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積食性發燒與感冒發燒的區別是什麼?

阿珍育兒


每到節日,好吃的好喝的多了,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就會貪吃多吃,其實不管大人小孩,吃的過多,超過了脾胃能負擔的量,就會引起不適。只是大人能準確的說出身體哪裡不舒服,是胃脹還是外感,而小孩子一不舒服,往往只是哭,說不出具體的不適症狀。加上小孩子抵抗力低,身體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發燒生病,而家長往往看不出究竟生病發燒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就來說說積食發燒和感冒發燒。

積食發燒,是脾胃不和引起。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由於家長餵養過量,食物在胃部吸收,但是小孩子器官功能弱,尚未成熟,脾來不及將胃中的食物運化吸收,是食物滯留,時間久了,肯定會損傷脾胃,長期如此,就造成疳積。積食發燒的孩子,下午和晚上體表溫度會上升,手腳心發熱,肚子部位也是熱的,而且舌苔厚厚的,白色或者黃色,大便是乾乾的,臭味大,有些孩子還會便秘。積食發燒的孩子,往往會伴有汗出。但是有時候病症會比較複雜,如果既脾胃不和,又吹了風,那可能就沒有汗出了。

而感冒發燒,是受了風寒或者是風熱,表症明顯一點,脾胃症狀則相對弱一些。如果是冬天發燒,多是風寒感冒,表現為頭疼,發熱,咳嗽,流清涕。如果是夏季發燒,則多是風熱感冒,舌紅,咽喉腫痛,流黃涕。

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區別這兩種發的,就是摸摸肚子和後背。如果肚子熱,基本就是積食發燒,如果後背熱,基本就是感冒發燒。


藥事健康


自己就是一名脾胃虛弱的人,出現過多次積食性發燒,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一下感想:首先,肯定是病因不同,積食性發燒是由於胃功能差吃進肚子的東西不消化,積食漲肚造成身體功能紊亂引起的發燒,這種情況有一個專業名詞叫“胃瀦(zhu)留”,相信大部分人不清楚這個名詞,我也是自己有這個問題後好好調查了一番,還找做醫生的朋友諮詢後得知的,大學期間自己就因為吃了兩個燒餅喝了點涼白開就引起積食性發燒,胃脹的厲害,大半天過去絲毫感覺不到餓,這種情況就需要想辦法把胃裡消化不了的東西排出來才會慢慢好起來,一般需要藉助於藥物。當時就是去學校附近的北醫三院拿了點藥,吃了之後半夜睡覺過程中突然想吐,而且感覺來的很快,我當時住在上鋪,結果根本來不及下床,就直接把腦袋從護欄伸出,大量積食的“穢物”噴湧而出,向瀑布一樣飛流而下,當時那個場景至今難忘,真是苦了下鋪的兄弟們,還好都噴到了地上,沒有波及太多其它,現在想起來還很是不好意思。知道自己胃功能不好的人,容易引起積食性發燒的朋友,就要在平時生活中注意了,要愛惜自己的腸胃。

其實胃不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三餐不定,這是最傷胃的,抽菸、喝酒、還有很多上班族在早上上班過程中邊走邊吃,邊看報紙邊吃東西,這樣對胃是也不好。有人特別喜歡吃湯泡飯,還喜歡吃辣的東西,這個習慣對胃也有影響。胃腸道五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氣、五怕餓。有些藥傷胃。腸胃不好的人一定不能生氣,生氣對腸胃有很不利的影響,我就有切身經歷,感受很深。

那麼吃哪些食物有助於養胃? 南瓜富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還可以保護胃部免受刺激。甘藍是世界衛生組織曾推薦的最佳蔬菜之一,也被譽為天然“胃菜”。患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可每天榨汁飲用,還可混合蜂蜜食用,有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此外,紅薯也是養胃去積不錯的選擇。

胃病患者可以參加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如採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每次20~30分鐘,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促進潰瘍癒合有一定作用。養胃還有哪些平時要注意的細節?保持陽光的心態,記住笑是給胃最好的禮物,另外飲食要記住5個字:溫、軟、素、淡、鮮。


司令陪您看電影


積食性發燒和感冒發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發燒都只是症狀表現,體內正邪交戰的顯現。

積食性發燒是沒有感冒症狀的發熱,是因為過多的食物在胃腸道中產生的,消化功能減弱不能夠消化完過多的食物,從而引起發燒。積食發熱有四大特徵:一、脘腹熱,四肢涼;二、口臭與舌苔厚膩;三、大多熱度在38.5度;一般有傷食史,有腹痛腹脹,煩躁、厭食等症狀。

積食性發熱需要化掉積滯、同時要退熱,還需要健脾胃。飲食上可以媽媽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紅糖山楂水、山藥粥、蘿蔔湯等,都會有助於消化,還能健脾胃。另外,也可以吃一些健胃消食片、化食丸等促進消化。

小兒推拿手法也可以治療積食發熱。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300次,補脾經300次,揉中脘穴200-300次,清胃經300次,揉太陽穴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感冒發燒主要因為孩子體虛,抵抗力差,氣溫驟變的時候,人體無法適應,邪氣趁虛而入,邪氣在體內與正氣相爭,所還在才會發燒。感冒發燒起病急,病程短,屬實症。其實感冒發熱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好處,免疫功能會增強。

