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尼泊爾期待成為中印之間的橋樑

作者:邢 雲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講師

北京外國語大學尼泊爾研究中心負責人

6月19~24日,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尼泊爾總理卡·普·夏爾馬·奧利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不僅是他第二次就任總理後首次訪華,也是他擔任尼泊爾共產黨主席後首次對華訪問。奧利此次訪華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促進中尼兩國全面合作的歷史性訪問。

尼泊爾國內政治轉型艱難完成

2015年4月,毀滅性的大地震導致尼泊爾近9000人喪生,數十萬間房屋被毀。同年9月,尼泊爾新憲法在經過了充滿爭議的長期拖延之後終於獲得通過,但居住在南部邊境地區的馬德西族群發起抗議活動,反對憲法中被他們稱之為“對婦女、原住民社群和低等種姓歧視”的條款。抗議活動不僅導致了傷亡,印度還借抗議事件以安全為藉口在接下來的五個月裡封鎖了尼印邊境,切斷了進入尼泊爾的石油、藥品、建築材料等重要物資供給。成千上萬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園的人在慘遭“天災”後又經歷“人禍”。2016年3月,第一個總理任期內的奧利就曾在訪華期間尋求中方幫助,並與中國簽訂了包括跨境能源運輸在內的10項協議,中方向尼泊爾提供了1000噸汽油緊急援助,10項協議中的鐵路計劃也被認為有望幫助尼泊爾減少對印度的依賴,奧利則因此訪被稱為“史上最親華總理”。雖然印度封鎖邊境之舉讓尼泊爾政界和民間的大多數人反感,但尼內部的黨爭還是給外部勢力留下了操作空間。2016年7月,尼共(毛主義中心)與親印的尼泊爾大會黨聯合,在議會提起對奧利的不信任案,最終迫使奧利辭職。

自開啟民主化進程以來的28年中,尼泊爾經歷了26屆政府。2001年王室慘案發生後,尼泊爾歷經制憲難產、政體變革等政治動盪,國內經濟發展緩慢,投資環境之惡劣一直為國際投資者所詬病。政局不穩定導致的政策延續性低下一直制約著尼泊爾與鄰國的合作。在2018年年初的大選中,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與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組成的左翼聯盟在尼泊爾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選舉中、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層級均贏得壓倒性勝利。5月17日,尼泊爾總理、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奧利,尼共(毛主義中心)主席普拉昌達宣佈各自領導的政黨解散,隨後一同前往尼泊爾選舉委員會為尼泊爾共產黨註冊,標誌著統一的尼泊爾共產黨正式成立。奧利當天表示,如今是國家發展的好時機,尼泊爾共產黨會信守承諾:為社會帶來政治穩定,並促進經濟發展。普拉昌達表示,兩黨合併就好像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水,之後就再也不會分離。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主席雷格米教授就此事對新華社記者說,這兩個共產黨兌現承諾,最終合併,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好事,傳遞了正面和積極的信息。在2015年廢止的由制憲會議制定的臨時憲法中有條款規定,新任總理上任6個月後,在野黨有權提出對總理的不信任案。正因為這條規定,長時間以來,尼泊爾政府更迭頻繁。而新憲法第100條則明確規定:必須達到下議院議員人數的1/4才能提出對在任總理的不信任案,且在總理任期的前兩年內不能對其提出不信任案。條款還規定了如在總理任期兩年後對其提出的不信任案失敗,之後一年內不能對其再提不信任案。新憲法第85條也規定了下議院的工作期為5年。在尼泊爾廣大民眾對“旋轉木馬式”的政治怪圈感到厭倦、又深感國家需要發展的緊迫時刻,左翼聯盟在選舉中的獲勝、新憲法對罷免總理設置的嚴格規則、奧利政府提出的“繁榮的尼泊爾、幸福的尼泊爾人”的社會發展目標,都讓民眾對本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充滿了期待。

尼泊爾的“平衡外交”

