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為何上下五千年都逃不出跳這九大定律?

為何上下五千年都逃不出跳這九大定律?

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旋轉,一圈又一圈,週而復始。在這種週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既得隴復望蜀,人性難以滿足,爭權奪利是中國政治的常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嚐膽,精神非凡。但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此前,范蠡曾規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范蠡終免於一死。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這是自古君王的一貫套路。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圍繞著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了“包圍”。包圍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中國,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獨柳公認為,有敵人是好事。在《軍師聯盟》中,司馬懿說,臣這一路走來,沒有敵人,只有師長和朋友。古代君王一直尋求制衡之術,臣子鬥而不破才最安全。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朋黨現象,有其社會根源。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他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盤根錯節。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內容是關於“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歷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所以改革一定要慎重,因為食利階層可以向下轉移負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老百姓也常說“富不過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歷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如何防止“權大欺主”是中國古代政治學最大的課題之一。現時的人把權力叫做“公共權力”,認為“主權在民”,古代人的觀念則完全不同,他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權力歸於統治者,是統治者的私有物。正是這種權力私有的特性,導致了無休止的爭奪。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變成了“毛”。“毛”是個什麼東西,有一股腥羶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麼會是“毛”?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但是不依賴於王朝的知識分子大多消匿在歷史的浩瀚煙海,只有學而優則仕,成為被君王背書的知識分子,才能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