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我們中華民族文明,在幾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而且每每在艱難時節煥發出新的生命,這絕不是偶然的。

而中醫更是傳統文化中實踐性很強的一部分,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最好載體。

而中國醫學史,首先是要從《黃帝內經》開始。

《黃帝內經》雖然成書於秦漢時期,但它並不只是秦漢時期的醫學。它裡面的醫學是歷代非一次一人寫出來的,歷代的內容都在裡頭。

唯一的評價《黃帝內經》裡面正確的部分是它的天文曆法的內容。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就是說在《黃帝內經》裡面這一部分內容有很多。比如說,《靈樞·衛氣行》裡面就記載,裡面有二十八宿。

根據國家天文館趙永恆等人的考證,《衛氣行》這裡邊的二十八宿,是和《堯典》記載的二十八宿是一個時期的天象。所以說這些文章,至此也是應該在堯帝時代就有文章的,不僅僅是秦漢時期成書的。

學習《內經》入門的時侯,中國文化是以孔子的天道以明人事的文化!所以中醫也是以天道明醫道的醫學。

我們這個可以從中醫的“醫”字得到一個作證。

古醫字,底下是個“巫”字,“巫”呢?是從“工”、從“人”。

“工”從二,從丨。

這個好像是個二字表示天地,上下這一豎《說文解字》說上下通也,為通天梯。所以“巫”表示通天地之道的人,指符合中醫以天道明醫道的宗旨。這一宗旨貫穿於整個內經裡面,同樣的也貫穿於整個中醫學史。

《黃帝內經》只講三件事,就是天、地、人、三件事。所以《黃帝內經》是以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醫學,以天道明醫道。

《靈樞·本髒篇》就是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於是那五臟概念來至於四時五節,你看和四時掛起鉤來了,肝心脾肺腎各主生長化收藏。《靈樞 》順氣 一日分為四時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也應之!所以說人是一個小宇宙天地。

與萬物同浮沉於生長之門,所以五臟不僅要發於四時而且要應於四時。

所以說,五臟的時空排列順序就是春肝木、夏心火、長夏脾土、秋肺金、冬腎水。

人的五臟和自然的時間週期的五個時間段對應的。

就連陰陽學說也是產生於日月相互運動,坐地觀天時候立杆測日影得到的陰陽學說,特別是太極圖。

五行學說根據五方五行學說的產生,也是由觀測人為中心,加上四方,也就是五方五行說。

所以《黃帝內經》的核心理論就是這樣的五運六氣理論。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天六地五,這是內經核心,就連經脈理論都源於此。

大家知道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一共出土十四種,其中就有經脈的書,就是足臂十一脈經,陰陽十一脈經。你看原來最古老的這個經絡就是一共有十一條,所以叫天六地五,六、五加一塊十一,所以說要用它。

天六地五這個數字來源非常古老,在《左傳》昭公元年的時候就有記載。它就說天有六氣降升五味,發為五色,正為五聲。《國語·周語下》就把它概括為天六地五,氣之常數也。五運六氣吸納了天六地五的思想,所以《素問·天元紀大論》就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這個五運學說到中醫裡頭來,主要是講天道,天道以五運六氣為基礎。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它的核心內容是五運六氣理論,她的成書是在秦漢時期,但是她的內容卻非常遙遠,起碼來說應該是從堯帝時代就開始了。

由裡面的天文記載為證,這個天象的記載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就是《神農本草經》,這是從中藥裡面,所以說我們的中醫源頭要注意,一個《黃帝內經》、一個《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的核心理論五運六氣把它們所有的臟腑經絡全都貫穿起來,而這一學說一直傳到我們現在。

我們看看漢代、魏晉時代的主要著作。

漢代最主要的著作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另一本是華佗的《中藏經》。

傷寒論是張仲景用五運六氣創作出來的一本醫學著作,而且是臨床著作,五運六氣的內容全在《傷寒例》裡頭,成無己的註解因為了解這個,所以一開頭講的就是五運六氣,所以對傷寒論是非常瞭解的,肯定了它是通過五運六氣來創作的。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華佗的《中藏經》以臟腑辯證為主。到了魏晉時候,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葛洪的《肘後備急方》。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大家知道了,這個《肘後備急方》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連屠呦呦獲獎都是靠的這本書,記載了青蒿治瘧疾,你說他重要不重要。

那麼,與傷寒論存在直接關係的是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這個時候的基本主要著作都是與運氣有直接關係,起碼傷寒論和輔行訣都和運氣有直接關係。

到了隋唐時期,有《諸病源候論》《黃帝內經太素》王冰的《素問註解》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燾的《外臺秘要》。

最著名的就是王冰的素問注,大家都知道,他把五運六氣的篇章補起來了,但是這些篇章不是王冰的東西。

而是王冰從他的老師那裡得到的五運六氣,這在方藥中教授那裡有詳細的考證,五運六氣就是素問裡的內容。

所以五運六氣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連孫思邈都知道易學,周易就是天道,所以他說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

到了宋代,中醫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的時期,設立了官方的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學校以及校對書籍都是官方的,所以說宋代非常重視中醫的發展和繼承,最重要的太平聖惠方,整理了醫書進行了官方的出版,這時期更重要的是推廣了五運六氣,而且把五運六氣作為官方考試的必考內容。