2015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期間,為幫助尼泊爾震後重建,習主席向他提出共建“中尼印經濟走廊”的建議,莫迪作出積極表態。此後,或許因為印度的對華戰略考慮,走廊建設並未有實質性進展。2018年上半年莫迪兩次訪華,尤其是4月中印領導人武漢非正式會晤,向外界發出了雙方都有改善雙邊關係強烈意願的信號。處於中印兩大發展中國家以及兩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第六大經濟體之間的尼泊爾,自然對這一信號持歡迎態度。中國與印度地緣政治關係的緩和,對尼泊爾來說是一個機遇。本次訪華前,奧利總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尼泊爾可以成為中印兩國之間的橋樑。事實上,我們希望通過發展跨境互聯互通,從‘內陸閉塞’的國家轉變為‘陸地相連’的國家。”訪問結束後,兩國聯合聲明裡也提到“雙方對簽署鐵路合作備忘錄表示滿意,強調該備忘錄是中尼合作歷史中最重要的倡議,相信將為兩國跨境互聯互通開啟新時代。”2018年4月,奧利就任總理後將首訪地選在印度。在奧利出訪印度時,雙方已提到要重修邊境鐵路和公路計劃。與中國的互聯互通也始終是奧利政府急切渴望實現的突破。從奧利2016年3月訪華提出中國要將鐵路網延伸至尼泊爾,到中國各方積極完成跨喜馬拉雅鐵路建設可行性研究,再到今日跨境鐵路建設即將付諸實施,各口岸周邊以及相連公路修復保通,“中尼印經濟走廊”從通道功能來講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構想。

剛結束為期6天的中國之行回到國內,奧利就與媒體記者們分享了他在中國的收穫。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援引奧利當天講話稱,尼中兩國已經為鐵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等領域的協議制定了“長期經濟援助草案”。自從尼泊爾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尼泊爾國內各階層和民眾都表現出了強有力的支持,他們從中國科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中看到了本國發展的希望。良性的中尼印三邊關係既能保證三個國家實現自身的穩定發展,又可互相借力,實現兩兩間的睦鄰友好往來,還有助於打通陸路通道,實現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聯通發展,可謂一舉多得、共贏互惠。

但是,奧利中國之行前的水電站解約傳聞也讓美好的設想籠罩疑雲。5月份曾有消息稱尼泊爾將取消與中國三峽集團簽訂的15億美元水電站協議,令人不禁想起去年11月尼泊爾取消了與中國葛洲壩集團25億美元的合同。而今年5月莫迪訪尼行程的重點之一就是為印度主導建設的尼泊爾“阿倫三期水電項目”奠基。對此,奧利回應稱:“尼泊爾現政府的工作沒有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影響和壓力……西色迪水利工程項目是國家優先項目,對項目執行的決定完全取決於能否最大化服務國家利益。”無論尼泊爾政府最終做出何種決定,尼方都承認中國在海外水電項目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建設、改善包括水電站在內的基礎設施是尼泊爾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當務之急。對此,國際媒體也各有判斷。日本《東京新聞》針對奧利今年4月到5月間與莫迪的互訪和6月的中國之行指出,奧利主張推行“平衡外交”。印度媒體引用了奧利自己對“平衡外交”的辯解:“我們不認為我們的鄰國在尼泊爾為了地緣政治利益而相互競爭,如果有任何競爭,那也應該是為了友誼和發展。”6月26日奧利總理在議會介紹訪華成果時也表示:“我們不會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與鄰居(中國或印度)玩遊戲,無論局勢好壞,我們都與兩個鄰國站在一起。”

可以說,包括奧利在內的尼泊爾各屆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務實而平衡的方式,讓自己融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統一尼泊爾的普利特維國王曾將尼泊爾比喻為“身處中國和印度這兩塊巨石夾縫之間的番薯”。19世紀早期,尼泊爾就扮演了通過喜馬拉雅走廊聯繫中印的樞紐角色,也從中印的貿易中獲得了繁榮。如今,中印兩國不僅雙邊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量在不斷擴大,兩國還在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金磚銀行等框架下密切合作。借鑑歷史,中尼印三方合作前景廣闊。獲得尼泊爾廣大人民支持的尼泊爾共產黨以及奧利政府正致力於消除桎梏國家發展的腐敗及不善治理,一個建立在平等公正基礎上的尼泊爾有望早日建成。

(本文首發於《世界知識》雜誌2018年第1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