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今年6月末,在俄羅斯軍事學院畢業生招待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到了幾種領先於他國的全新“殺手鐧”武器。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報道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8年3月1日發表國情諮文時公佈俄五大“撒手鐧”武器,從左至右(逆時針)分別是“先鋒”(Avangard)高超音速導彈、“波塞冬”(Poseidon)核動力水下無人潛航器、“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導彈、RS-28“薩爾馬特”(Sarmat)洲際彈道導彈、“海燕”(Burevestnik,或Petrel)核動力巡航導彈。

今年6月末,在俄羅斯軍事學院畢業生招待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到了幾種領先於他國的全新“殺手鐧”武器。其中,一款名為“海燕”(Burevestnik,或Petrel)的核動力巡航導彈尤為引人注目。據俄羅斯媒體披露,這款導彈在空中飛行時,以核動力發動機為動力,速度超快、射程無限、機動無邊,能沿任意路徑飛行,穿透現有的任何反導系統,對全球任何地點的任何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俄媒報道的“海燕”(Burevestnik,或Petrel)核動力巡航導彈效果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這款武器真有如此強大的性能嗎?難道以前人們就沒有想到過開發這類武器嗎?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核技術至上”的美蘇冷戰年代,人們就動了這個念頭,研究過採用核動力的空中及空間武器裝備。美蘇兩國當時希望,在人們頭頂上飛過的這些核動力武器裝備能“不知疲倦”地進行飛行和機動。只不過,由於相關技術太過超前,有些問題當時難以解決,到最後都無疾而終。直到這一次,俄羅斯的核科學家們讓“童話”變成了現實。

今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公佈了這款秘密研製的“末日武器”。此前,俄羅斯國防部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的新型武器命名徵集活動中,有近75萬張網絡選票投給瞭如黑色閃電般高傲飛翔的“海燕”。於是,化身為“暴風雨預言者”的“海燕”,成為俄羅斯武器庫中又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1955年7月20日在德克薩斯州沃思堡的卡斯韋爾空軍基地,編號為51-512的NB-36H核動力轟炸機進行首飛的照片。

■核動力轟炸機“十字軍”的末路:核動力轟炸機,是以核動力發動機為主要動力的一種戰略轟炸機。幾乎在原子彈研究成功的同時,美國就開始探討核動力轟炸機的開發了。此後,經過幾年預研準備,美國於1951年底在B-36戰略轟炸機基礎上,提出了NB-36H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究計劃。NB-36H轟炸機,綽號“十字軍”,(Crusader)採用4臺由P-1核反應堆提供動力的通用電氣J53渦噴發動機,同時配備了4臺常規動力化學燃油的普·惠R-4360-53螺旋槳發動機,發動機。後者主要用於飛機的起飛和降落,或者在核動力發動機空中工作異常時備用。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左圖為早期用於技術驗證的的X-6核動力轟炸機方案,由一臺P-1空氣冷卻核反應堆驅動四臺J53渦噴發動機,該方案在論證階段被取消,實際生產的是右圖中的方案,該反應堆被命名為飛機屏蔽試驗反應堆(ASTR),驅動四臺J53渦噴發動機。(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NB-36H核動力轟炸機正在吊裝11噸重的輻射屏蔽座艙模塊。右下圖為NB-36H的特殊維護車輛,左側的車輛用於運輸P-1核反應堆。(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理論上講,核動力發動機可以“永不停歇”地工作。在它的保駕護航下,只要機組乘員生理承受能力允許,NB-36H轟炸機幾乎能夠在空中無限飛行,並抵達世界的任何角落。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雖然美國研究人員經過多次試驗和試飛,證實NB-36H轟炸機的核反應堆能持續提供飛機飛行的動力,但畢竟在那個時代,技術和材料的水平都非常有限,人們還是很難解決核動力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小型化等問題。加之,美國民眾普遍擔心,這種核動力飛行器一旦發生事故墜機或遭敵方擊落後,飛機解體帶來的核洩漏和放射性碎片無疑將是一場噩夢。

