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拖垮你的從來不是體制,而是體制化思維

拖垮你的從來不是體制,而是體制化思維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從何時開始,“體制”成為一個貶義詞,似乎約等於“混吃等死”。

但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於你身在何處,而是在於你的思維方式。

我們很多人遲遲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身處體制內還是體制外,而是在他們的思維裡,存在著太多的桎梏和模型,我們依賴於這種熟悉的桎梏與模型,在現實中拼命尋找,結果往往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禁錮住在了原地,動彈不得。

一、“工作五年,一事無成”

諮詢者Amy(化名)一年多前找我諮詢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職業狀況糟糕透了。

Amy,2012年畢業於某高校的統計學專業,根據Amy資料裡的呈現,她高中時候喜歡文科,尤其對語文很感興趣並且學的還不錯,當時想過報考中文系,然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父母和親戚們輪番給Amy做思想工作,大意是中文系畢業後不好找工作,等等。

Amy被長輩們描述的“職業前景”嚇懵了,但除了中文專業,她實在不知道報考什麼專業才好,於是迷迷糊糊下就聽從了家人的建議,報考了統計專業。

大學四年的Amy更是渾渾噩噩,見到數字就頭疼的她基本沒怎麼好好學習專業課,考試都是靠死記硬背矇混過關,等到大四那一年面臨找工作的問題才徹底慌了,這才發現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再次聽從家人建議,報考了老家當地的公務員,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運氣不錯,一下子就考上了。

她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數據統計及分析,但是Amy內心並不喜歡,看著身邊的同學有不少都在職場混的風生水起,內心更是五味雜陳。

一次偶然的機會,Amy聽同學說起,如果在大城市當公務員,不論待遇還是人際關係方面會比小城鎮好很多。

於是Amy從那時起就立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公務員考試考到一線城市的熱門職位,從而達到改變自己職業軌跡的目的。

但事情沒有Amy想的那麼簡單。

Amy經歷了好幾次公務員考試,但可惜,由於報考的單位和崗位都偏熱門,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每次筆試都差那麼幾分沒法入圍,因此這幾年下來,Amy的挫敗感異常強烈。

一想到自己轉眼快30歲了,Amy不免感到焦慮,一是不知道何時才能考上理想的單位,二是本職工作也沒有任何提升,三是因為考公務員,喜歡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學習計劃更是被擱置一旁。

一想到未來可能還會重複這樣的經歷:公務員考試屢戰屢敗,工作上沒有任何進展,自己的愛好也沒時間發展,Amy就慌的不行。

二、缺乏方向的奮鬥,更像是一場掙扎

何為掙扎?

你看起來很努力,甚至比其他人還努力,並且一度達到了“拼命”的境地,然而很不幸,你並不清楚自己的優劣勢以及周圍的環境,只是一味地將自己擁有的資源與能量拿來“應急”,卻不知方向在哪裡。

而奮鬥則不同,它建立在對自我及外在環境客觀認知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有一個目標,雖然不能保證直達,但只要大方向明確,只要積累和堅持,最終就能達成目標。


拖垮你的從來不是體制,而是體制化思維


在我看來,Amy的核心問題,就在於缺乏方向。

那麼,該如何確立方向呢?

1、找出核心職業要素

諮詢的開始,我帶著Amy運用專業的工具和方法步步排查,花了近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將Amy的核心要素漸漸呈現了出來。

在Amy心中,排名靠前的四大因素分別是:助人、自由、文字和收入。

這四個只是呈現出來的要素,但這四個要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它們之間到底存在這樣的關聯?

Amy內心到底在渴望什麼?

還需要進一步排查。

2、深入挖掘內在需求

隨著諮詢的推進,Amy內心的需求漸漸呈現出來。

譬如,Amy嚮往的助人,源於她的外婆。

Amy的外婆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好人,當年自然災害期間,Amy的外婆更是拿出自家不多的口糧救濟了不少快要餓死的人,所以在當地,但凡提及這位老人家,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同時,Amy渴望的自由,源於她一位同學的堂哥。

Amy上學時有位關係不錯的同學家境殷實,這位同學有一個堂哥當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因為不喜歡大學的專業,便選擇了一個喜歡的專業出國深造,現在回國創辦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

Amy覺得,這位同學堂哥擁有的東西,就是自由。

在Amy看來,自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二是可以選擇不做自己討厭的。做到前一點是最好的狀態,實在不行做到第二點也可以。

問題是,在Amy的觀念裡,自由是很昂貴的奢侈品,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做後盾才可以。

3、順藤摸瓜,理清背後的思維邏輯

但問題是,考取大城市熱門崗位的公務員,更是難上加難。

很快,我摸清了Amy觀點背後的思維邏輯:

由於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特點,所以迫於生計壓力,一直呆在原來的單位不敢動;

由於思維見識的侷限,她能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通過公務員考試換到新的城市新的單位;

由於Amy把所有的期望都押在了公務員的考試上,導致考試壓力過大,臨考前焦慮緊張,精神狀態不佳影響發揮;

由於發揮不佳,故而每次考試都無法如願以償;

漸漸地,本職工作不見起色,喜歡的事情也從來沒有開始,公務員考試也沒有得償所願......

