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寧強:襟隴帶蜀青木川

點擊閱讀:

寧強:襟隴帶蜀青木川(下篇)——陝西日報記者走進“一腳踏三省”之陝甘川

宁强:襟陇带蜀青木川

鬱鬱蔥蔥的寧強縣茶園。 記者 趙晨攝

“金雞一鳴,三省相聞。”打開陝西地圖,我們會發現,陝西最西端的寧強縣青木川鎮,就像一個楔子,深深地嵌入甘肅、四川兩省的接合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會處的青木川鎮,始建於明朝中葉,成形於清朝後期,鼎盛於民國年間,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被譽為“最有故事、最有味道的古鎮”。這裡有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古街、古棧道、古建築等歷史遺蹟。一條回龍場老街,從南到北,把小鎮拉得悠長,兩邊的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雕刻精美的窗欞、門楣、瓦當風格典雅,古樸的青石板街道盡顯古鎮的靜謐安詳。

A 趕場,趕場

隨著改編自葉廣芩小說《青木川》的電視劇《一代梟雄》的熱播,青木川鎮成為旅遊熱點。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青木川鎮累計接待遊客16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2億元。

5月8日至9日,省委書記胡和平在寧強縣調研時,要求青木川鎮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旅遊內容,提高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景區知名度和吸引力,讓旅遊為群眾帶來更多收益。寧強縣深入實施“文旅興縣”戰略,著力講好青木川“六個故事”,在保持青木川歷史文化風貌的同時,弘揚羌、漢民族崇文、守信、公平、自律的文化傳統,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雖然只是一名農民,但郭清堂在四川省青川縣姚渡鎮卻小有名氣。作為當地一名資深嚮導,由於熟稔當地自然環境,所以無論是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田野考察,還是驢友們的進山探險,都少不了他的身影。2016年10月,有關部門對陝甘川三省的省界進行了勘測,並在三省交界處豎立了一塊三角形界碑。這塊位於山林深處的界碑,便是由郭清堂背上山的。

8月28日,在郭清堂的引導下,記者一行從四川省青川縣毛寨省級自然保護區進山,經過6個多小時的徒步跋涉,登上了被當地群眾稱之為野崖嶺的山頂,見到了這塊由國務院2016年所立的三角形界碑。記者登上幾乎無立錐之地的山頂時,放眼望去,四周層巒疊嶂,群山起伏,滿目蒼翠。

寧強縣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李劍告訴記者,這座立有三省界碑的山樑,分屬陝西省寧強縣青木川鎮玉泉壩村、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鎮梨樹灣村和四川省青川縣姚渡鎮柳田壩村。由於四面皆環山,青木川鎮雖為三省交界的要塞,過去卻僅有幾條逶迤的小路連接著三省。因此,對於三省交界處的老一輩人來說,青木川鎮給他們留下深刻記憶的非趕場莫屬了。

家住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鎮餘家河村的王廷秀老人說,30多年前,村子還沒有連通外界的道路,信息閉塞,生活單調,而到山那邊的青木川鎮趕場是最高興的事了。雖然餘家河村與青木川鎮只隔了幾座山樑,但要翻越過去,沒有一天的時間是不行的。到青木川鎮趕場,需要背上乾糧,天不亮就起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天黑之前抵達青木川鎮。在青木川鎮休息一晚後,趕第二天的場。趕完場,還要在青木川鎮歇息一晚,第三天才能往回走。

與王廷秀一樣,四川省青川縣姚渡鎮柳田壩村65歲的王正祥也有無數次赴青木川鎮趕場的經歷。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裡,從柳田壩村至青木川鎮,需要翻越30多公里的“老山林”。“翻山去趕場累點也沒有什麼,有的時候,山裡連路都沒有,只能靠著手裡的砍刀開闢出一條路來,隨時有摔傷的危險。”王正祥說。

現在,翻山赴青木川鎮趕場已經成了老一輩人的記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青木川鎮四周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路網體系,當地群眾再不用為趕場而翻山越嶺了。“廣坪—青木川、青木川—姚渡兩條公路使青木川鎮與陝西省內及四川、甘肅緊密相連。連接華北與西南的108國道、京昆高速公路縱貫寧強縣,320省道橫穿青木川鎮北部,也是進入九寨溝、黃龍景區旅遊的交通要道和必經之路。蘭渝鐵路姚渡站,距離青木川鎮僅半個小時的路程。”青木川鎮鎮長高金龍說。

宁强:襟陇带蜀青木川

甘肅省武都區裕河鎮梨樹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彥青介紹獼猴桃產業情況。 記者 康傳義攝

B 襟隴,帶蜀

自青木川鎮沿路西行約10公里,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樓便會躍入人們的眼簾。城樓中央書寫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西秦關。城樓左右兩側分別書著:襟隴、帶蜀。從城樓往西再行100米左右,寫著四川界的藍色路牌清晰可見。

青木川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何正劍介紹,青木川鎮附近區域自古以來一直為羌族和漢族雜居區,明朝以前屬四川,明初劃歸陝西,屬陝西寧羌衛管轄。明正統年間,因連續多年全國大面積的水、旱、蝗災,加之賦役過重,外地大量流民移民來到此地,沿河建房聚居,逐漸形成村落,初名為草場壩,後因建造回龍寺而改稱回龍場。清同治年間改名為永寧裡,民國時稱鳳凰鄉,1949年後定名為青木川。

