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薛琨老師說母乳:寶媽們如果感冒了,還能母乳餵養寶寶嗎?

婦兒醫生課堂和寶寶樹聯合制作的《母乳研究院》開課以來,我們陸續收到了很多準媽媽和新媽媽的回覆,我們未來將繼續邀請全國知名專家,來為大家科普一下母乳餵養那些事兒~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以及在評論區告訴我們你的要求。 

薛琨老師說母乳:寶媽們如果感冒了,還能母乳餵養寶寶嗎?

母嬰營養專家薛琨老師

母乳餵養的好處

人類的天然食物有很多——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含有優質蛋白的大豆和肉類,提供能量和膳食纖維的穀類、薯類……人們每天離不開這些食物,從營養價值上講它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均不能單獨滿足人類的全面營養。而小嬰兒卻擁有一種超級完美的食物——來自母親的甘甜的乳汁。

母乳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接觸到的第一口食物,純母乳餵養可以滿足嬰兒生命最初六個月裡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母乳中的蛋白質以乳清蛋白為主,脂肪的顆粒小,鈣磷比例剛好合適,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特別適合嬰兒尚在發育階段的嬌嫩的消化系統。母乳中豐富的乳糖可以促進礦物質吸收,還能抑制有害細菌。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等殺菌抗炎物質,可以有效保護嬰兒,阻斷感染性疾病。與牛乳相比,母乳餵養的嬰兒很少發生溼疹、哮喘、嘔吐腹瀉等過敏反應。

母乳餵養免去了選購奶粉的煩惱和清洗消毒奶瓶的辛苦,既經濟方便又衛生可靠。母乳餵養過程還能促進母親產後的身體復原,增進母子之間的語言和情感交流,對嬰兒的心智發育有重要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成年後罹患肥胖、糖尿病的風險更低,母親也更容易恢復產前體重,更少發生骨質疏鬆及乳腺腫瘤等疾病。

母乳餵養的好處多多,所以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媽媽們努力實現至少六個月的母乳餵養,美國兒科醫師協會推薦哺乳到寶寶一歲,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到兩歲。

薛琨老師說母乳:寶媽們如果感冒了,還能母乳餵養寶寶嗎?


都說母乳餵養好,媽媽感冒生病了怎麼辦?

成功的母乳餵養是每一位媽媽的美好願望,但實際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如感冒、乳腺炎等,讓媽媽們措手不及。

小A媽媽哺乳期間,正趕上流感季節,不幸中招,出現了頭痛、咳嗽、鼻塞、流涕,發熱等典型的感冒症狀。感冒藥能吃嗎?繼續哺乳會把感冒病毒通過乳汁傳染給寶寶嗎?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血乳屏障”——

“血乳屏障”存在於母親血液和乳汁之間,它可以選擇性地允許一部分物質進入乳汁。決定於這些物質的分子大小、脂溶性及其在血液中的遊離狀態。血液中的高濃度也會促進物質向乳汁中的轉移。

分子量小於200的物質(如尼古丁、乙醇、咖啡因等)容易擴散穿越血乳屏障,而病毒等微生物體積較大,不容易進入乳汁。因此

感冒症狀較輕時,寶媽可以繼續哺乳。但由於流感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寶媽哺乳時最好帶上口罩

如果感冒症狀嚴重,寶媽必須使用藥物時,可暫停哺乳。中斷哺乳時應定期擠奶或用吸奶器將乳汁排盡,保證乳汁繼續分泌。如果確定藥物對寶寶比較安全,也可選擇在哺乳後立即用藥,並儘量推遲下一次哺乳,通過調整哺乳和用藥時間以避開藥物濃度峰值,減少藥物對寶寶的影響。

薛琨老師說母乳:寶媽們如果感冒了,還能母乳餵養寶寶嗎?


小Q媽媽乳頭被寶寶咬傷了,哺乳時疼如刀割,最近又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在餵奶時間沒有及時排空乳房,而出現了乳汁淤積,迅速發展成急性乳腺炎,紅腫熱痛,寒戰、高熱,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

乳腺炎應儘早就醫治療,避免發展形成膿腫。發病早期,寶媽應堅持哺乳,增加哺乳頻次,或使用吸奶器儘量將乳汁排盡,解除乳汁淤積對康復很有必要。硫酸鎂溶液溼熱敷可減輕水腫。如果不適症狀出現24小時以上仍不見好轉並伴有高熱,一般需要口服或靜脈使用抗生素。用藥期間建議停止哺乳,好好休息。哺乳期媽媽乳頭破裂,乳房受壓,乳汁未及時排空都是誘發乳腺炎的原因,應該找到這些可能存在的情況,及時糾正。新媽媽被寶寶咬傷常會發生乳頭破損、皸裂,除了糾正寶寶的含乳方式外,可在哺乳後立即用乳汁或芝麻油等塗布乳頭及周圍,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細菌侵入。另外,哺乳期媽媽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清淡,避免油膩,也是預防乳腺炎的關鍵。

哺乳期媽媽生病用藥一定要非常謹慎,無論口服、靜脈還是皮膚用藥,幾乎所有藥物都能通過被動擴散進入乳汁,只是濃度不同。嬰兒的代謝和排洩系統還沒有發育好,對藥物的清除非常緩慢,容易蓄積產生危害。有的藥物對寶寶比較安全;有的藥物則會對寶寶產生明顯毒性,如造成耳聾、紫紺、黃疸、肝腎功能損害等。哺乳期使用抗菌藥物應避開氨基糖苷類(有潛在腎毒性)、喹諾酮類(可影響嬰兒的軟骨發育)、磺胺類(可引起嬰兒核黃疸)及氯黴素類(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易進入乳汁,可能影響寶寶的腸道菌群,也儘量不用。總之,哺乳期媽媽原則上不要隨意服藥,必須用藥時應先諮詢醫生。

致謝:感謝陳軼堅博士(上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在哺乳期抗生素使用方面給予的專業指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 薛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