於是Amy一邊焦慮不安,一邊繼續備考公務員。

她深知自己出身貧寒,如今的工作更是收入微薄,因此在她看來,收入高才意味著自由的可能。

而想要改善收入,在她看來,就一定要考取一線城市熱門職位的公務員。

三、孤注一擲的努力,有可能只是慌不擇路

第二次諮詢的時候,我帶著Amy做了些建設性的探討,例如:

1、你對自由的界定到底是怎樣的?有什麼具體的標準嗎?

2、你忍辱負重做一份不喜歡的職業,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實現財務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麼?

3、收入豐厚的標準是怎樣的?你認為賺多少錢才能去發展自己喜歡的愛好?

4、假設如願以償考上了大城市的公務員,你真的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嗎?

等等。

Amy終於發現,原來問題不是出在換個環境上,而是源於數據類的工作內容是她不擅長的,她從小到大一直按照父母的意志塑造自己,從來不曾真正關心自己是誰,又到底想要做什麼?

四、真正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

1、理想的職業方向建立在自我需求和特點上,兼顧生存需求和社會期待

按照Amy之前的做法,她無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由於長期忽視自我,Amy從來不曾認真考慮工作的內核,例如,這份工作的內容是怎樣的,是否適合自己的特質,是否契合自己的訴求和目標,等等。

2、職業轉換的核心無非兩點,一是環境,二是內容。

從大學開始,Amy就一直在和自己討厭的數據打交道,導致內在動力匱乏,出於“補償心理”的作用,Amy會把目光聚焦在職業的外在回報上,例如收入、社會認可度和地位等。

越是過分關注外在因素,越是容易忽視內在需求:這份職業不論從內容還是走向分析,都和Amy想要的東西大相徑庭。

也就意味著,即便Amy幸運地考取了目標單位的相關崗位,她的痛苦依然存在,而那個時候的Amy只能繼續偽裝或麻痺自己,在他人認可或羨慕的目光裡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

3、打破束縛,尋找多種可能

隨著思路的打開及背後邏輯的梳理,Amy最終發現,原來自己之前這些年悶頭考公務員,竟是一種迴避內心、慌不擇路的投入,她像是患上了癮頭一般,越是考不上就越不甘,越不甘就越是孤注一擲。

經過完整系統的諮詢,Amy的職業圖式漸漸清晰了起來,結合她的職業圖式,我給她提供了三條突圍建議:

1)、積極和領導溝通,看能否調整到文字相關的崗位;

2)、如果1)行不通,不妨再大膽些,結合專業背景(經濟類專業)及未來發展方向(文字工作),尋找經濟類平臺或欄目的文字採編類工作;

這部分需要Amy在諮詢結束後蒐集足夠的信息,積極尋找適合的平臺進行職業起步;

3)、如果Amy後期還是想考公務員,不妨優先考慮和文字相關的崗位。

做完諮詢後的Amy長舒了一口氣,她笑著說,之前自己以為就快要走到絕境了,這才發現原來這一切,竟是自己給自己做的“局”。

五、尾聲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如今的Amy依然活躍在體制內,不過是在宣傳部門。

原來,諮詢後的Amy找單位領導懇切談了一次,領導告訴她,內部調崗不太現實,不過下面的鄉鎮需要村官,如果Amy願意過去,倒是可以申請到宣傳部門工作。

Amy欣然同意。

Amy的家人一致反對,認為女兒的腦子一定進水了,放著好好的辦公室不呆,非要下去做村官;然而這次的Amy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她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Amy把鄉鎮宣傳工作抓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對接相關資源,為當地居民開辦幸福課堂,久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將Amy緊緊包圍,她享受著助人的快樂、自主安排工作的自由、做著喜歡的工作內容,同時拿著一份穩定的收入。

Amy還有個小小的夢想,她還想打算把鄉鎮裡發生的故事記錄下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她還能出版一本小說。

“其實活著還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於風景多美多壯觀,而是在於遇見了誰,被溫暖了一下,然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去溫暖別人。”

——三毛。

拖垮你的從來不是體制,而是體制化思維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