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獨家」專訪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全世界以後只有兩家可穿戴公司

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三週年了。

前段時間,華米科技舉辦了上市後的第一個發佈會。在發佈會上,這家可穿戴公司發佈了全新的AMAZFIT智能手錶;更重要的是,華米還發布了一款可穿戴智能芯片——黃山一號。這意味著,這家曾經靠給小米生態鏈研發製造產品貢獻了90%以上營收的生態鏈企業,真正地走上了自己的獨立發展道路。

除了發佈新品以外,華米科技的創始人黃汪還宣佈,華米科技的自有品牌Amazfit已經貢獻了公司40%的營收,並在國內和國外都達到了百萬級別的出貨量。

五年前,雷軍決定以生態鏈的形式對其他硬件企業進行投資,將小米販賣手機的高性價比和低價線上銷售模式移植到這些被投企業,希望能夠嘗試出下一款“現象級爆品”,以此來反覆驗證小米模式。

這導致了一個現象:幾乎任何一家小米生態鏈企業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殺入各自的市場,讓行業裡的其他競爭者在利潤上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

小米手環曾經就扮演著這麼一個“狠”角色。2014年7月,雷軍公佈小米手環79元的售價時,現場的一片驚呼聲,也讓外界第一次認識了華米科技。

華米科技是黃汪的第四次創業,在結緣雷軍和小米之前,黃汪曾做過開發工具,主要銷售給華為、中興和聯想等廠商,也做過解決方案公司。

依靠低價、性價比和小米的品牌,華米科技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接近成本的定價模式,讓小米手環成功擠掉了一部分山寨廠商;另一方面,超低價位也讓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得以嘗試一款從未接觸過的數碼產品。

根據最新公佈數據,2017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與Fitbit齊平,為13.7%,高於蘋果公司Apple Watch的10.3%。華米2017年前三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1150萬部,季度出貨量平均為350萬部上下,為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

作為早期加入小米生態鏈的企業,華米科技的上市被貼上了“單飛”的標籤。黃汪在接受界面新聞獨家專訪時表示,這個標籤讓他很困擾。

黃汪表示,華米之所以選擇上市,是出於對公司發展和品牌的考慮。“我在上市之前也在不斷地問上市過的人,有什麼利弊,”黃汪表示,“但是上了之後,全球資本市場和海外企業知道你了,就願意跟你合作,公眾的透明形象對我們很重要。”

目前,Amazfit為華米貢獻了40%以上的營收,這家公司也逐步擺脫了小米的標籤,開始走向全球,並在今年開啟了密集的海外併購。

黃汪表示,併購主要集中在產業上下游硬件以及軟件生態,同時也會收購部分走高端時尚路線的智能硬件廠商,以幫助華米國際化和進入相應市場。

今年蘋果發佈的Apple Watch主打健康功能,這和華米發佈的這款智能手錶的功能有些類似。黃汪表示,這說明“整個可穿戴行業的頭部廠商,對於產業和用戶需求的探索和研究終將走到一起。”

黃汪預計,今年Apple Watch發佈後,可穿戴設備行業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點,但這個行業未來只會存在蘋果和華米兩家企業。“中間一些技術不如我們、品牌不如蘋果的廠商會夾得很難受,逐步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以下是此次採訪內容

Q

Amazfit最初的設定是走時尚路線,但現在已經開始推出主打健康的產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A:這是我們品牌的計劃思路。在2015年我們推出amazfit時候,小米手環已經賣出了不錯的成績,我們不能再做一個和小米手環類似的東西,那樣就沒有意義了。我們需要在賣點和產品功能上打差異化,於是想到了時尚。時尚產品有差異化、也偏小眾,算是當時不錯的起點。

第二年我們緊接著發佈了amazfit的運動手錶,當時也賣的很好。現在amazfit已經逐步變成了一個比較綜合的產品,有一些時尚的元素,也有一些運動的元素,現在還增加了醫療健康和科技元素。

這也行業的變化緊密相關。你看Apple watch的走勢,一開始和愛馬仕合作也走高端路線,去蘋果店體驗還需要帶著手套從櫃子裡取出。後來增加了GPS,再到現在開始進行醫療方向的嘗試。說明整個可穿戴行業的頭部廠商,對於整個產業和用戶需求的探索和研究終將走到一起。

Q:沒有考慮過在AMAZFIT的品牌下進行時尚、運動和健康產品的細分?

