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為袁隆平團隊“海水稻”點贊,每一億畝就可讓8000萬人吃飽飯!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研發團隊,同時在青島城陽區等六個基地種植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並已在迪拜沙漠基地成功收穫“海水稻”,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袁隆平院士介紹,我國有2.8億畝鹽鹼地可利用,只要“海水稻”的畝產量超過300公斤,每1億畝就可以讓8000萬人吃飽飯,將大大緩解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海水稻”成功種植的背後,是我國相關方面正在對鹽鹼地實施土壤改良,變曾經的“不毛之地”為良田,並在此基礎上開始發展智慧農業。

何謂“海水稻”?

為袁隆平團隊“海水稻”點贊,每一億畝就可讓8000萬人吃飽飯!

我們所說的“海水稻”,只是耐鹽鹼水稻的一種俗稱,並非直接用海水澆灌,因為海水的含鹽度達到了千分之三十以上,一般的農作物根本無法耐受。在這裡的“海水稻”,實際上是按照不同程度的海水與淡水配比進行灌溉,從而模擬出不同程度的鹽鹼地情況,培育稻種的耐鹽鹼性,而這一批“海水稻”使用的就是含鹽度千分之六的水。

土壤改良如何實現,物聯網技術從源頭抓起

青島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院負責人張國棟介紹,截至目前,城陽基地內已經改良完成鹽鹼地1000畝左右,基本達到了“海水稻”的種植要求——土壤鹽度6‰以下,這片鹽鹼地改良採用了一種新法——“四維改良法”。

為袁隆平團隊“海水稻”點贊,每一億畝就可讓8000萬人吃飽飯!

青島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院技術中心總監萬吉麗介紹,“四維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即“海水稻”等耐鹽鹼作物)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一套技術方法。

要素物聯網系統由地下管網灌排設施,與地下及地表的多種微型環境傳感器、窄帶物聯網技術、大數據雲平臺等連接形成。傳感器感知光、溫、鹼度、生長態勢等信息,通過窄帶物聯網技術即時傳送至大數據中心,然後通過AI和專家診斷系統,智能調控土壤狀態及水、肥釋放。土壤定向調節劑則直接摻入鹽鹼地裡,改良土壤。

技術融合,塑造農業智慧化新形態

為袁隆平團隊“海水稻”點贊,每一億畝就可讓8000萬人吃飽飯!

在青島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的要素物聯網系統基礎上,平臺目前已經初步構建了農業物聯網信息服務中心、大數據存儲分析系統、農田環境遠程監控系統、自動農機設備作業區、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形成智慧農業——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等為支撐的現代農業形態。

更多農業物聯網信息,前往“守樸科技”官網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