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生長”的教育——靖遠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紀實

窮縣如何辦好教育?如何通過自身的改革與創新,讓教育具有“向上生長”的力量?甘肅省靖遠縣的教育實踐,讓我們看到了西北偏遠貧困地區教育的希望。

西北的4月,乍暖還寒。

從蘭州中川機場出發,到靖遠有兩個多小時車程。車窗外,灰濛濛的土山一座接一座映入眼簾又迅速消失,向遠處望去,群山連綿起伏,一直伸向天邊……

我們似乎已經融入到群山的荒涼與蒼茫中,忽然,眼前出現一大片青翠的綠,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綠色掩映下,一條寬闊雄渾的大河躍然眼前。

“靖遠縣到了,這條河就是黃河。”縣資助中心主任王宏昌介紹說。

這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能夠在寸草不生的群山中綠蔭成洲?這是怎樣的一方教育,在黃河母親的呵護下健康“成長”?


“生長”的教育——靖遠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紀實


均衡發展讓教育有了“生長”的可能

01

開闊的校園,成片的綠地,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區域分明;雲教室、實驗室、心理諮詢室、音樂室……功能室齊全;電子白板班班通,備課電腦人人有,教科研室科科全……

行走在校園中,處處鳥語花香,孩子們從身邊經過,都會鞠躬行禮並問好,老師們則是報以溫暖的微笑……

這些,在城市學校中也許早已不再新鮮,但當記者走進靖遠縣劉川鎮華富光彩小學——這所地處偏遠的村小時,此情此景卻讓人感到如此珍貴,如此美好。

“這都是均衡發展的結果,沒有均衡發展,沒有政府投入,我們的孩子還只能在危房中上課、學習,我們的老師也只能在宿舍裡開展教研。”談起學校近幾年辦學條件的改善及帶來的變化,華富光彩小學校長賈存相感慨萬千。

靖遠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辦學條件落後,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裝備水平低,這是橫亙在靖遠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基礎性難題。

再窮不能窮教育。近年來,靖遠全力推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多渠道投入資金5億多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新建、遷建、改擴建;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財政新增教育投入由2013年的3000多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近7000萬元,提高了兩倍多,近3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99億元;全額落實教育裝備項目縣級配套資金,2015年以來先後投入近7500萬元用於教育裝備建設……

“3年3.99億元的教育投入是什麼概念?靖遠一年的財政收入大概3個億,這就相當於全縣每年把財政收入的1/3以上投入了教育,可以說是舉全縣之力辦教育。”靖遠縣副縣長張啟業說。

目前,靖遠縣義務教育階段149所學校全部達到甘肅省頒辦學標準,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張啟業微笑著說:“現在,走進任何一所靖遠的學校,哪怕是小小的鄉村教學點,辦學條件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僅僅是辦學條件的改善,並不能讓“家門口的學校”被更多家長所認可,還必須直面教育佈局調整、師資力量均衡這兩個“難啃的硬骨頭”。

“怎麼辦?只能迎難而上!”靖遠縣教育局局長韓亮的回答,簡單而有力量。

2017年8月,以韓亮為班長的新一屆縣教育局領導班子剛剛成立,甚至他還來不及熟悉情況,就直接投入了“戰鬥”。

第一步,對明德小學進行撤併。明德小學位於靖遠縣新城區中部,但新城區東、西狹長,學生上學很不方便,而新城區東邊有靖遠七中,西邊有靖遠八中,學校校舍很寬裕,教師也富餘,學生卻較少。縣教育局2017年將明德小學整體搬遷至靖遠七中,並將靖遠七中、靖遠八中改辦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極大緩解了新城區東、西部小學生的就學壓力。

第二步,為了讓“家門口的學校”更具吸引力,縣教育局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率先推行學校辦學聯盟改革,在城區主要以靖師附小、烏蘭小學、西關小學、回民小學為龍頭,成立了4個辦學聯盟體,在鄉鎮主要以中心小學、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完小為中心,強校帶弱校,促進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靖遠七中、靖遠八中小學部成立後,我們讓靖師附小優秀的管理幹部帶著學校每科最優秀的教師加入,實行‘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同步發展、捆綁考核’的一體化管理。”韓亮說。實踐證明,老百姓對這一舉措高度認可,擇校熱和大班額現象得到有效化解。以靖師附小為例,學校以前班額基本都在60多人,聯盟校改革實施後班額基本縮減到標準班額。