A:未來會考慮。

Q:華米科技啟動上市時,招股書指出,截止到2017年前三季度,小米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營收。但目前AMAZFIT自有品牌對營收的佔比達到了40%,這個變化是通過你們怎樣的努力達到的?

A:跟我們自有品牌發佈較早有關係。2015年,我們頂著巨大的壓力發佈了自有品牌,媒體都質疑我們是不是單飛。但現在這幾年可以看出,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了收獲時期,不管是銷量還是品牌效應都有了很好的提高。

增速快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自有品牌本身的基數小,增長速度就很高。Amazfit現在的基數還是百萬量級,今年上半年出現了雙百萬的成績,國內和國外市場都達到了百萬級別。

Q:目前海外市場的情況如何?具體的拓展計劃是怎樣的?

A:海外和國內產品的銷售佔比,作為上市公司還沒有對外發布,所以不好說。

我們不在海外設OFFICE,但是我們派駐自己的人到當地市場,和當地的運營商以及渠道商談合作。

可以提的是,在歐美和俄羅斯,對手錶的運動功能需求都特別旺盛,比國內還強,所以在這兩個國家會主打這個功能。

此外,東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這裡的消費者要更加實惠的價格、更豐富的功能,我們就給他們專門定製這些東西。

實際上,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不同的國家地區,我們可以跑得更快,因為我們更專業,我們只做可穿戴一件事情。

Q:關於小米生態鏈企業和小米品牌之間的區分,外界一致覺得比較模糊,也覺得生態鏈企業發展獨立品牌逃脫不開小米的“陰影”。作為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你覺得你們的獨立品牌之路,以及和小米生態鏈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A:有的企業覺得,小米生態鏈的產品是滿足80%的消費者的80%的需求,需要主打爆品,要做最極致的產品。每個生態鏈企業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站在全球角度來看,認為每個區域和國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單獨為這些國家、地區和用戶打造適合它們的產品,這是我們的想法,和小米也不衝突。

比如兩年前我們跟建行合作的龍支付,那就是很小眾的東西,只在上海和周邊地區江浙一帶用,但是我們仍然也做了。這樣的產品放在小米做就不合適了,但是我們要更快地去做這樣的東西。我們滿足小眾一點的需求和小眾一點的市場。如果小米這麼做那就太多東西了,他要出幾百種,那不是小米的策略。

Q: 隨著生態鏈竹林體系的龐大,不同生態鏈難免在研發產品時出現重合,遇到這類問題怎麼辦?

A:這就是大家的市場競爭,不存在一個誰來仲裁怎麼做。小米就是比稿,哪一個強哪一個上,我們認為非常合理。

一開始我們會坐在一起討論彼此有什麼核心技術、產業資源,你的團隊是不是這個方向的專家,如果是的話,這個東西給華米做,會比給其他什麼米做更合適。

當然他也會質疑,你華米現在做那麼多東西,是不是真的有精力幫我做這個東西?在一開始的早期,大家沒有正式立項前就討論這個問題了。

Q:在華米上市之後你的心態上會有變化嗎?上市以後華米會面向全球市場,跟原來的生態鏈主要服務小米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接下來你們企業有什麼願景?

