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商道即人道,不會做人,怎會經商?

何為儒商?

正所謂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儒商,便是有著儒者的才德並濟,又有商人的財富成功。

一、融儒於商,商賈儒行

“南有胡雪巖,北有孟洛川。”作為與紅頂商人胡雪巖齊名的孟洛川,是儒家亞聖孟子的後裔。

由於自小受到仁愛、禮教等儒家思想的浸染,他的言談舉止間均帶有深深的儒家文化烙印。

18歲那年,孟洛川接管家業“瑞蚨祥”。雖然彼時年紀尚輕,但他立下的經營宗旨,卻是百年未變: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

清末的綢布行業,進貨時有個不成文規矩:商家提貨只需兩手空空而來,待到布匹賣出之後,再向綢布廠補上貨款。

然而,一眾商號之中,唯獨“瑞蚨祥”一家,在孟洛川的授意下,靠手摸眼觀驗貨,並當場結清貨款,且出價合理,從不拖欠。

建立在誠信、真摯基礎上的生意往來,引得供應商爭相和“瑞蚨祥”合作,恨不得呈上自家所有最好的貨。

長此以往,能否被“瑞蚨祥”選中,便成為了檢驗綢布優劣的一大標準。而“瑞蚨祥”店內的商品質量,自然也是一等一的好,最終登頂“八大祥”之首。

孟洛川擅經營,同時也重服務,恪守“以德為本、以義為先、以義致利”的原則。他從不因為顧客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區別對待。是否購買,買多買少,也不會影響熱情細心的店員服務顧客。

在長達70多年的從商生涯中,孟洛川常與店員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想要有長久富足的財富不斷進賬,先要學會規矩做人,誠懇做事。由於孟洛川格外看重店規店訓,但凡違反,必從嚴處理,故而還多出個“孟四閻王”的外號。


商道即人道,不會做人,怎會經商?

二、商之大者,為國為民

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讓人們認識了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清末的晉商翹楚:喬致庸。

經商秉承一信、二義、三利原則的喬致庸,家中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寫下的楹聯。在國弱民貧之際,資產可達數千萬兩白銀,實力可見一斑。

但事實上,喬致庸並非出身富賈之家。喬家祖上是再普通不過的草根階層,生活貧窮而窘迫,甚至連個媳婦兒都娶不上。喬致庸本想通過科舉高中光耀門庭,只因兄長故去,才不得不棄文從商。

家族的貧困史對喬家子孫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直到喬致庸富甲一方,也並未忘卻自己的出身,盡己所能為黎民百姓提供資助。

喬家大門外常年拴著三頭牛,供村民免費借用,無需餵食草料,只要及時歸還即可。每逢春節,還會有一輛載滿年貨的板車出現在喬家門口,貧苦人家可免費拿走裡頭的米麵蛋肉,招呼一聲就能過個好年。

光緒三年,祁縣鬧饑荒。當富家大戶自顧不暇,唯恐遭到哄搶時,唯獨喬致庸忙著搭建粥棚,救助災民。

他要求家丁分發給百姓的熱粥,必須濃稠到插入筷子也不倒。為了節省糧食,喬家全員也跟著一塊兒喝粥。即便如此,那年救災還是幾乎令喬致庸破產。

甲午戰爭打響前夕,為了響應李鴻章號召,資助國家組建北洋艦隊,作為富甲天下的晉商代表,喬致庸的大德通、大德恆票號捐出了整整十萬兩。

八國聯軍攻陷皇城時,喬家大德通太原分號又拿出了三十萬兩白銀,給逃經山西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

正所謂,商之大者,為國為民。樂善好施,救國濟民的喬致庸,無論世道如何,始終固守著身為商人和國家子民的底線,這便是儒商之典範。


商道即人道,不會做人,怎會經商?

三、儒商,中國企業家的本色

儒商的開山祖師,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而儒商一詞,最早記載於康熙年間。

可以說,有了中華文明的環境,才孕育出了儒學;有了儒學,才孕育出了儒商。時至今日,儒商精神仍然存在於不少優秀的中國企業家身上,儒商也成為了他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商人的稱謂。

今年正月初七,香港富商李嘉誠來到深水埗的“惜食堂”,與一群頭髮花白的老人家共享午餐。

作為一家運行了7年之久的慈善食堂,“惜食堂”的食材原料都是從超市、酒店等機構回收的“剩菜”。但李嘉誠卻表示自己吃得很開心,不僅沒在餐盤中剩一粒米,還在離開時,以李嘉誠基金會的名義,留下了1000萬的“餐費”。

此次造訪引發了媒體的廣泛報道,但這並非李嘉誠最知名的一次捐贈。

事實上,成立於198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在38年裡共捐出了200億元。而在李嘉誠退休時,他還明確表示:家族任何人決不能碰基金會的一分一毫。

從很多細節能看出,李嘉誠受儒家文化影響極深。先不說他五歲能背誦儒家經典,經商後也常以儒商自居: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淡泊名利,專注慈善。

世界著名哲學家,公認的“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之一,成中英教授曾在博鰲儒商論壇的演講中說道:“要讓儒家、儒商那種精益求精創造的精神能夠對社會的風氣有一些改變。不管在哪裡,儒商都應該成為社會的一個淨化器。”

而像李嘉誠這樣的現代儒商還有很多,他們憑道德向社會做出表率,用行為兌現承諾。從現代儒商身上,能看到歷史的傳承,和社會對真善美的呼喚。


商道即人道,不會做人,怎會經商?

《論語》有云:“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在儒家理論中,利與義並不是矛盾的。

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世上最會做生意的人,往往就是最會為人處世的儒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