第三步,在教育佈局調整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推進師資力量均衡。前幾年,優秀的鄉村教師要麼進城,要麼就調到離縣城較近的沿河鄉鎮。結果,問題最嚴重的一所學校學生400多人、教師100多人,僅體育教師就有10多人。怎麼辦?只能分流。2017年,靖遠全縣需要分流的教師446名,但誰都不願意出去,因為一旦交流到偏遠鄉鎮,一週才能回城一次。困難不僅如此。為優化師資結構,縣教育局決定將過去各校的臨聘人員進行清退,且2017年必須完成辭退任務的50%,全縣涉及168人。這些人過去是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有限,讓走又不走,怎麼辦?

“每一項改革都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當時縣教育局領導幹部的思想壓力都很大。”回想過去不到一年間走過的改革之路,韓亮坦誠地說,步履維艱,“思想稍微一鬆懈可能這項改革就失敗了,因此我當時提出一個口號:我們不是簡單地接受一項工作,而是為信任而戰,為責任而戰,為榮譽而戰。信任是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我們的認可,責任就是要真抓實幹,榮譽就是要對自己有個交代,對組織有個交代,對孩子對未來有個交代。”

向著特定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為之讓路。

最終,這些“難啃的骨頭”被靖遠教育人一個個拿下,而靖遠教育也在均衡發展中為自身培育了一方沃土,獲得了“生長”的可能。


“生長”的教育——靖遠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紀實


課堂教學改革推動教育“向上生長”

02

北灘鎮中心小學。

六年級(1)班的教室裡學生們圍桌而坐,正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什麼,討論到激烈處,幾個人爭得面紅耳赤,有的甚至跑到別的小組去找人“評說”。教師周豔麗面帶微笑地在幾個小組間查看,卻並不多言。

走近學生,記者看到學生每人手裡都拿著一份先學評價單,本節課的主題是《感恩的心》。

簡單討論過後,進入展示環節。

不用教師過多幹預,每個小組有序上臺,將本小組在先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存在的疑惑一一呈現出來。

“通過討論,我們小組發現:其實孩子與爸爸媽媽之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矛盾和問題,都是些小心結,只要我們與爸爸媽媽經常溝通,相互理解,相信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一位瘦瘦高高女孩的展示讓人印象深刻。

“大家的先學環節完成得都很好,表現也很精彩,接下來我們就圍繞‘如何看待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和‘化解與父母之間矛盾的小技巧”這兩方面進入合學環節……”在周豔麗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就像一個個小音符,靈動跳躍。

課後與周豔麗交流才知道,她並不是北灘鎮中心小學的教師,而是北灘鎮東寧小學的教師。“今天我是因為在中心小學磨課才過來的,學生都是第一次見,孩子們的表現真的超乎我的想象。”周豔麗開心地說。

教室外的走廊上,記者又看到了課堂上那個展示很棒的女孩,走過去與她攀談,得知她叫周雲霞,問她學校課堂教學改革4年來,她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學習成績提高了呀,現在的課堂很輕鬆,我們敢於把自己的想法大膽說出來,不會的老師再幫助我們,這樣更容易學會。爸爸媽媽都覺得我的膽子比以前大多了。”周雲霞微笑中透著滿滿的自信。

孩子簡單的話,包含的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真實體驗。

靖遠縣教育局副局長李進軍任副局長之前,在北灘鎮教管中心工作了5年。北灘鎮整體的教學改革,他是操刀人。

“有一年,縣教育局帶隊去江蘇南京考察課改經驗,孩子們生命的靈動、師生關係的和諧、課堂上思維深度的不斷拓展都讓我印象深刻。”李進軍說,“那就是我心目當中理想教育的樣子,回來後我在北灘鎮立即開始了課堂教學改革。”

現實中,許多人都經歷過當時激動、回去一動不動的尷尬心路。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咬定青山不放鬆。