感冒還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風寒感冒表現為:發熱時怕冷、頭身不適,咳嗽、流涕、噴嚏、舌苔薄。風熱感冒表現為發熱汗出、咽喉腫痛、口渴,舌質紅。要補充水分。

感冒引起的發燒溫度不高,沒有超過38.5度的話,可以先在家裡進行物理療法溫水擦身等,喝點退燒藥,也可以進行小兒推拿退燒方法。如果病情嚴重的話,比如高熱不退,孩子精神萎靡,或者出現驚厥等一定要及時就醫。

感冒發熱小兒推拿療法:推三關300次,揉外勞宮300次,揉太陽穴200次,拿風池50次,清心經20次,清肺經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無論是積食發燒還是感冒發燒,寶媽都不要太焦急,先判斷孩子的病因,採取有效果的物理療法,食療療法,小兒推拿,或者喝藥,嚴重的話必須要醫院就醫。


育兒寶寶屋


根據個人經驗總結一些他們的區別:僅供參考吧,我家孩子小時候經常積食,至寶丸、山楂丸那是必備的。積食性發燒的特點:一般孩子就是突然的發燒,無任何的症狀。發燒溫度也較高,經常是在38.5以上,其實在孩子發燒前,孩子手心一般都很熱,而且舌苔發白,孩子的下眼瞼發紅色,這時就應該注意孩子可能有積食,一般給孩子做些清淡的食物,喝點白米粥或是掛麵湯,最好不要再給雞蛋和肉吃。

輔助的給孩子吃點小藥(至寶丸、山楂丸),讓孩子多做運動,目前覺得孩子蹦樓梯最見效。哈哈哈!!如果發燒38.5以上,一般可以給孩子吃點美林,一般會燒個2-3天,餓兩天積食沒了自然就不發燒了。不過發燒超過38.5以上,建議帶孩子去醫院,千萬不要把孩子給耽誤了,因為有時孩子不止會因為積食或是感冒才發燒,防患於未然。

感冒發燒的特點:前期孩子都會有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出現,如果孩子在這時發燒,那基本肯定是感冒發燒,發燒的速度比積食發燒緩慢一些,退燒的速度也比積食發燒要慢,不會一燒就39度的,不過病毒性感冒發燒就會發高燒而且不容易退燒。總之燒到39度以上,一定要帶孩子去醫院。孩子越大,做家長的膽子越小,不要因為我們大意,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科幻直通車馮志剛


積食性發燒與感冒發燒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一、產熱的方式不一樣。

積食發燒,熱來自體內。寶寶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善,食物在胃腸道難以消化,消化酶或益生菌減少,造成胃腸道累積、阻塞、發酵,從而引起寶寶發燒;

而感冒發燒,發熱源自外來刺激,比如氣溫驟降驟熱,病毒、細菌感染等等。



二、兩者的表現不一樣。

寶寶積食性發燒,重點在於積食,其表現為:寶寶腹部鼓漲,較硬,拍打腹部能聽到悶悶的聲響;寶寶舌苔厚而肥膩;大便乾燥便秘或便溏,大便酸臭嚴重;寶寶有口臭;睡眠寢食難安,難以入睡;沒有食慾等等。

而感冒性發燒,多伴有打噴嚏、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現。


三、發燒週期不一樣。

感冒類發燒,是人體免疫反應,是一種可自愈的病症,週期一般是7天左右。

而積食性發燒,屬於父母餵養不當。必須要讓寶寶消食,促進消化和吸收,其時間週期較長,可能會超過10天以上,並且易反覆。

四、護理方式不一樣。

寶寶積食性發燒,由於寶寶沒有食慾,所以可以減少餵奶;而感冒發燒,對寶寶喝奶沒有影響。

寶寶積食性發燒,一般不會出現高熱(39℃以上),所以退燒藥可以不吃,多進行物理降溫,多對寶寶進行腹部按摩,給寶寶吃一點益生菌類促消化的藥物或食療能減輕症狀。

而寶寶感冒發燒,受病毒和細菌感染的影響可能需要抗生素等藥物,而且寶寶容易出現高熱症狀。如果伴隨嘔吐、疼痛,高燒超過39℃以上,穩健的做法還是及時就醫。


爸爸不講理


積極性發熱屬於消化不良導致的脾胃之熱,感冒發熱是有炎症感染,兩者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發病機理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積食發熱的概念主要來源於中醫,一般是小孩由於進食過量、難以消化,損傷脾胃從而導致內熱的產生。所以積食性發熱的症狀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幹、放屁味道臭穢、打嗝味道酸腐、口臭明顯等,發熱時以腹部溫度增高最為明顯。

感冒,又稱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子、咽喉、氣管在內的部位發生急性炎症。所以感冒發熱的呼吸道症狀特別明顯,咽乾、咽癢、咽痛明顯,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因為發病部位和症狀集中在上半身,所以發熱一般以頭面部的體溫增高為主,發熱時還伴有面紅、頭痛等症狀。從發熱的不同原因入手,溫度升高部位的不同、伴隨症狀的不同等都可以鑑別出胃腸道食積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性發熱。


