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教學才讓學生更容易吸收學習?

donglei1097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起碼要做到出口成章,談吐風雅。

如果做到這兩步,幾乎孩子們就會喜歡你了,如果再加上自己和愛的表情,善解人意的教學風格,那就更是上上佳了。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我們中國教育中存在的一句話,那就是親其師信其道,一個老師如果能夠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種榜樣的存在,那麼孩子還能夠不願意學習老師的知識嗎?如果老師成了孩子的榜樣,那麼老師所說的和所做的都會讓孩子有幾個的興致,甚至出現一些問題。孩子們也樂於去學習去解決,這就是人格的魅力。

所以說當一名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確定之後,課堂教學以及知識傳授就變得容易多了,因為孩子們願意學習和願意解決問題造成了知識難度的相對下降,所以對於老師來講,首先應當提高的就是自身的素質,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提高自己,成為孩子的一種學習榜樣,這樣才能夠讓孩子主動學習,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

接著我們就是要解決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所有難點,古詩詞方面的背誦或者詞語方面的理解,每個老師都有方法。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來解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疑惑。同樣的問題解決有著無數條的方法和途徑,對於語文來講除了記憶性知識之外,老師可以把所有知識變得風趣。幫助孩子形成一種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想把所有的知識讓孩子很容易接受和學習吸收的話,那麼就說一個人語文老師就知道如道如何做了。那就是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每次寫詩的時候,都會把這些詩讀給一些年齡大的老太婆聽。典故充分說明了知識傳授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能夠讓孩子們理解學習。那麼就說明了這個老師的水平特別高。

我就是這樣,首先老師應當有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第二就是把所有的知識點變成孩子的語言,變成孩子的視角。

我想大概也就是這樣的方法吧。


義誠老師


我是九年一貫學校的語文老師,教齡快30年。兩年之前一直教七八九年級,也教過3年六年級,去年和今年分別帶四年級和五年級。

感覺6年級學生總體上仍呈現小學生狀態:上課小動作、說話現象比高年級多,心理也不成熟,偶見哭鼻子的孩子,有問題或矛盾首先想到告老師。

四年級比五年級上述情況更厲害。

一二年級屬無完全行為能力的人,上班時能安靜一會兒就不容易,到教室聽課時聽到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一二三,身坐端""六七八,閉嘴吧"。

三年級每次上課,要拿出一半時間甚至更多維持課秩序。

四年級要拿出差不多1/3時間維持秩序。

所有的孩子機械背誦記憶力比較強。但理解力堪憂。

所以小學生學習語文要用絕大部份時間記憶背誦字詞句段文,像反芻一樣先行儲備,待年齡稍大時即時拿來用。

小學生的興趣、特長、生活實踐、體驗教育不可缺少。不宜過早超綱超生理年齡學習知識,雖然有的孩子看起來長的大一些,但生理心理年齡畢竟還是小的。不能用成人的思維和方式要求他們。否則適得其反。

總之要遵從規律,保證休息、玩、生活體驗、培養興趣特長的時間。


劉語凡


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想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個人認為應重視以下幾方面:

第一:做好學情調研。

精準的學情調研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精準的學情調研。調研要從知識的維度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兩方面展開。調研應該包括: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學生自身的基本情況等等。學情調研形式上可以分為: 提問式、書面式;對象上可以分為:部分學生、全體學生;內容上可以分為:圍繞知識點填寫表格、可以是直接答題等。教師根據學情調研的情況,實施教學設計,會更有利於學生吸收知識,提高課堂質量,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打有準備的仗 ”。

第二: 設計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效果好與壞完全取決於教師設計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認真研讀教材,讀懂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設計“主問題”,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進行學習,最後教師組織進行學習分享。 通過自主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大幅提升。

第三:開展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課標中指出: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拓寬語文學習渠道,注重學科融合,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記錄語文信息,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如:教師可以利用單元主題活動開展好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特殊日子進行語文學習,然後將學習成果在課上進行分享。 舉例:教師可以開展《我家的年味》語文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可以採用視頻記錄方式;可以是日記方式;可以是繪畫形式;開學後將自己的 學習成果與同學進行分享。