北灘鎮共有17所完全小學,2所九年制學校,2所獨立初中,3所公辦幼兒園,5個教學點。為了讓所有學校都能同步走,北灘鎮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改革模式——“136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模式”。“1”,即1案,就是一個總體導學方案;“3”,即3個學習單,先學評價單、合學評價單、拓展學習評價單;“6”,即6個核心理念要素“導、學、評、教、練、拓”,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遵循和貫徹這些核心理念。

為了讓大家對課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有更具體的抓手和思路,北灘鎮4年來先後派出近百名教師前往南京課改學校考察、跟崗學習,與課改學校一線教師同備同上同教研。

“我們還請了南京課改學校的教師來北灘鎮,與我們的教師同課異構,教師們在一次次面對面的交流與比拼中,感受到了課改的魅力,明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李進軍說。如今的北灘鎮,無論是完全小學還是教學點,課堂教學改革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成績只是課改的副產品。

王霞民是從杜寨中學交流到北灘鎮中心小學的,“課改讓師生關係變得非常融洽”,王霞民動情地說,“冬天這裡很冷,我的手凍得不行,孩子們看到我手冷,就跑過來打開衣服給我暖手,讓我感受到做老師的幸福。”

“現在,如果我晚到一會兒,學生們就自己開始按照課堂流程學習了,有我沒我一個樣兒。”教師萬國霞看似抱怨,實則滿心歡喜。幾年的課改實踐,讓她所帶班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越來越強,學生不再“等”老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被有效激發。

如今,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的高效課堂建設在靖遠已成燎原之勢。“課堂教學改革讓我們靖遠教育人感受到了教育向上的生長力,這種向上,關乎教育質量,更關乎人。”李進軍說。


“生長”的教育——靖遠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紀實


校長職級制改革為教育“生長”助力

03

“如果不是校長職級制改革,我一個農村小規模中學的校長不可能被選聘到城區學校當校長。”儘管就任靖遠八中校長已近3個月,這個80後的年輕校長談起此次改革舉措,仍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他叫胡昭禮,原靖遠縣若笠鄉若笠中學校長,因為辦學質量突出,教學成績連續幾年在全縣名列前茅,此次被選聘到靖遠八中擔任校長。他所說的校長職級制改革,正是今年新年伊始靖遠推出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一次性取消全縣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的行政級別,由縣教育局重新進行選拔聘用。

這一改革舉措,在白銀市乃至甘肅省都很“前衛”,其核心是把“管事”和“管人”統一起來。過去校長的任命主體是縣委組織部,縣教育局管事不管人,往往最合適的人不一定能被選拔到最需要的崗位上。而現在,縣教育局直接選聘,因為對每一位校長都非常瞭解,更有利於把真正有能力、想幹事、有思想的人選聘到校長崗位上。

校長職級制改革的意義不僅於此。

“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目的是為了讓校長實現從‘職務’向‘職業’的形態化轉變,從‘行政化思維’向‘專業化素養’的實質性轉變,最終實現教育家辦學,專業化發展。”韓亮強調。

按照以往慣例,為了給年輕幹部“騰位子”,幹部到52歲就要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如果不是校長職級制改革,靖遠六中校長何宏聰應該很快就會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

“我們之前的校長任命行政色彩過濃,不利於教育家辦學。”何宏聰笑了笑,“本輪校長選聘,我‘到年齡’了仍被聘為靖遠六中校長,雖然沒有行政級別,但給了我一個繼續發揮作用的舞臺。這也給校長們傳遞了一個信號: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導向是希望校長朝著職業化方向發展,年齡不是問題,只要你能幹事,想幹事,就有機會幹成事。”

校長職級制改革後,縣教育局對校長的監管更加直接,校長將比之前難當,其工作成效將直接影響能否繼續幹下去,這就要求校長更加專注,更加專業。靖遠縣第二幼兒園園長林朝霞對此認識深刻。

“校長就是一校之長,是領著大家向前走的人。校長的專業素養、管理水平、個人魅力決定了他能把這所學校帶到哪裡。”林朝霞說,一位優秀的校長,必須有三個度——站位有高度、認識有廣度、思想有深度,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學校管理者。

