是這種情況,小時候,由於姑媽家條件比較好,嫁在鎮上,有點看不起他們家,所以兩家相處並不愉快,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兩家斷了來往,所以她對她姑媽沒有一丁點的好感。

很多人勢利,看不起窮親戚,誰家有錢就跟誰家好,所以這種關係也會不斷髮生變化的,小孩子受家庭影響,其好惡也會不斷跟著變化,也許此時跟姑媽親,也許彼時又跟姨媽親。不過總體上來說,對於小孩子來講,還是誰對自己好,就跟誰親,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