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陝西安康:生態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半月談

來源半月談:

http://www.banyuetan.org/dfgc/detail/20190121/1000200033136151548051576995951341_1.html

陝西安康:生態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半月談

安康屬於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陝革命老區,“四區”疊加是的市情——幾乎一直是貧窮落後的註腳。但令人驚喜的是:2015年以來,安康市創造了發展新奇蹟,多項主要經濟指標“領跑”陝西;最近13個季度生產總值增速位居陝西第一,實現速度質量“雙提升”。(記者 王開成 綜合報道)

陝西安康:生態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半月談

陝西省人大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介紹,近年來,安康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把生態經濟作為“兩山”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安康,正激發出巨大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能。(記者 王開成 綜合報道)

陝西安康:生態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半月談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地處楚頭秦尾的陝西安康,歷史沉澱出諸多膾炙人口詩篇。同時,貧窮落後,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走進這塊國家級貧困區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二五”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保持陝西省第一方陣,其中有13個季度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15、2016、2017連續三年榮獲全省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次。以生態流向為引導發展“飛地經濟”、“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抓實黨建迎來高速綠色發展、轉換髮展理念變環境劣勢為經濟優勢等改革創新做法,多次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肯定。2018年,生產總值增長10.2%,分別高於全國、陝西3.6、1.9個百分點,實現速度質量“雙提升”。

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怎樣取得的?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介紹,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安康市的生態經濟,以優質的生態產業為核心,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科學的生態佈局為支撐,以先進的生態文化為導向,以完備的生態機制為保障,打造“五位一體”生態經濟基本框架,繪就了一幅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

實踐一:綠色循環發展—打造三大生態產業體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山、水、人”是安康最豐裕的資源稟賦,是群眾創業致富的優勢和潛力。

安康市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把生態經濟作為“兩山”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堅持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是安康綠色發展的命脈,持續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既做到每年發展有增量、每年結構有優化,又做到將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治理。

——優先發展生態產業。

綜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為主線,依託區域山林經濟產業基礎,錯位互動,協同發展;帶動山林經濟產業生態化、科技化、高效化,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

目前,安康市山林經濟,形成了綠色循環產業發展格局——

高山特色木本油料,

中山林下種養間套;

淺山茶果桑畜環繞,

河谷平壩花卉種苗;

設施農業遍佈川道,

生態旅遊鏈接城鄉。

2017年山林經濟總產值達182億元,是2013年的2.8倍;旅遊綜合收入228.5億元,是2013年的2.4倍。嵐皋縣即食食品為代表的魔芋深加工產品佔全國同類市場的三分之一,“紫陽富硒茶”品牌價值由2013年的13.52億元攀升至77.5億元。

2018年,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勢頭依然強勁,成為安康市經濟增速持續領跑陝西的堅實基礎。

——壯大發展綠色工業。

郭青介紹,安康市綠色工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環保融入工業發展各環節和全過程,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著力打造以富硒、生物醫藥產業為特色主導,清潔能源、紡織絲綢等產業為重要支撐,先進新型材料、製造業為戰略,培育的循環特色工業體系;以綠色化、特色化、智能化,打造循環特色工業跨越式發展的安康樣本。

2018年,安康市促進裝備製造、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紡織絲綢等產業提質擴能,前三季度裝備製造業增速高達39.2%,成為安康市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產業標杆。

安康發展綠色工業規劃顯示,到2020年,培育1個產值近千億元、1個過500億元、3個過100億元、3個過30億元的產業集群;打造5個年產值過100億元工業集中區;4戶年產值過30億元、10戶年產值過10億元工業企業;形成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3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多個省級縣域工業集中區和“飛地經濟”園區梯隊發展的格局。

——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推動醫養產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等產業規模化發展,2018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4%,增速位居陝西第一,10縣區實現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覆蓋。

實踐二:錯位綠色發展—飛地飛出全域生態產業夢。

安康全市,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面積達91.9%,僅有8.1%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10縣區中9個縣,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國家主體功能區對安康的定位是限制開發,但不是限制發展。”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說。在“全域安康”的理念之下,安康市打破行政壁壘,“騰籠換鳥”發展“飛地經濟”。

重構和完善生態經濟發展區域規劃,地處川道的安康高新區、恆口示範區、瀛湖旅遊區和區域工業園(漢濱、漢陰、旬陽)、現代農業園為重點,“三區三園”作為“飛入地”;白河縣和寧陝、紫陽、嵐皋、鎮坪5個縣一起被劃定為“飛出地”。