正是處於技術和政治的雙重考慮,研究了十幾年並耗費了納稅人近5億美元后,“十字軍”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走到了盡頭。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1956年8月6日編號為51-5712的NB-36H核動力轟炸機進行試飛的照片。(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圖-95LAL(後續曾計劃命名為圖-119)核動力轟炸機原理圖,機身中後部為核反應堆的安裝位置,驅動內側的兩臺NK-14A螺旋槳發動機,外側發動機為NK-12M。(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與美國相比,蘇聯在核動力轟炸機的開發方面力度更大。

冷戰時期,為與美國決一高下,蘇聯從1955年正式決定研製核動力轟炸機,而後全面鋪開,深入推進。同一時期,蘇聯多個部門都提出並試驗了多種構型的核動力發動機方案,還研製出了幾種核動力載機平臺。比較著名的就是以圖-95M戰略轟炸機為基礎的圖-95LAL核動力轟炸機,後命名為圖-119。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圖-95LAL核動力轟炸機,該機於1961年5月首飛,但在34次飛行試驗中並未使用核動力飛行,在計劃於1065年真正使用核動力飛行並命名為圖-119時項目下馬。(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該型樣機造得有模有樣,其動力系統組成與美國NB-36H轟炸機類似,也是以四臺核動力的庫茲涅佐夫NK-14A螺旋槳發動機為主,同時配合化學燃料的常規動力渦噴發動機。

與美國相比,蘇聯的核動力轟炸機在設計上整體性能更好一些,還能超聲速飛行。然而,與美國研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大同小異,蘇聯的圖-95LAL轟炸機同樣未能修成正果。上世紀70年代初,該項目被擱置;到了80年代,已完成的樣機也被拆除。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前蘇聯就“宇宙”-954(Cosmos 954)核動力衛星及示意圖,左圖為其使用的BES-5型核反應堆結構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核動力衛星——“神話”的破滅:核動力衛星,是用核反應堆發電並提供動力的一種衛星。如今,衛星等航天器上所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電源,雖然也能長期供電,但因為功率太小,通常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核動力電源。在衛星成功上天的初期,為衛星供電的主要是化學電源和太陽能電源。這些能源基本都有難以克服的體積和重量等問題,因而無法為衛星長期提供電能,特別是不能輸出大的功率。如此一來,美蘇兩國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核動力電源裝置上。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美蘇兩國先後為衛星開發了以熱離子發射型核動力電源為代表的多種核動力電源,還各自發射了多達30餘顆核動力衛星。特別是蘇聯,其核動力衛星的研製工作比美國走得更遠,採用的技術也更先進。1961年3月,為對抗美國強大的航母編隊,蘇聯著手研製“宇宙”(Cosmos)系列核動力偵察衛星,並以此為基礎推進“神話”(Легенда)海洋衛星監視系統。

從1970年10月開始,蘇聯連續發射了多顆“宇宙”系列衛星,並於1973年基本構建了“神話”海洋衛星監視系統。該系統通過多顆“宇宙”衛星組網,能有效鎖定美國航母並引導反艦導彈實施攻擊。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美國公佈的“宇宙”-954(Cosmos 954)核動力衛星碎片墜落過程示意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和材料,“宇宙”系列衛星並未像蘇聯先前聲稱的那樣能夠“永不停歇”地實施偵察監視行動,而是在幾年內就出現故障、失聯甚至墜毀於大氣層內。

1977年,“宇宙-954”(Cosmos 954)衛星在運行短短1個多月後墜落在加拿大境內,造成一定範圍和程度的放射性汙染。對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乘機大肆炒作,試圖逼迫蘇聯放棄核動力衛星的發射,減輕對美國航母的威脅和壓力。

實際上,為避免核動力衛星墜入地球帶來難以控制的放射性汙染,蘇聯給衛星上的核反應堆安裝了小型助推火箭。一旦衛星接收到地面發出的指令後,助推火箭就會把核反應堆從衛星上分離出來,並送往高度約兩千公里的衛星“墳場”軌道,在那裡為其“養老送終”。理論上說,核反應堆從“墳場”軌道再落回地面,大約需要400年時間,屆時其放射性物質應該衰變得所剩無幾了。不幸的是,在那次災害性事故中,地面操縱失靈了,衛星並未把核反應堆推升上“墳場”軌道。

