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顛倒蘭亭序》墨跡本 紹興蘭亭,那是碑刻書法薈萃的地方。在眾多萬人傳誦的碑刻中,有一通清代石韞玉所撰《顛倒蘭亭序》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篇將《蘭亭序》324個字顛倒其文,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稱《顛倒蘭亭序》。

石韞玉(1756-1837),字執如,晚稱獨學老人,清代吳縣人。

古代江南名城吳縣,就是今天江蘇蘇州。有清一代,這裡出了七名狀元,石韞玉是其中之一。石韞玉少年力學,文名頗響。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慶祝乾隆皇帝八旬大壽,特地舉行了一次“萬壽恩科”,石韞玉一舉奪魁,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六十一位狀元。

石韞玉工詩善書,尤工隸書,兼擅古文。石韞玉對《蘭亭序》很有研究。1793年,石韞玉37歲,剛中狀元才三年。正是年輕得意,躊躇滿志之時。一天他從京師太學處得到一本《蘭亭序》。《蘭亭序》是一篇沁人肺腑、感招心靈的千古絕唱。寫景抒情,格調清奇,文章書藝,相得益彰,字裡行間洋溢著瀟灑俊逸的晉人風度,讀來清朗上口。石韞玉被《蘭亭序》深深感染,不覺沉醉於美妙散文的意境之中。讀著讀著,他突發奇想,把人們耳熟能詳的《蘭亭序》,打亂順序,顛倒其文,重新組合,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稱《顛倒蘭亭序》。

《顛倒蘭亭序》雖然仍用原文的324個字,但是其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完全不能與《蘭亭序》相比擬。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施蟄存就說過此文“不知所云”,很多人都對《顛倒蘭亭序文》不屑一顧。但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本人曾經將李商隱的七律《錦瑟》顛倒重組為七言詩、長短句和對聯體,自以為創舉;後來他在紹興發現,早在清代就已出現了“顛倒蘭亭序文”。王蒙為此寫了《重組的誘惑》一文,指出“當一篇文字打動了接受者的心絃,……接受者也會沉迷於它的語言文字場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這篇《顛倒蘭亭序文》有些句子寫的也是不錯的,比如“一取一舍,故視宇宙之為;一感一興,亦極文情之至”;“引清泉,攬虛竹,右長者,左故知”等,從中可以窺見石蘊玉其功夫之深厚,文思之敏捷。因此,我們不妨把它視為一篇另類的《蘭亭序》。

1823年夏,30年過去,時年石韞玉已經67歲。他來到紹興蘭亭,“取範氏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將顛倒《蘭亭序》摹勒上石,碑刻於蘭亭。石韞玉在後面的跋文中寫到:往在京師,得太學蘭亭,顛倒其文,試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近歲適山陰,因取範氏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鉤摹上石,置蘭亭壁間,他日藝林又增一雪中鴻印也。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明清以來,文人學者都為能登此樓閱覽而自豪。神龍本蘭亭序系唐馮承素模本,取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可知石蘊玉將《顛倒蘭亭序》摹勒上石是精心選擇字體版本的。《顛倒蘭亭序》碑高三十五釐米,寬121釐米,摹勒上石者為石韞玉的同籍吳縣王召南。多年來,這塊《顛倒蘭亭序文》石碑中部上端字跡已損磨不清,不能通讀全文,故相當一段時間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它的價值卻不容抹殺。今天,拂去歲月塵埃的《顛倒蘭亭序》石碑,依然鑲在右軍祠內迴廊壁間,《顛倒蘭亭序》拓文被多種版本名家臨蘭亭序集所收藏,石韞玉當年要為“藝林又增一雪中鴻印”的願望果真沒有落空。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作《顛倒蘭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