今年67歲的王民才退休前為青木川鄉(今青木川鎮)原黨委書記,退休後回到了青木川鎮南壩村生活。與當地許多老年人不同的是,退休後的王民才對青木川鎮的歷史文化充滿了興趣。

“青木川鎮南壩村趙家坎的祠堂曾有詩一首:‘一圍樹木四時榮,萬點南山分外明。左右清溪環玉帶,上下翠岸鎖全城。石高虎洞筆如寫,靈感龍池雨自行。河水源頭樂利譜,歲歲春臺聽歌聲。’”8月24日,記者採訪他時,王民才饒有興致地拿出一個筆記本,大聲朗讀了起來。王民才說,現在,趙家坎的祠堂已不復存在了。因為這首詩寫出了青木川獨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當年自己特意抄錄在了筆記本上。

王民才說,民國時期,政亂匪患,當政者無暇顧及此偏僻之地。當地人魏輔唐趁機建立武裝,政由己出,但同時也為青木川迎來了難得的自由發展之機。青木川商貿活動發展尤其迅速。榮盛魁、榮盛唐、唐世盛、輔有社等商貿場所聞名遐邇,連大城市都難得一見的國外商品,在這裡也能買到,被稱為“小上海”。回龍場老街自此基本定型。如今,步行在青木川鎮青石板路上,閉上眼彷彿看到百年前客商雲集於此的人聲鼎沸和盛極一時的景象。

宁强:襟陇带蜀青木川

四川省青川縣的黑木耳標準化生產示範區。 記者 康傳義攝

C 攜手,脫貧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鎮梨樹灣村與青木川鎮隔梁相望,翻過幾座山樑便可抵達青木川鎮。由於交通不便和缺乏產業,群眾收入較低,目前梨樹灣村依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

梨樹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彥青說,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93戶335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28人,截至2017年年底共脫貧26戶90人。8月23日,在記者深入梨樹灣村採訪的時候,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也來到了梨樹灣村調研。孫雪濤此次調研的主題就是脫貧攻堅,他一下車就徑直來到了村裡的紅心獼猴桃示範園,瞭解獼猴桃產業發展情況。

裕河鎮副鎮長羅林郭告訴記者,為了確保梨樹灣村2020年實現整體脫貧,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梨樹灣村建起了紅心獼猴桃示範園,目前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21.2畝,預計實現經濟收入150萬元。“目前市場行情,一斤紅心獼猴桃價格10元以上。現在鎮上正在修建一條連接青木川鎮的高標準道路。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山那邊的寧強縣將是我們獼猴桃的重要銷售市場。”羅林郭說。

在梨樹灣村積極發展獼猴桃產業之時,幾公里外的餘家河村在脫貧道路上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旅遊觀光。8月23日傍晚時分,沿著蜿蜒在大山深處、如玉帶般的五陽公路,記者來到了這座被譽為“武都向南開放第一村”的餘家河村。新修的文化廣場,硬化到家門口的通戶路,風格統一、黃牆青瓦、古香古色的住房,還有散佈在村子各個角落、迎風怒放的各色花兒……這一切,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愈加美麗、靜謐。

餘家河村村委會副主任孫光明不到30歲,是一個特別機靈能幹的小夥子。談到村子旅遊產業的前景,孫光明滿臉興奮地說:“餘家河村是通往甘肅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和青木川鎮的必經之路。陽壩和青木川這兩個4A級風景區連通的道路修好之後,村上每年會迎來百萬以上的過境遊客,餘家河的旅遊必將火爆。”

D 重建,新生

從青木川鎮駕車出發,經蘭海高速和四川105省道,只需一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四川省青川縣縣城。

在青川縣城新老城區接合部,一面集歷史與藝術為一體的浮雕感恩文化牆即刻呈現在人們面前。文化牆長230米、高12米,共4個部分,從右到左依次為遠古歷史、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和生態青川,以分段敘事的方式展示青川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眾志成城、自強不息的抗震救災精神。青川縣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劉寶剛說,10年前的那場特大地震,致使青川縣4000多個鮮活的生命驟然逝去,上千個溫暖的家庭永失至愛。

劉寶剛說,10年時間,青川大地滄桑鉅變。青川縣經濟總量比震前增長2.6倍,城鄉居民收入比震前增長3.3倍,財政收入比震前增長8.6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雖然與寧強縣分屬不同的省份,但由於地理位置相連,青川縣與寧強縣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幾乎相同。同時,在大災大難面前,兩地人民更是手足相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今年7月10日8時至11日8時,寧強普降大到暴雨,全縣35個監測點平均降雨量73.8毫米,其中青木川、廣坪、燕子砭、安樂河4個鎮超過100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青木川鎮,24小時達到191.9毫米,道路、通信中斷。

災情發生後,寧強縣在迅速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預案的同時,針對姚渡到青木川道路通行不暢問題,寧強縣和青川縣聯繫,青川縣姚渡鎮及時對道路進行了疏通,確保了救災的及時進行。

“越深入瞭解青川,你就越會愛上這個地方。”劉寶剛說,“青川縣素有‘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畫’之美譽;蘭海、京昆、廣(元)平(武)三條高速公路,寶成鐵路、蘭渝鐵路、西成高鐵三條鐵路穿境而過;有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青川竹蓀、七佛貢茶、白龍湖銀魚、青竹江娃娃魚、唐家河蜂蜜7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我們期待著與包括寧強縣在內的兄弟縣(區)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