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第三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召開 聚焦提升城市競爭力

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記者 王明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進展,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已經成為各地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近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第三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論壇上表示,城市化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

本屆論壇聚焦於“提升城市競爭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以及蔡昉、仇保興、徐林、文貫中等海內外政產學界專家就提升城市競爭力問題展開了研討;論壇除主會場的主旨演講外,還圍繞優化城市營商環境、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城市化與京津冀一體化、城市化路徑等現實問題設立了6個分論壇。

明確城市化的功能

“提升城市競爭力”包含很多問題,譬如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城市化的資金來源問題、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等。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名譽主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開幕式視頻演講中說,這些問題已經討論了十幾年了,但是對於基本問題沒有深入地討論,沒有形成共識。

吳敬璉說,對城市的規模問題有很多討論。有的人認為,城市規模應該越來越大越好;有的人認為應該發展小城鎮,各執一詞。這裡牽涉到一個根本問題:到底城市化的功能是什麼?

“所以對於城市規模問題,就很難用一套經濟學的共同語言來進行辯駁。”吳敬璉表示,有些人認為,城市規模和城市競爭力、城市效率是正相關的,但並不能證明它們是因果關係。

打通城鄉要素通道

劉世錦則認為,城市和鄉村都要分享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者都會出現結構性的分化。一方面,現在大都市圈發展迅速;另一方面,部分城市也開始相對衰落。農村也是這樣,有一部分農村將來會消失,也有一部分農村將來會成長為大城鎮,既可以發展農業,也可以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劉世錦表示,這個過程是符合市場選擇的,所以要順應市場要求。在不同時期,改革會面臨不同的難題,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打通城鄉要素通道,允許它們相互流動,並優化配置資源。

做明智的規劃

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劉太格說,要把城市做好,一方面要有明智化的規劃,一方面要有明智化的行政,那麼這個城市的經濟就會發展。劉太格認為,要把規劃做的好,要把城市做宜居了,要做遠期的規劃,直到2070年;要預測人口規模到2070年,按這個人口規模來看這個身份,如果規模大的話,城鎮的身份越高,密度也必須高一些,而且建築高度高一些。“城市和人一樣,我們看一個人不僅僅要看他的外在美,要看他的內在美、心靈美,這樣城市居民就有鄉愁,就是一個健康的城市、美麗的城市。”他說。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中國城市的路網規劃中有用工業區模式規劃生活區的,於是造成路網擁堵。真正的一個合理規劃性,是主路和支路的關係。城市的繁榮、舒適和路網結構是直接有關係的。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目前中國城市常住人口是58%,其中有相當多的人被計算在城市化人口中,但是他們並沒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穩定就業、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中國的城市化速度過去很快,但是現在開始減速了,而中國的城市化任務遠遠沒有完成。”蔡昉表示,高等收入國家的城鎮化率是84%,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平均城鎮化率是65%,而中國還是58%,還有距離。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土地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表示,城鎮化和城市化沒有區別。“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肖金成表示,推進城鎮化將解決三個問題:擺脫失調的人口城鄉分佈格局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制約;擺脫農村人口貧困和提高人口素質;減輕生態地區壓力,從而改善生態環境。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

中國社會科學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人才是下一輪城市發展的核心,要圍繞人才開啟新一輪競爭,這樣才能推動城市、國家的發展。

“過去我們是以勞動力、資金和土地為中心來推動經濟的崛起,現在人才是關鍵。”倪鵬飛說,舊邏輯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髮展產業、吸引人力改善宜居環境;現在新的邏輯是先改善宜居環境,再吸引人才發展產業、吸引資金促進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