當時的核動力衛星,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技術方面都不盡如人意,其工作壽命也遠不如預期的那樣能“運行百年”。為保證“神話”系統有效工作,蘇聯必須不停地發射“宇宙”系列衛星,來維持足夠數量的衛星。這樣一來,“神話”系統效費比非常低,經濟代價難以承受。1988年,在最後一顆“宇宙-1932”衛星發射升空後,蘇聯不得不暫停了核動力衛星的發展。此後,該系統又維持了幾年,“神話”最終還是破滅了。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冥王星”(Pluto)核動力巡航導彈宣傳海報。(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核動力巡航導彈 “冥王星”的陰魂:核動力巡航導彈,是以核動力發動機為動力並使用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早在1957年1月,為對抗蘇聯日益強大的導彈威脅,美國就開啟了“超聲速低空導彈計劃”,目標是研製出“冥王星”(Pluto)核動力巡航導彈。所以,俄羅斯的“海燕”,可以說是一種“老概念”的新武器。“冥王星”導彈的動力,主要來自當時技術比較超前的核動力衝壓火箭發動機。理論上講,由於核動力發動機能“不辭辛勞”地長時間工作,因此“冥王星”導彈可以長期在空中飛行,幾乎有無限的射程。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冥王星”(Pluto)核動力巡航導彈剖面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射程接近兩萬公里的“冥王星”導彈非常恐怖:體格像火車頭一樣,彈體長近16.5米,重量估計有15噸,翼展可達3米,速度大於3馬赫。位於導彈中部的彈倉,可攜帶12至16枚核彈頭。當它低空突防進入敵國空域,並高速飛越事先鎖定的多個城市時,將逐一釋放核彈頭,為這些城市帶來滅頂之災。退一步說,即使突防失敗被敵方防空火力攔截,其核動力發動機和核彈頭低空解體後,將散發出大量的高放射性塵埃或物質,也會給敵方領土帶來十分嚴重的危害。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冥王星”(Pluto)核動力巡航導彈效果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經過7年多研究,“冥王星”導彈的某些主要技術都獲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然而,“冥王星”並未飛到太陽系的邊緣,而是在1964年7月“壽終正寢”了。美軍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是“冥王星”損人不利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民眾難以接受。“冥王星”發射後低空飛行時,不斷噴出的尾焰有很強的放射性汙染,且大於3馬赫的速度還會發出高達150分貝、足以震破耳膜的噪聲。這些對美國自身和飛行途中的盟國或友好國家都會造成相當大的有害影響。二是美軍已經有了“新歡”。當時,美國已經研製出了第一代遠程彈道導彈,它們不但能完成與“冥王星”相似的任務,而且過程要簡單得多、效費比要高得多、自身的安全性也要大得多。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圖為俄媒報道的“海燕”(Burevestnik,或Petrel)核動力巡航導彈效果圖。(拖拽本圖可查看原圖)

那麼,在新時代利用新材料和改進技術,能不能製造出一種新的核動力巡航導彈呢?俄羅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據悉,“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性能很誘人,航程至少為2500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比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還要遠10000公里。在俄羅斯公佈的動畫視頻中,從莫斯科附近發射後,“海燕”以超快的速度實施複雜的大範圍機動飛行,繞過美方的多個防空攔截區域,到達並攻擊夏威夷地區的目標。對此,美國著實有很多疑問。來自俄羅斯的“海燕”能不能克服過去核動力巡航導彈那些主要問題?可靠性如何?如果不能完全避免飛行時釋放的放射性汙染,那麼即使有著無限的射程、超快的攻擊速度和超常的機動能力,“海燕”的實戰意義也要打個大問號!“海燕”將要去何處?主管武器裝備的俄羅斯國防部高官坦言,俄羅斯無論如何不想也不願使用“海燕”追蹤目標。

原標題:核動力巡航導彈並不新鮮:軍報盤點三款曾從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

作者: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 王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