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中醫文化」國醫大師王琦:不可為師者有五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古之師承,於學者遴選,要求甚高。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專論“大醫習業”,提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及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並需學習仲景、叔和等諸家,涉獵周易等經史百家,方能“無所礙滯”。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醫非人人可學論》申言不可學醫者,凡有五種。“熟知醫之為道……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聰明敏哲之人不可學也;黃帝、神農、越人、仲景之書,文詞古奧,披羅廣遠,非淵博通達之人不可學也;凡病情之傳變,在於頃刻……非虛懷靈變之人不可學也;病名以千記……方藥之書數年不能盡其說,非勤讀善記之人不可學也;又內經以後,支分派別……非精鑑確識之人不可學也。故為此道者,必具過人之資,通人之識,又能屏去俗事,專心數年,更得師之傳授,方能與古聖人之心,潛通默契”。葉天士對為醫之道所望亦嚴。趙爾巽《清史稿·卷五百二》載:“葉桂……卒年八十。臨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以是藥餌為刀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為門人弟子,學醫之難,素質要求之高,由此可見。

醫既非人人可學,師更非人人可為,餘今仿徐氏意補《醫非人人可教論》,申其不可為師者亦凡有五。

一 學無廣 不可為師

學無廣,不可為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學無廣,則無以教。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為一代宗師;孫一奎沉酣《內》《難》(《黃帝內經》《難經》簡寫),精究本草,參閱方書,兼通各家而融會貫通;趙獻可“好學淹貫,尤善於《易》,而精於醫”;徐靈胎上溯靈素,下沿漢唐,讀書萬卷,廣擷眾長,自成一家。徐氏對不學無術者,以加譏諷,有道情一首,其唱曰:“不讀方書半卷,只記藥味幾枚。無論臌膈風勞傷寒瘧痢,一般的望聞問切,說是談非,要入世投機,只打聽近日時醫何方何味。試一試,偶然得效,何覺稀奇。試得不靈,更弄得無主意。若還死了,只說道,藥不錯,病難醫。絕多少單男獨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壯歲夫妻!不但分毫無罪,還要藥本酬儀。”(徐靈胎《洄溪道情·行醫嘆》)可見為師之學非寬廣、深厚難以為濟。近代名醫嶽美中、任應秋、姜春華、方藥中等亦無不博學多才,諸凡經史子集,醫經各家,無不披覽,岐黃之術更一一精研,總其可曰:熟諳經典為其本,旁及各家為其川,精勤不倦為其博,勤於實踐為其恆,精於臨證為其巧,融會古今為其變,自成機杼為之家。故淺庸少學,操三五方技之能者,不可為師。

二 學無勤 不可為師

學無勤,不可為師。孫思邈,畢生精研醫術,“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故孫氏要求凡欲為大醫者,必“博及醫源,精勤不倦”。李時珍為完成《本草綱目》,“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輯之,訛者繩之”。顧景星著《白茅堂集·李時珍傳》稱此書“蒐集百氏,採訪四方……凡二十八年而成書”,後又經其子李建元“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可見無焚膏繼晷、寢饋岐黃之辛,無手不釋卷、數年寒窗之苦,則難有大成。徐靈胎《洄溪道情·題山莊講讀圖》生動道及治學之勤。其唱曰:“終日遑遑,總沒有一時閒蕩,嚴冬寒夜,擁被駝棉,直讀到雞聲三唱;到夏日蚊多,還有隔帳佇燈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還不肯把筆兒輕放。”張志聰一生著述頗豐,《素問集註》《靈樞集註》《侶山堂類辯》是其代表之作,張氏成就乃“餘日坐臥軒中,幾三十年,凡所著述,悉於此中得之”(《侶山堂類辯·序》)。“日坐臥軒中,幾三十年”語,可見甘於寂寞之勤勉不輟。故浮躁無恆,貪逸安枕者,不可為師。

三 術無專 不可為師

術無專,不可為師。師者學固須廣,亦尤須專。著書立說,形成建樹,方可承傳。劉完素之臟腑六氣病機學說,張從正之汗、吐、下三法,張元素之臟腑辨證及用藥制方,李東垣之脾胃學說,朱丹溪之養陰學說,孫一奎之腎間動氣說,趙獻可之命門君火說,吳又可之雜氣論、邪伏膜原說,葉天士之胃陰說,王清任之氣虛血瘀說,諸凡此者,皆多創見。而臨床家於內、外、婦、兒又各擅其長。故術無專攻,學無所建者,不可為師。

四 心無誠 不可為師

心無誠,不可為師。為師之道,尤重醫德,師者當為表率。孫思邈《千金要方》,立《大醫精誠》專篇,誠為醫家所恪守。其文曰:“凡大醫治病,必須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峻,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故無厚德濟生之仁心仁術者,不可為師。

五 目無遠 不可為師

目無遠,不可為師。為人師者,不唯需學養豐厚,傾其所知,悉心以教,尚需胸襟廣闊,甘為人梯,使之超越。故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有詩云:“青竹高於老竹枝,全仗老幹來扶持,明年更有新發者,十里龍孫繞鳳池。”師者當以此心扶植人才,以保岐黃之業旺盛生機。故無獎掖後學,虛懷讓賢者,不可為師。

中醫教育,尚以師承與學校規模教育並存,其後者古有太醫署、書院、講堂、私學等,二者並行不悖,互有補充。隨之時代進步,中醫規模教育成就斐然,今當循中醫學術發展之軌跡,成才之規律,兼蓄其長而為之。若以學校教育為上,師承教育為下,則數典忘祖;若以師承教育為是,以學校教育為詆,則無以與時俱進。

“林斷山更續,州盡江復開”,謹以此論,申傳承大業,以望中醫人才輩出,學術更為振興雲。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