“我們去山東考察,人家介紹校長時說‘某某是全市14位特級校長之一’,校長的榮譽感非常強。”李進軍介紹道,靖遠的校長職級制改革目前處於過渡期的第一階段,許多還處於探索階段,“下一步,我們將探索校長的任職資格制、競聘上崗制、任期制、任期目標責任制、交流制等,研究職級津貼的考核標準和發放方式,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學校自主化辦學,管辦評分離等配套性改革,用校長的專業化帶動學校發展的科學化,進而推動靖遠整體教育改革發展向前邁進”。

如果說,靖遠的課堂教學改革是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那麼校長職級制改革就是牽住了學校發展的“牛鼻子”,為靖遠教育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點燃了動力引擎。



文化為“生長”的教育立魂

04

文化是魂。

“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要通過文化予以固化,區域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要從文化中不斷得到滋養。”韓亮在擔任縣教育局局長的同時,還一直兼任靖遠縣紅軍渡河紀念館館長,他深知文化的力量。

為全面提升區域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縣教育局要求所有學校按照“八個一”(一個核心辦學理念、一個學校標誌、一棵學子成長樹、一個校園廣播站、一排德育牆、一間校史室或榮譽室、一套校本教材或讀本、一批學生社團)呈現學校的文化追求,這是“規定動作。各學校在“規定動作”基礎上,進一步凝練學校辦學內涵,儒雅校園、書香校園、墨香校園、快樂校園、美麗校園……一批有特色、有創新、有內涵的特色學校不斷顯現。

“學校是由慈善基金會捐資修建的,後來又獲得中央專項公益金支持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的資助,因此我們將感恩文化和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文化建設與特色打造的重點。”劉川鎮慈濟小學校長李元軍說,儘管伴隨著人口流動,慈濟小學的學生有所減少,但特色化發展讓學校教育獨樹一幟,贏得了社會、家長的認可。

兩天的採訪即將結束,張啟業推薦我們去若笠鄉看看。

若笠鄉是靖遠最偏遠的一個鄉,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深山之中。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一邊是毫無遮蔽的土山,一邊是看不見底的深溝,不寬的一條柏油路,如果遇到會車,就必須一輛車停下來,等對面的車安全通過後再繼續前行。聽接我們的司機說,過去沒有柏油路,山裡人坐車進城,出門時乾乾淨淨,等下車時就只能看到眼睛和鼻孔,其他部位都被一路漫天的黃土厚厚地遮蓋住了。

一路顛簸,終於抵達。

走進若笠鄉中心小學,與一路看過來的土坯房相比,無疑校園是當地最美的景點。走進教室,偌大的教室裡,一位老師正在講課,兩張課桌就擺在講臺下方,兩個一年級的孩子睜著大眼睛,懵懂地看著我們這些“破門而入”的外來人。

“受移民搬遷政策影響,若笠鄉人口近年來一直在向外整體搬遷,預計到2020年全部搬遷完成,因此學生每年都在減少。”若笠鄉教管中心主任賈汝會告訴記者,目前全鄉中小學共12所,專任教師107人,而學生僅有218人。大一點的學校有20多個學生,最小的一個教學點只有1位教師和1個孩子。

“雖說地處偏僻,但我們的老師從不言苦、從不怕累,哪怕是1校1生、1班1生,他們也沒有降低教學標準和育人要求。”賈汝會說,全鄉的教育教學質量近年來一直位居全縣前列,這得益於若笠教育的五種精神,即不計得失的犧牲精神、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認真執著的敬業精神、終身從教的獻身精神。這五種精神,共同構築起堅守、熱愛、執著、奉獻的若笠教育人形象。

正在消失的村莊,執著堅守的若笠教育人。

誠如李進軍所說,若笠教育人現在的堅守是政府對老百姓的民生底線,這種堅守無法帶來教育的繁榮。但不計得失、不甘落後、愛生如子、認真執著、終身從教……這些若笠教育人的精神品質,卻是靖遠教育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靖遠教育人的骨氣和底氣,也將是靖遠教育改革發展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