第四:提供學習資源。

當前教師不在是信息的傳遞著和知識的教授者,而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深度學習的陪伴著。所以要想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益,就要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可以包括:提供課程資源、話題資源、媒介資源等等。如:課程資源是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閱讀課程,可以是名家進校園,走進博物館課程;話題資源就是將現實中的一些“話提”供給學生供學生思考,然後進行辯論會,提升語文學習內涵;媒介資源就是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表現的場所,如:班級內展示語文學習園地,拍攝敘述故事的小視頻,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類比賽等等,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第五:發揮評價作用

評價的根本目的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評價是檢驗學習效果最佳渠道。教師要善於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評價。評價可以分為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評價避免“走過場”,既然評價就要引導學生說清楚本節課收穫了什麼?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一隻小螞蟻99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教學更吸引學生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喜歡你、服從你、學好你的課、貼近與你的關係,那就要學會“角色”轉換,靈活恰當地扮演好該扮演的角色。

低段,語文教師的角色是表演參與者和指揮者。上午特別是朝讀和第一節課,教師要把課堂變成舞臺,讓感情閱讀聲、縱情朗誦聲震盪教室、振奮學生心田。平時課堂教學老師要通過範讀、引讀、插讀、續讀和學生自讀、互讀、扮讀、指讀等形式和過程,使低年級兒童感受到課文的語言美情感美,從而激發起他們學好語文課的興趣與慾望!


中段,語文教師的角色是課文內容的講述者和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的激勵者。教師通過對文章的情節、結構、意義的講述,起到撥動學生的感觀與情懷的目的。課堂上通過師述、生述、師生輪述、續述、答述、互述的過程,起到讓學生和文章及作者同呼吸共命運的作用,從而培養起學生學會思維與表達的習慣和能力。

高段,語文教師的角色是文章的辯析者和學生學辯的啟迪者。教師引啟辯解字詞句段義,賞析篇章結構性,答辯學生疑問,破解文章含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的神思和形辯得以提升。通過師辯師析引導生辯生析、師生互疑互釋的過程,調動學生會讀能思愛問爭辯的積極性,從而培養起他們動口動腦動手動心的習慣和能力。

低段,語文老師要會把課堂“唱起來”“跳起來”;中段,語文老師要能把課堂“串起來”“聯起來”;高段,語文老師要將課堂“揉起來”“拎起來”。這一“唱跳”一“串聯”一“揉拎”的過程就是對語文課的融會貫通、對語文老師的認知認可、對師生情感的融和。

低段的作文,重在連句成段,段段相連。此時語文老師的角色是繪畫解圖說文高手,用快速、誰確、娓娓道來的語言深深吸引學生,激發起學生想說想寫、要說要寫、好說好寫的衝動。

中段的作文,重在引導學生想寫就寫、願寫就寫、能寫就寫、寫得通順、有條理、夠完整。此時語文老師的角色是遞柺棍、搖柺棍、扯柺棍、斷柺棍的“調皮蛋”。對學生作文要引得起、推得走、丟得了,打破學生的純依賴性,讓學生快速進入習慣作文的角色。

高段的作文,重在給學生拴鼻子、牽鼻子、松鼻子、盯鼻子,此時語文老師的角色是騎馬馴馬高手。命題作文拴主題、半命題作文牽題義、自命題作文松體裁、題文合否要緊盯。文章的完整性、條理性、表達的通順性、篇幅的制約性不可松。

當然,語文老師不光讓課堂“活”讓學生“樂”,還要讓課堂“謹”、讓學生“靜”。上午課活、樂,下午課謹、靜;閱讀、講解、辯答可活、樂,作業、練習、考試必謹、靜;問答時允活、樂,思考時要謹、靜;表達時可活、樂,聽課時要謹、靜;課外可活、樂,課內要謹、靜。


小學語文老師不好當,但小學語文老師可作為。


東方G視界


語文教學教師必具備:(1)能成人化和兒話使用口頭和文法語言,就書教書刻板式、灌輸式要丟掉。(2)普通話特標準,且語言口頭表達要精準,精闢有力,不拖泥帶水,不嘮叨,要以“演講員”的口氣,羅輯思維強,杜絕集會式的講話口語“尾音”如呵呵呵之類作作!(3)去掉“不懂裝懂”的師生互動,放下教師架子,把學生當成“朋友”,不恥下問,很多時候學生見識比較教師超前或者超精闢,課堂上要會發現“亮點”加強引導。(4)不得有匆忙應付上課,“交差了事”的狀態出現。嚴於“引出”,事例精短,備好課,重點“精講”但要克服“不著邊際”的嘮叨,重點精講時要眼觀每位學生,嚴防學生打睡。(5)如相關課文宜野外實地考察教學的儘量帶學生到校外進行。(6)語文教師要練寫好一手好字,特別是粉筆黑板字,要學會在黑板上劃畫簡筆畫,板書要規範扼要,圖文並茂。(7)收尾總結要精練,課中、收尾千萬要滲透“教人”的要素,學而記憶,以後做人。……