郭青介紹,目前,“飛地經濟”園區累計投資50.3億元、落戶企業74戶,成為全市發展最活躍的板塊和最能夠吸引發展要素的成長體。

安康高新區作為“飛地經濟”的主要承載地,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8年在157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晉升至第69位,引領全市形成了“加工生產在飛地、種養基地在縣區、品牌塑造在全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模式。

實踐三:惠民之路—特色產業鏈串聯脫貧致富鏈。

郭青說,貧窮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保護是重大國策,如果不能讓百姓得實惠,就會失去動力,也不可持續。

據統計,安康市10縣區都是貧困縣,其中深度貧困縣4個,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核心戰區。“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40.7%下降到2017年的17.7%。

——“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促脫貧。

郭青介紹,實行社區工廠促動、創新龍頭企業帶動、強化現代園區牽動、提升旅遊景區互動、推進合作組織聯動,把500多個現代農業園區、200多個扶貧龍頭企業、2000多個農民合作組織、299家社區工廠、26個A級景區、近20個旅遊扶貧示範村、1848名致富帶頭人聚集在黨旗之下。走“支部+X+貧困戶”之路,發揮示範帶動效應,推動支部破難題、能人建平臺、群眾立精神,促使已經致富的黨員、先富的能人群眾、特色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貧困戶抱團發展,形成正向效應。

記者瞭解到,安康市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大力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有計劃、按步驟地把搬遷群眾就地就近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挪窮窩、改窮業、斷窮根”,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到2020年,安康市百戶以上搬遷社區,將實現新社區工廠全覆蓋。

目前,全市已發展電子產品、服飾製作等新社區工廠299家,吸納就業1.3萬人。特別是2018年以來,搶抓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騰籠換鳥”有利時機,大力引進毛絨玩具文化創意產業,興辦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92家,取得了農民就業、工廠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的多贏效果。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穩得住能致富。

安康市移民搬遷,作為一項治本性民生工程、全局性發展工程來抓,通過搬遷,盤活農村土地、宅基地等資源,加速農村土地流轉,催化出“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經營模式,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實現城鄉統籌、生態保護、社會治理及培育發展新動能等一舉多贏效應。

第一、挪窮窩,拎包入住現代新農村社區。

安康市堅持集中安置為主,在佈局安置時,注重與經濟社會和人口產業佈局相協調、相銜接,構建起“51155”的空間佈局規劃體系。即到2020年,全市建成5個1000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區,11個5000戶以上社區,50個1000戶以上社區,500個100戶以上社區。

目前,全市已建設30戶以上集中安置區928個,社區安置佔搬遷安置總數的86.4%。每個移民社區配套建設“一個服務中心、一個文化廣場、一所小學、一個幼兒園(託兒所)、一個衛生室、一個新社區工廠、一個便民超市、一條公交線路”。

第二、以人定房,獎勵退舊減輕搬遷負擔。

圍繞精準識別對象,精準實施搬遷,全面實施以人定房,優先搬遷深度貧困戶、特困戶。對貧困程度深、想搬而搬不起的建檔立卡搬遷戶,按家庭人口3人60平方米、4人80平方米、5人及以上10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兜底保障房。對五保戶和家庭人口2人以下戶按照共享共用客廳、洗漱間和集中提供用餐服務等辦法,全部通過“交鑰匙”工程統一建設搬遷安置房。

第三、興產業,讓搬遷戶轉變為產業工人。

安康市堅持以脫貧為導向,把推動群眾就業增收放在首位。按照規劃選址先定產業、對象確定先選產業、搬遷安置先興產業、後續服務先抓產業、督查考核先看產業的思路,優先謀劃就業增收。

實行“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綜合承載方式,有計劃、按步驟地把搬遷群眾轉化為產業工人:

一是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堅持“一區一策,一戶一法”,把搬遷與致富有效銜接,精準到戶;二是大力扶持產業園區、旅遊景區及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形成帶資入企促進就業、帶資入社發展產業、建立基金鼓勵創業的辦法;三是加大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的全覆蓋,確保每戶至少有一項致富產業、有1人穩定就業;四是分類落實五保、低保、醫療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全部納入政策範圍。

