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宋高宗趙構憎恨軍頭,並搞投降路線的導火索——苗劉兵變

公元1129年,也就是趙構從鎮江逃杭州的節骨眼上,士兵譁變,職位並不顯赫的兩位軍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了士兵的譁變情緒,公開宣佈宋高宗得位不正,要求並脅迫宋高宗趙構退位。之後,苗劉兩個人,立宋高宗三歲的兒子趙旉(fu,一聲)為帝,趙構被奉為太上皇。這次兵變本身不是一件大事,而且之後不到一個月,兵變就被韓世忠為首的幾位大臣平定。然而,這次兵變卻留下了三個不可逆轉的後果。

宋高宗趙構憎恨軍頭,並搞投降路線的導火索——苗劉兵變


後果之一,從苗劉兵變開始,政局的險惡逼迫著趙構迅速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趙構開始從一個二十出頭的後舍男生,變成一個頭腦清醒的官場政客。他有意重用值得信賴的官僚士大夫來重組政府,同時他收緊軍權,開始防備並且有計劃地打壓擁兵自重的軍人,哪怕這些人是抗金的全民偶像。像岳飛和韓世忠這些人,在趙構眼裡,變成了可以殺人也可以自戕的雙刃劍。靖康之變後的第八年,也就是公元1135年,趙構重組屯駐大軍,韓世忠為前護軍,岳飛為後護軍,劉光世為左護軍,吳玠為右護軍,張俊為中護軍。在之前取消御營司的基礎上,各軍統一收歸樞密院管轄,從而從形式上恢復了當年趙匡胤控制軍隊的祖制;

後果之二,在兵變過程中,趙構親眼看到了在大批基層士兵眼裡,自己的皇位根本就是來路不正。換句話講,老百姓心中的正統,到底是身邊的康王趙構,還是遠在北國的父親和大哥,這個答案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萬一朝廷有事,趙構振臂一呼,到底是應者雲集還是被群起而攻之,這事也在未可知。所以,“迎回二聖”這種偏感性的抗金口號,最早從懵懂少年趙構嘴裡喊出來,又最早被趙構棄之如敝屣。直到趙構慢慢坐穩龍椅之後,“迎回二聖”這種不切實際的軍事浪漫主義口號,基本就算是絕跡了;

後果之三,這是最最讓人感到遺憾的。趙構的兒子趙旉在這次兵變中驚嚇過度,早早就離開人世。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在連續幾年如驚弓之鳥一樣的逃跑與顛沛流離中,趙構喪失了生育能力,再也沒能夠生出孩子。

總之,苗劉兵變之後的趙構眼中,金人不可信任,家臣不可信任,父兄也不可信任,能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直覺和個人權威。此外,喪子之痛和喪失生育能力的打擊,讓趙構從精神上再也無法振作起來。從此以後,光復中原,直搗黃龍,作為口號,也只是淪為了趙構在談判桌上的籌碼。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