有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用五運六氣來註解,有陳言的《三因極一病症方論》,這裡面五運六氣的方都在裡面。

五運有太過的方子,有不及的方子,還有六氣的方子,裡面記載的比較齊全。

另外一個就是《運氣論奧》,你看《聖濟總錄》也有運氣一卷,所以五運六氣在宋代得到了官方的重視,因為他加入到考試裡面,因此對於普及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還有其他的著作,像《小兒藥證直訣》,也是兒科的第一部專著,這都是有提到的,這到了宋代,大家知道的出名的幾個人物,都是和五運六氣相關的。宋代之後,金元,最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沒有一個不是以運氣為主的。

大家知道,劉河間,光知道他是溫熱派?溫病的起始人?其實劉河間最重要的著作是《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宣明論方》,《圖解素問要旨論》等等,這些統統都是以五運六氣為主的著作。

特別是《原病式》裡六氣皆能化火,六氣皆能化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說大家平時不注意這些問題。

另一個大家就是李東垣,李東垣的老師張元素《醫學啟源》,這是教李東垣的教科書,裡面就是以五運六氣為主。

所以李東垣繼承他老師的不傳之秘是什麼,就是五運六氣,脾胃論第一卷就是髒氣法時論,屬於五運六氣的內容。第二卷,運氣勝衰,運氣的衰亡,你看,他直接名字就是運氣的內容,所以大家讀脾胃論的時候,不重視運氣是不應該的,因為李東垣指明他的卷篇名字就是運氣衰旺。

張從正《儒門事親》,標本中氣歌總結了五運六氣的,總結得太好了,把五運六氣的標本中氣核心內容全部總結出來了,朱丹溪繼承了他們以後也是論述了這方面的內容。

金元四大家,有的是以劉河間,張從正,張元素,李東垣為主,有的沒有張元素,加個朱丹溪,金元四大家沒有一個脫離五運六氣的,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醫學發展史,以前只是學他們的著作,而不把他們貫穿起來,貫穿起來之後你才會看到醫學發展的脈絡。

這是金元四大家,從著作裡就能看出來是以五運六氣為主的,下面再來看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的突出貢獻就是溫病啦,而溫病沒有一個不是通過五運六氣來論述的。

汪機《運氣易覽》,張介賓的類經五運六氣的整理,這些都是論述五運六氣的,大家再看看疫病,溫病方面的書,這是明清時期最突出的,就是溫病的發展。

首先是用五運六氣註解傷寒論的著作,有錢塘二張,張志聰的《傷寒論集註》,張錫駒的《傷寒論直解》。之後有黃元御的《傷寒懸解》,陳修園《傷寒論淺注》還有唐容川的著作。

從溫病的著作來說,這個時期的,沒有一個不是和五運六氣結緣的,像吳又可的《瘟疫論》劉奎的《松峰說疫》,餘師愚的《疫疹一得》楊璇的《傷寒瘟疫條辨》還有周揚俊的《 溫熱暑疫全書》等等,這些著作都是以五運六氣為主的。

最著名的是吳鞠通,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卷首是什麼,卷首就是五運六氣,更不用說陸九芝的內經運氣病式,內經運氣表,所以說明清時期是溫病學說的發展時期,也可以說是五運六氣的發展時期。

所以說我們把歷代的主要著作放在這,歸納起來,大家就知道,中國醫學史貫穿的一個從始到終的,從內經到明清的著作都是以五運六氣為主的。

那些以臟腑辯證的,不談五運六氣的有,但是大家比一比,這些最著名的著作還是在五運六氣範圍之內的。

金元四大家是最著名的吧,沒有一個不是以五運六氣為主的。

到明清時代,最大的貢獻就是溫病,溫病也沒用一個是離開五運六氣的。

所以說我們概括的把中國醫學史這麼一講,大家就知道里面貫穿的是什麼內容了,這麼一條線就下來了,中間這些本草書很多,每個朝代都有,但是本草都是得天地之氣而生的,特別是道地藥材,都是要按時按地去採的,時就是五運六氣。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所以採中藥一定要把握時,沒有時,藥材是不地道的,還要把握一個地,時,天道,地,地道,天道地道是離不開的。

所以採中藥一定要把握時,沒有時,藥材是不地道的,還要把握一個地,時,天道,地,地道,天道地道是離不開的。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中國醫學通史,也是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中國醫學史的,抓住一個天道,天道為本,人要放到自然界當中,所以要天人相應,這樣你就知道中醫應該抓什麼。

好了,今天這個醫學史就簡單的給大家貫穿介紹一下,從黃帝內經核心理論,以五運六氣為主,到唐宋特別是宋代是五運六氣的推廣時期,宋代還作為必考內容,到了明清,溫病學說依然是以運氣為本原的。

從天、地、人三才來貫穿講傳統中醫史


田合祿 老師

執業中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學科建設帶頭人。多年潛心研究《內經》、《傷寒論》、《脾胃論》,吸納《周易》太極理論,創建了“中醫太極三部六經體系”理論,用於外感、內傷臨床效果良好。從事中醫臨床40多年,出版著作20多部,多次獲獎。

田合祿老師在正安文化北京

講授《古典中醫私塾》課程

本課程在全國範圍內招生

歡迎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