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何不如把教育看成生產人才的機器

看看我國的製造業,很多行業很多產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且物美價廉,品質也無可厚非。

再看看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含研究生)數量達近千萬人,從數量上看,也一定是第一的!

可人才的質量呢?如何評測?不同院校的畢業生差別到底有多大?與歐美比差距到底又如何?

在這,不討論孰優孰劣,厚此薄彼,而是為了探尋成才的規律,理解教育的本質,幫助每一位學子和家長!

何不如把教育看成生產人才的機器

組成要素

為了搞好教育,其實完全可以先把“教育”當成“人才生產機器”。在我國,這“機器”要運轉起來,至少有7個不可忽略的要素:

1、輸出產品:“人才”

2、輸入原料:“稚童”

3、製造人員:“教師”

4、添加材料:“知識”

5、廠房環境:“學校”

6、政策規劃:“教育部”+“學校”

7、生產週期:

幼兒階段---2-3年

小中高K12階段---12年

大學階段---3-5年

研究生階段---2-4年

要素說明

這些要素基本可以說明問題了:

1、

看看“產品”:大家知道,最終的“產品”往往差別都很大!可原因呢?

2、 關於“原料”:有人認為是原材料問題,不可否認,有人天生麗質,也有人開悟卻很晚,像愛因斯坦,三歲多還不會講話,九歲講話還不很通暢,,,我們不關心特例,而是要說明教育是要因材施教的,面對不同特質的孩童,在於啟蒙,在於引導,在於等待他們開悟。

3、 尋找“工匠”:在大部分家庭,一般都把教育寄望於老師。於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從起跑線開始,就到處尋覓良師;而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教師就是產品的塑造工匠。可是,教師本身素質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或決定了產品的品質!試問,教師的質量如何把關和提高呢?

4、 爭議“焦點”:現在爭論最多的就是“應試教育”,一切為了考試,於是,從小開始,就參加各種培訓補習,學的都是如何加分,老師們教的就是考綱範圍內的知識!也因此,很多東西被忽視了,難道人才成長只需要“知識”?

5、 關於“廠房”:還是為了考的更好,家長們絞盡腦汁爭搶好學校,好資源,可是,還有多少家長是搶不到的,特別是農村的小孩,這如何解決?

6、 關心“政策”:教育一直在改革,相信國家教育部門能把握好大方向!

7、 選擇“週期”:一個人受教育的時長與層次,取決於個人的選擇。在浩浩蕩蕩的學子大軍中,優勝劣汰,似乎有點殘酷,但總體還是公平的,因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就可以改變!

尋找變量

接著再看看,有些要素是“產品”品質提升的“變量”:

3、製造人員:“教師”+“家長”+“本人”

4、添加材料:“知識”+“技能”+“思想”

5、廠房環境:“學校”+“家長”+“本人”

6、政策規劃:“教育部”+“學校”+“家長”+“本人”

關於“製造人員”:老師本應是最佳的“工匠”,但家長自身的作用不可忽視,家庭生活中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現象,天天在每個家庭中上演,只是每個做家長的意識到多少,又能做到多少?還有,就是“產品本人”是否開悟?是否有主動性?是否可能成為自我塑造的工匠?

關於“添加材料”:現在也推行素質教育,都知道成長過程中不僅僅要學知識,還要學習各種技能,還要注重思想,注重思維模式!,,,在此不做展開。

關於“廠房環境”:學校固然重要,但進不了好學校的學生就徹底沒機會了嗎,不會的!多少成功人士甚至沒機會上學呢!有機會上學的人要珍惜,不要怪暫時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要懂得人才這種“產品”最大的變量是自己,而家長要懂得原理,懂得啟蒙和引導作用!

關於“政策環境”:相信國家,相信教育部門的智慧,政策一般都從大局出發,考慮國家整體的發展,會權衡各方面的利弊;而所在的學校一定是以培養學生為目標的;作為個人,必須瞭解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規劃,把握自己的方向,命運最終還是把握在自己手上的!

從“人才生產機器”的總體看,還有一個系統性變量,那就是可以考慮增加一個類似ERP(資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統,再增加ISO質量管理規範,嚴格質量監測與品質把關!

結論

從本質上看,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一種社會活動,其目標就是培養人才,為國家生產生產力!

也許把教育看成 “人才機器”過於簡單。可是我們還真希望能有這樣簡單的“機器”,能形成標準的生產線,能面對參差不齊的“原材料”,產出的統一規格的“產品”,這樣不僅高效,而且會公平!

可是,人類社會千姿百態,並不需要這樣的“統一”,否則就成機器人了!

人與人的不同本質在於“思想”,而思想的演變除了教育,還在於自己!

“學校這個工廠輸出的都只是階段性的半成品!好的是,“人才產品”出廠後還可以自己加工、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自我包裝、自我適應!”

相信“人的自適應能力” !

如果可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也許你就有更好的對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