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玉石,自古就是华夏儿女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能够佩戴翡翠玉石的人都是有着显赫身份和地位的。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翡翠白菜

自明朝开始,翡翠走进中国上层社会的视野,并在清朝盛行起来。

清代的宫廷、官场和权贵人家中大量使用翡翠装饰,如顶戴、帽子上镶嵌的朝珠、盖章的印章、用来护手的扳指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末慈禧太后所拥有的众多翡翠物件,常作为重赏激励赏赐给朝中受宠的官员。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烟台博物馆镇馆之宝-翡翠烟壶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起拍价1.8亿的翡翠朝珠

从清末民国开始,翡翠在中国民间大量盛行,玉如意、盆景、樽、观音等翡翠玉器也开始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们都知道翡翠的雕刻件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人物、风景和动物类的雕刻件。

在现代,依靠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无论设计得多千奇百怪的翡翠都能雕刻出来。

那么在古代呢?咱们古代是如何雕刻翡翠的呢?

一、捣沙和研桨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看上图,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细碎。

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

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二、开玉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

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

在上图中,两个玉工之间用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各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

这种锯子条锯上只是一条钢丝,相信上年纪的翠友们都见过,小时候家中还备着几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

三、扎碢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扎碢,即是应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

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

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

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

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

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

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应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

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

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应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这个步骤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

六、掏堂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

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历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

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上花,也就是小型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

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八、打钻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

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

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九、透花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

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

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在古代,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水冲洗掉的,所以咱们的玉工祖师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

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

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随着玉雕技法的逐步提升,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

十一、木碢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是用葫芦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认真的磨光。

这个步骤运用的工具构造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

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拟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

「东赏」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详细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砂轮那样可为所欲为。

原始水凳的应用开端了砣碾玉器,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

因为你基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鼎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

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以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手艺实践锻炼,才可能初步具备。

毫不夸张的说,古代的玉雕师都是高级技术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