第四、三治融合,搬遷社區成群眾安樂窩。

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安康市扶貧靚點;三治融合,更為搬遷戶,打造出現代化“安樂窩”。

資料顯示, “十二五”以來,安康市全市累計搬遷安置18.8萬戶71萬人,其中搬遷貧困人口8.4萬戶17.8萬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建設,2018年底全面竣工,全市11.13萬戶34.9萬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進新居。僅僅2018年,全市脫貧退出403個村18萬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3.19萬戶11.97萬人。

隨著大量搬遷群眾入住社區,搬遷群眾的居住方式、生活成本、鄰里關係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為加強社區管理和服務,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安康市出臺《安康市移民搬遷社區管理指導意見》,全面推行社區“黨建+”模式,充分發揮“網絡黨支部”作用,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落實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

第五、聚力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文明家園。

安康市結合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安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科學推進村莊整合和集中居住。

圍繞“宜居、宜業、宜遊”總體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廣大農村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推廣嵐皋宏大、平利龍頭、白河棗樹等模式,打造1個示範縣(平利)、20個示範鎮、100個示範村。

實踐四:呵護生態環境,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郭青介紹,安康市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作為發揮生態優勢的基礎工程來抓,忠實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政治責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推進節能減排降耗。

實行轉存量、優增量、控總量、減量置換的能源消費控制政策,“十二五”以來,累計關停鉛鋅礦、磚瓦廠、黃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汙染企業300餘家,直接減少工業產值300多億元。

為嚴守生態紅線和防止庫區水質滑坡,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向畜禽養殖和網箱養魚兩個“感情產業”開刀,去年以來關閉禁養區規模養殖場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庫區網箱3.4萬口。

——做好城鄉環境監管。

嚴守環保底線、生態紅線,全面實施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全市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實現“河長湖長+警長+X(護河員、督察長、監測員等)”責任體系全覆蓋。建立環保與司法聯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以法治手段、剛性約束做好環境監管工作。

實踐五:健全生態機制,持續推出“綠色新政”。

郭青介紹,安康市堅持以全局觀念、系統思維謀劃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脈絡清晰、操作性強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設計,引導、規範和約束全社會的發展實踐。

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關於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關於紮實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工作的意見》《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以及關於發展山林經濟、涉水產業、新社區工廠等一系列扶持生態經濟的意見,力促發展優質、生態優良、環境優美;市人大常委會頒佈實施了《安康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安康市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兩部實體性地方法規,讓生態保護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充分發揮考核“風向標”“指揮棒”作用,建立差異化分類考核體系,將全市劃分為循環發展區域、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和聚集發展區域“三大區域”,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錯位發展。“十二五”以來,10縣區相繼16次榮獲陝西省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

實踐六:樣本紅利—綠水流出金,青山長出大產業。

郭青介紹,發展生態經濟讓安康昔日的“窮山惡水”可謂有了金山銀山的脫胎換骨之變,也讓安康市對加快實現“追趕超越、綠色崛起”這一高質量發展態勢有了較深思考: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並非某種產業轉型或某項舉措就能夠畢其功於一役的,而是需要系統性、長期性地去發力,久久為功。

記者安康調研發現,安康“十二五”以來,順應生態文明的時代潮流,相繼作出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戰略決策,提出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探索,形成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實踐的安康樣本,綠水流出金,青山長出大產業:

——堅定不移轉變發展方式,堅持不懈強化生態優勢,實現了經濟再生產與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堅持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強力節能減排降耗,全力實施大規模造林綠化,著力構建循環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成了經濟優勢。

——結合當地實際,把生態建設與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實施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把群眾從危險地段搬出來,擺脫了長期以來受災——重建——再受災——再重建的惡性循環。

——突出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圍繞全國富硒土壤資源最大、最宜開發利用的富硒區,大力發展山林經濟、富硒產業,探索出了生態經濟化新途徑。

——通過“生態經濟化、農民工人化、就地城鎮化”的路徑,探索出“讓城鄉因環境而美 、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的“三農”工作新模式。

如今的安康市已逐漸形成“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走出“生態好等同於發展慢、百姓窮”的誤區,“兩山理論”成就了一個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新樣本,生態經濟成為激活安康後發優勢的新動力。

未來,安康提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奮鬥目標,在現有生態產業基礎上,安康立足大健康、大物流等新興產業。相信隨著高鐵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安康這顆秦巴明珠會更加璀璨。(記者 王開成 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