A:我從來不認為這次創業是僅服務於小米的,從一開始我們跟小米緊密的合作,大家也都清楚。我們的投資商包括紅杉,不只是小米,不管是上市前上市後,我覺得我們的策略沒有什麼變化,就是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公司去運作。

小米是我們的戰略投資者,也是我們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要善用它的資源,然後跟它配合,要有足夠的緊密,要把合作的產品做得足夠好,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上市前上市後的區別,其實我挺擔心上市之後會不會處理很多事,特別佔用我精力。現在看來是佔用一點精力,但是沒有那麼多。

Q:此次產品發佈特意談到了會和拼多多進行渠道合作,你們怎麼看到拼多多這個渠道,會利用拼多多幫助自己做渠道下沉嗎?會針對拼多多上的消費人群再定製特定類型的產品嗎?

A:我們不排除為拼多多消費者單獨定製產品的可能性。中國的人群的確非常大。而且拼多多隻要把假貨的問題解決掉之後,其實品牌是願意入駐的,這是非常大的流量和渠道。品牌和渠道之間一直在互相匹配,拼多多在找一些適合他的人群的品牌,我們也在想,我們定製一些什麼樣的產品,適合於拼多多這個渠道。本質上跟我們在印度、印尼,為當地市場設計產品,這個思路是一樣的。說不定在印度設計的產品我改一改回到中國,就是中國的拼多多的三四五六七線城市以及鄉鎮的人群市場。

Q:這次做的芯片,接下來會開放給其他廠商合作嗎?

A:先自用,但是未來不排除這種可能。我們先把它用起來,然後做示範,規模用起來再說。

Q:有一部分生態鏈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也面臨著被小米收編的選擇,對華米來說,當時是否面臨著上市和被收編的選擇?為什麼選擇上市?

A:我在上市之前也在不斷地問上市過的人,有什麼利弊。但是上了之後,就像大家說的,你會發現二級市場多了很多股東,也多了很多朋友和很多資源。

原來我們在生態鏈裡很有名,大家知道華米小米手環賣得好。但是生態鏈之外我們沒有名,在全球更沒名。

只有你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大家知道這樣的公司以後,全球的歐洲公司,美國公司就願意跟你合作,甚至是印度的、新加坡的這些公司都願意跟你合作。因為你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公司,你公司到底有多大,你的財報怎麼樣,你的能力怎麼樣,其實一目瞭然。公眾的透明形象對我們很重要。

Q:今年華米發佈財報時候表示,會做很多海外併購,投資很多海外企業,在併購和投資有一個什麼樣的戰略佈局?會關注哪幾類公司?

A:這個投資其實也不是上市之後才開展的,華米做智能硬件一直賺錢,融資的時候也融了3500萬美金。融資又沒花錢,所以我們就想這個錢幹什麼,我們從2015年融資之後一直在投資產業鏈佈局。

有兩類的投資,一是產業上下游,就像今天我們看到的,我們投一個芯片相關的,芯片傳感器,以及核心的一些基礎相關。另外一個方向是應用生態的地方,比如我們投了悅跑圈。只要你基於我們的智能硬件去使用,接入我們的硬件,我們就會投。

Q:未來可穿戴行業還有哪些看點,目前的行業趨勢如何?

A:目前來看,我們除了蘋果之外,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競爭對手。全世界以後可能只有兩家可穿戴的公司,一個是蘋果,一個是我們,剩下的中間層其實都活得挺難受的。蘋果是靠品牌,我們是靠技術、成本供應鏈的控制,中間還有一些技術不如我們、品牌不如蘋果的,這類廠商會在中間被夾得很難受。所以就變成了兩極分化,中間的份額就非常少。

此外,接下來可穿戴市場會有一個爆發性增長。蘋果發佈的新Apple watch肯定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像2015年我們出手環的時候,蘋果一出手表我們就知道,我們肯定要成功了。結果蘋果一出手表,我們的銷量就到了100萬,這是很明顯的。

整個可穿戴市場,對於產品的預期短期來說之前曾高估了,但是長期來說大大地低估了,現在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