KK健康


近期總是有小孩發生感冒發燒的情況,普遍父母以為就是感冒發燒,事實上發燒也分為幾種,一種是由於受涼感冒引發的發燒,一種是感冒引發的發燒,另一種則是由積食引發的感冒。下面就分貝介紹一下這兩種發燒的區別以及治療方法。

第一種,感冒引發的發燒。普遍是由於忽冷忽熱交替變換,導致的感冒,或者流行性病毒感冒引發,它普遍表現為頭疼,發冷,發熱,無汗,鼻塞並流清鼻涕。可能有時候還伴有咳嗽和喉嚨發癢等症狀。長時間發燒還可能有血項高的症狀。解決的方法可採用一般治療感冒的方法。如服用感冒顆粒等。

第二種,積食引發的發燒。積食發燒一般都是由於積食後沒有及時消化,又伴隨受涼導致發燒。這樣的患者一般在發燒之前食慾很好,吃的多,舌苔厚膩,但是沒有感冒的症狀如嗓子紅腫,咳嗽等。這樣的情況一般多發生在兒童。判斷積食可通過以下方法,先留意兒童打嗝氣味,以及口氣,如果有口臭或者打嗝氣味酸臭,就是積食症狀。同時也可觀察大便的氣味以及顏色,一般積食後,孩子的大便很臭而且不順暢,顏色也偏深有時候會呈現為黑色。積食發燒肚子高溫,而背部正常,手心燙而手背不燙。也可看臉蛋,一般右邊偏燙,有的會在兩側出現紅血絲或者白斑。另外,積食時舌苔比較厚膩,有時舌尖也會發紅。食慾不正常,要麼多吃,要麼感覺吃不飽。晚上睡覺不安穩喜爬睡,愛哭鬧磨牙。老說肚子疼等等。這種發燒一般在普通退燒的同時,一定要同時配合消食藥物進行治療。


影娛一起看


在生理狀態下,人體中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因而人的體溫是相對穩定的。當機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發生了障礙,機體的產熱過多或者散熱減少,打破了二者之間的動態平衡,當體溫超過了正常,就表現為發熱。我們一般以口測法為準,當體溫超過37.3℃,我們就可以認為有發熱。

我們平常所說的感冒發燒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其主要致熱原是病毒,另外細菌、支原體等各種病原體也可直接發生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從而引起發熱。其臨床表現常伴有咳嗽、咽痛、噴嚏、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其全身症狀持續時間較短,可有全身痠痛、乏力、食慾減退等,一般這種發熱,針對臨床症狀、體徵,並結合患者的病史和周圍血象就可以做出診斷,並且臨床通過抗病毒、抗感染等對症治療後病情會有明顯改善。

西醫學中並沒有明確提出積食性發燒的概念,其臨床表現常伴有食慾減退、腹脹、便秘等消化道的症狀,一般通過追問病史就可以辨別。積食性發熱多見於小兒或老人,其熱勢一般不高,但是針對這種發熱,如果不問病因,單純採用抗病毒、抗感染或只用一些解熱鎮痛藥,其效果一般不太好。當明確病因後,根據臨床醫師指導,用一些促進胃腸蠕動或消食通便的藥物,一般就會有效果了。

本期答主:穆麗亞,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提醒你的身體可能有疾病出現了。事實上,散熱對身體有好處,這個體內的防禦措施有消滅外來病菌的功用。感冒,俗稱"傷風",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常見病,其中30%-50%是由某種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

中醫講有積食發燒,但是西醫沒有積食發燒的解釋,積食發燒表現為夜間發燒,並且肚皮紅燙,感冒引起的發燒有鼻塞及流鼻涕或者是咽部疼痛等症狀.積食屬於消化不良,容易引起發燒的情況,需要及時治療積食,可以吃點助消化藥物,複方胃蛋白酶散等,多喝水,多揉揉肚子。咳嗽流鼻涕是常見的感冒症狀,可以吃點感冒藥,小兒氨酚烷胺顆粒、清開靈顆粒等,多喝水,注意不要受涼,防止加重。發燒可以對症處理,多喝水,溫水擦身,貼退燒貼等,物理降溫效果不好,體溫超過38.5℃可以吃點退燒藥,布洛芬或者對乙酰氨基酚等。


醫格


發燒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之一,是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疾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症狀。

普通感冒就是寶寶受到病毒侵襲(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機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過程,感冒的症狀如發燒、流鼻涕、咳嗽是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體現。因此,感冒除了發燒還伴隨其他的症狀。感冒的時候不需要給嬰兒吃感冒藥,因為感冒藥只起到緩解症狀不能縮短病程的作用。

積食是嬰兒出多了或吃了難消化的東西引起的消化不良,除了發燒其他表現為食慾不振(發燒前食慾很好)、嘔吐、大便異常,有時候伴有口臭,沒有感冒的其他症狀。積食性發燒關鍵是消食,減少餵養量,讓寶寶多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可以服用益生菌,如果病情嚴重請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