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前兩天,家裡來了兩個小客人,是我學姐的兩個孩子。哥哥已經上小學了,妹妹只上小班。學姐大學裡就是個才女,兩個小傢伙倒是像極了他們的媽媽,看到我書房裡有好多兒童書,就歡天喜地地跑去看書了。

哥哥看了一會兒書就會蹭到媽媽的身邊:“媽媽,這個字讀什麼,我還不認識。”“媽媽,這本書我好喜歡,下次你買給我好不好?”“媽媽,你能幫我讀一下這段話嗎?”……

大半個小時裡面,我和學姐間的談話被小傢伙打斷了好幾次。學姐有些無奈:“媽媽和叔叔要談事情,你陪著妹妹安安靜靜看會兒書好嗎?”

哥哥自己看會書,但是很快就又坐不住了。倒是年紀更小妹妹,似乎沒有這麼依賴媽媽,安安靜靜地坐在地上看書。只有要上廁所的時候,才會跑過來要媽媽幫忙。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我覺得有些奇怪,照理來說,年紀大的孩子應該更加獨立一些才對啊。學姐搖搖頭說:“哥哥小的時候我們夫妻倆工作都很忙,就把孩子丟給我爸我媽帶。老人家嘛總是要溺愛孩子一點,而且那時候他又是獨子,很長一段時間全家對他都眾星捧月似的。

他早就習慣身邊總是陪著大人了:肚子還沒餓就有人問他餓不餓,稍微咳兩聲就有人摸著他的手看冷不冷,屁股剛坐下一會兒就會有大人主動來陪他玩……孩子小的時候根本沒有獨處的機會。

後來,生完第二個孩子我就辭職了,自己帶孩子。我不像爸媽那樣寵孩子。而且家裡有了兩個孩子,分配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注意力也會少一點。妹妹從小就知道大人不是圍著她轉的,不像哥哥那樣黏人。有時候哥哥上學,我又在忙的時候,她就一個人自己找樂子玩。比哥哥可省心多了。”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我突然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的模式。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難纏的主。我媽現在還會說我,上幼兒園之前只要讓我自己呆上一小會兒,我就會哭鼻子。現在想想,大概也是因為家裡人對我關注過度的緣故。

我爸和我媽是家裡的老大,也是兄弟姐妹中第一個生孩子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外公外婆的唯一一個孫子,是姨媽舅舅們的唯一一個外甥。小時候,爸媽又把我放在外婆家養。

那段時間我是家裡面真正的“小皇帝”。以至於我對於大人的關注上了癮。這種情況一直到爸媽把我接回自己家才好起來。

現在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也挺普遍了。總的來說,我接觸過得孩子中,凡是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獨立性往往會比獨生子好一些,而兄弟姐妹中小的那個孩子也會比哥哥或姐姐更自主。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01

陪伴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門大學問,給予孩子過度的關注和陪伴不僅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也會破會他們的注意力。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逛書店。在兒童區陪著孩子看書的家長也不少。有些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書,就坐在書架旁的木階梯上看起來。一個媽媽看見了,馬上就把孩子拎起來:“寶寶,上面太髒,你做到那個妹妹旁邊去。”

於是,孩子就走過來,坐在我們的身邊。孩子剛安安靜靜地看了一會兒書,媽媽又過來說:“寶寶,裡面有點熱,讓媽媽摸摸有沒有出汗。”孩子搖搖頭,表示自己不熱。但是媽媽還是不放心,還是把手伸進孩子的衣服裡摸了摸。

小男孩看完一本漫畫,準備看第二本的時候,媽媽又來了:“寶寶,你下午還沒喝過水,喝口水吧。”……我們在書店呆了快一個小時,那個媽媽就打斷了孩子五六次,孩子根本就不能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書。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這樣的陪伴越多,對孩子專注力的傷害就越大。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其實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判斷餓不餓、冷不冷、渴不渴。

大人對於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注往往並不是出於孩子的需要,而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焦慮。

我們還可以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如果孩子不吃飯,我們就會跟在屁股後面喂他們。每次我和家長,特別是祖父母說起這個事情,他們都會很顧慮:“小孩子不知道餓。不喂他吃,他會餓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剛剛出生的嬰兒餓了就會哭,怎麼大一點的孩子會不知道餓呢?強迫給孩子餵飯,不僅讓他剝奪了自己體會餓的能力,更破壞了他們自己獨立吃飯的能力。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很多人聽說我的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自己獨立吃飯,都覺得很奇怪。其實,我也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教育方法。唯一和別的爸爸媽媽不同的是,孩子能自己拿勺子的時候,我就讓她自己嘗試吃飯。

即使一開始吃飯的時候很不熟練,我也儘量不去打擾她。因此,孩子從小就有獨立進食的意識和習慣,之後也就不需要大人做太多督促了。

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他們自己就會健健康康地成長起來。

02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媽媽分享過這樣一個經歷:

一次在公園裡遛娃玩沙。一起玩沙的還有兩個孩子。一個是爸爸帶來的,一個是奶奶跟著的。玩了沒幾分鐘,奶奶就說:沙子都進鞋子了。太髒。別玩了。拖著孩子離開。爸爸帶著的孩子玩了大約半小時,跟爸爸說,鞋子進沙了。爸爸問:那怎麼辦?孩子想想,一屁股坐沙堆上,脫鞋子了。

同樣都經歷了沙子掉進鞋子這件事,兩個孩子各自會收穫什麼?奶奶帶的孩子記得:沙子很好玩,我沒玩夠。爸爸帶的孩子會知道,鞋子裡進了東西,可以脫鞋子倒掉。

孩子正處於一生中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強烈的是時候,這個時候孩子們需要自己的空間去探索這個世界。當我們看到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搖搖晃晃地去拿一個玩具,很多爸爸媽媽可能會忍不住去幫助他。

但我們要知道,這個時候,孩子真正需要的,不僅是那個玩具,更是“自己去完成拿玩具”的這個過程。這時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不經意間就把這個過程打斷了。

那些陪伴越多,越差勁的孩子

著名的育兒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對於孩子來說,不限制就是培養,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

那麼真正有效的陪伴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很簡單:陪伴但不打擾!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有爸爸媽媽陪伴左右,但是我們要做的是保護他們的安全、見證他們的成長,是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感情上的庇護。

而孩子的探索和成長,就留著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