很多人網上很愛噴當教師的人,豈不知,要當好一名優秀人民教師是很不容易的!那能是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


做個老實人ye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二年級生的家長,昨天剛剛參加了一場滿是“乾貨”的家長會,會上班主任重點提到讓孩子學會“傾聽”,懂得“傾聽”,學校也以此為題報批市級重點課題項目。

為什麼我要拿這個項目來說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學是雙方的,而且是一個閉環發展途徑,不僅僅是一個輸出和輸入的過程。我們姑且拿語文作例,日常的課堂教學老師都希望活躍課堂氣氛,特別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如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等,都用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習知識得到更好地吸收。

這樣教學固然可行,但持久性,以及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都會對後來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不如讓課堂安靜下來,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讓孩子在沉澱下心情狀態下進行思考和理解,這樣相信學生不但在吸收課堂知識會有明顯地進步,而且會在理解力,專注力等方面帶來可觀的變化。



好了,簡短兩句,拋磚引玉,歡迎來討論,謝謝!


焦糖大叔講教育


對語文的學習和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班門弄斧,各位見笑!


語文的學習和教學,就像創作或欣賞一幅水墨畫,意、象、境,三個字很重要!脫離了對這三個字的深刻認識,那麼語文就變得枯燥無味了。

對於需要死記硬背的初級的東西,如果機械地要求孩子通過時間的積累來達成目的,最終可能記下來了,但很難做到靈活使用!如果能通過一些手段提“趣”,那就會事半功倍。

曾經給低年級的孩子講運用方法的重要性,他們不太當回事。

我給他們打比方:“如果現在讓大家去教室外面挖土,什麼工具都沒有,你們怎麼辦?”

“那就用手唄!”孩子們說。

“明天我還讓大家去挖土,但是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鏟子,和今天比,會怎麼樣?”

“輕鬆了,挖的土會多一些”……

我又說:“後天,老師還讓大家去外面挖土,還是為大家準備好鏟子,可是一出門,你們把鏟子扔掉了,還是用手挖……”

“那不是傻子麼?”“哪有那麼傻的人”……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

“鏟子在挖土這件事中,就相當於一個正確的方法,有方法不用的,就像你們說的,是什麼?”

……

自然沒有孩子願意當傻子,所以對方法的重要性,自然要重視得多了!


對於需要感悟,用心體會的文學作品,難度提升了,可是如果能帶著孩子弄清寫作用意,思想感情,向著“其言若出吾口,其意若出吾胸”的方向靠近,去體會文章意境,體會文字美感,孩子們的文化底蘊,審美能力逐步提升,自然也就會喜歡語文了!

關注於老師頭條號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愛上作文,愛上語文!


小漁


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 ,涉及到教師的教學技巧問題。怎樣讓孩子能更高效的學習語文知識。

首先,找到語文的興趣點。興趣是最好了的老師,語文老師能夠準確得找到文本中學生的興趣點,有點帶面。語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有點枯燥,特別課本有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遙遠,老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把課本知識點與學生生活有機的鏈接在一起,把課堂變得自然有趣,學生的注意力帶到課本的世界裡,學生自然而然學習效率就高了。

再次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在一所學校,有兩種教師成績優異,一種是嚴厲的老師,學生見了老師如同老鼠見了貓一樣,學生只是被動學習。成績雖優異,但學生的學習意願不高,久而久之,成績不會長久優秀的。另外一種老師作業佈置不多,學生每天盼著老師上課,成績自然會很好。再次樹立大語文的概念。不要不要把語文教學同生活割裂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狼牙山五壯士》中情景離學生生活太遠無法理解,我抓住了自己去過狼牙山旅遊,把照片出示給學生,看地形咋樣,人跳下來會是怎樣的結果?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在課本中找答案的。

