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劉吉臻院士:波動性、隨機性不是棄風棄光主因

劉吉臻院士:波動性、隨機性不是棄風棄光主因

“我國新能源裝機佈局長期不均衡,與電力負荷呈逆向分佈。比如,‘三北’地區的負荷僅佔全國總負荷的36%,卻集中了全國75%的新能源裝機。造成棄風棄光的主要原因,正是當地電力負荷不足,而非風光的波動性、隨機性,簡而言之就是‘不需要’。”日前在甘肅敦煌舉行的新時代酒泉新能源基地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談及“新能源消納”問題時,首先作出以上判斷。

如其所言,“消納”已成為電力轉型發展的主要瓶頸。2017年,全國棄風棄光電量分別達419億千瓦時、73億千瓦時,棄風棄光率各為12%和6%,甘肅、新疆地區的棄風比例甚至高達33%和29%。“我國新能源建設在佈局和規劃層面就存在約束。按照‘黑河-騰衝’這條胡煥庸線劃分,東部、東南部幾乎沒有棄風棄光,90%以上問題都集中在線的另一側。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劉吉臻指出,棄風棄光高發,主要原因正是另一側地區的負荷體量不足,“尤其甘肅、寧夏、新疆等地的新能源滲透率(編者注:新能源裝機容量與最大負荷的比值)已

超過100%,高於丹麥、西班牙、葡萄牙等發達國家。”

“就好像河南種土豆、甘肅也種土豆,兩個地方的土豆雖然一樣,但河南人多、需求多,土豆不愁賣。而甘肅種得多、消費少,就會出現土豆賣不出去的情況。不是因為甘肅的土豆不好,而是一個供需關係問題。”劉吉臻比喻稱。

圍繞下一步發展,劉吉臻表示,可大力開發利用需求側靈活、可調度資源,如通過尖峰電價、可中斷負荷、直接負荷控制等手段強化需求側相應,嘗試新能源供熱、制氫及海水淡化等電能替代方式。“現在的用電方式是100多年傳承下來的,而不是為新能源發展而準備,無論結構形態、機制體制、甚至理念等,均不能適應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需要。對此,還需要一步步的漸進式改造。”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