語文老師還要幫學生建立起知識的框架,梳理知識,語文課堂只有學生,老師共同努力,語文課堂才會高效,




小學教育堅守者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應全面滲透這三個能為的培養,而不是把他們各自孤力起來,這是好多語文老師的通病,也是應當改正的地方。

比如學習一篇文章,就要從理解文章的含義,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以及文章的寫法思路結構等方面去講,而不要閱讀理解文章就只讓學生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同時要講文章的寫法,其中有哪些對我們寫作有益可借鑑的,作者寫文章為什麼這麼寫,這麼寫的好處是什麼,這樣學生即理解了文之思想,又提高了寫作技巧方法,最後讓學生帶著感情地去朗讀文章,要讀出文章的意境來,這樣才算是學語文的要點,學生才能逐漸被文學所薰陶,而熱愛文學,語文教育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使命。

抓住典型文章要讓學生學好學透,不要為了趕進度而走馬觀花,要把語文教學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去講,方能體現我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你覺得呢?你在語文教學上有什麼好的方法,歡迎留言探討。


河東三民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容易吸收學習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是教育背景——小學語文,瞭解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都應該先明確我們小學期間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希望學生吸收什麼?明確了目標之後,我們教學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低年級側重基礎知識和習慣,中年級側重閱讀理解策略的學習,高年級要訓練語文思維。明確了每個學段的不同,我們就可以找到最適合學生吸收的教學方式。低年級教學應該化繁為簡,慢慢的教,細細的練,讓學生多觀察生字詞,多誦讀課文,多聽故事,少長篇大論的講解,少做偏難怪的習題,要引導學生學會識字寫字的方法和規律,打好根基,注重積累,對語文有了興趣,有了信心,才有利於中學段開展學習。

中學段,教師要逐步將基礎知識的學習轉為自主學習為主,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課文的分析上,精讀課文,分析時可以細緻些,將課文的組織結構,寫作順序,修辭描寫,寫作特色等語文知識,慢慢滲透給學生,再教學時,要利用課文的勾畫,批註來分析課文,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將文本圖像化,讓學生將語文書當成閱讀理解的範例,再結合課外閱讀去實踐。所謂“課內得法,課外用法”,平時開展海量閱讀,課內外結合,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這一時期,還要多注意引導學生對題型的分析,對有普遍性的閱讀理解題,一定要抓住規律,指導學生答題的規範用語。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說,做到放聲思維,從而可以引導孩子的思路。

高學段,文章的長度和深度都有所變化,如果再像中學段那樣分析是不可能的,有些中學段的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了,這時候,老師就應該注重閱讀策略的引導,儘可能的提出大問題,把課文統整起來,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整體感知表達風格,語言特色,文章的深刻主題。高學段還應注重對文本的深入探究,例如對某一片段的深入挖掘。高年級有篇課文,是《景陽岡》,在這篇文章中,重點引導學生品讀其中打虎片段: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裡,閃在青石旁邊。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裡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裡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對於這一段,重點抓住老虎的“撲”,武松的“閃”,反覆分析,對比,從而理解了老虎的兇猛,突出武松的機智。課文的其他篇幅可以簡略帶過,不必面面俱到。學生掌握了分析要點,就可以開展更多的自主閱讀。

瞭解完教育背景,再讓我們看看教學的行為,教學拆分為教與學,教是輸出,是引導,是組織,而學是傾聽,是掌握,是參與。小學生的注意力時間短,興趣容易被提起,也容易轉移,如果教學只是單方面的輸出,學生就不容易吸收,因此,課堂的環節,應該以講解+問答,講解+討論,講解+參與,講解+展示為主。這樣,學生實踐的機會多了,自然吸收也就更容易,記憶就更深刻。

最後,我們一起談談吸收的問題,說到吸收,要了解記憶和遺忘的規律,懂的如何利用遺忘曲線,在合適的時間安排複習和鞏固,如何檢測。那些無法通過記憶解決的問題,就要善於利用大腦的信息處理,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做到的不如講出來的,講出來的不如反覆練的。

其實,學習並沒有什麼訣竅,關鍵在於引導得法,還在於樂意接受。作為老師不但要學會如何去講,如何去教,還要研究學生該如何去學習,如何學的輕鬆愉快又有效率。掌握了這幾點,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輕鬆開展教學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