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家都說博士已經不吃香了,為什麼各城市又推出了博士落戶的優惠政策,博士到底多嗎?

南方下雨


吃不吃香是相對的,可以理性的想想,如果博士都不吃香了,那碩士本科呢?同樣一個問題,是誰在鼓吹讀書無用論,又是誰說上大學沒用了,碩士已經爛大街了。

這麼說的人做過調查嗎?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不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數量大大增加也不假,可正是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對我國經濟技術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的碩士和博士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碩士是百裡挑一,博士更是千里挑一,我國到目前為止,總共培養碩士800萬左右,博士80萬左右,簡單算下就可以得到。

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要有高的競爭力,離不開大規模博士的支撐。

博士不吃香了嗎?只是相對過去競爭激烈些,但總體對博士需求仍然較大,博士的待遇仍然不錯,如果進高校,有的學校給幾十萬安家費加幾十萬科研啟動經費,有的高校甚至還給解決配偶工作,這麼看博士不是仍然吃香。

城市推出博士落戶的優惠政策,是因為他們很清楚,一個城市的競爭力,體現在對人才的吸引上,人才才是城市的根本競爭力,它是其它競爭力的基礎,是最關鍵的,美國強大的根本就是吸引了全世界無數高素質人才為其服務,每百人博士佔比遠高於我們的美國都沒覺得博士夠用,更不用說我們了。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博士都不吃香了。那其它人該怎麼辦?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博士現在不吃香了?恕在下是在不敢恭維這句話,況且現在誰身邊沒有一兩位博士畢業生,論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不是我們這些人所睥睨的,雖然這幾年大學擴招博士生多了起來,但這並不代表博士生不吃香了。

就拿我的高中同學做比較,也有兩名博士生,雖然兩人畢業比較晚,但在我們同學圈裡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每次聚會必不可少,不然顯得我們聚會的檔次低,且他們近些年畢業後,找到的工作也是高校任教,一週沒有幾節課,論生活質量,我們這一班這些人都趕不上他們兩個,他們可以說真的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了,不像我們“5+2,白加黑”的沒日沒夜。

要說他們不再吃香,這要看和誰比,如果和以前的博士生相比較,那確實是,不過,以前一年畢業的才幾個博士生,現在多少?況且,現在的博士生與其他人員相比較,他們也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比擬的,但是他們上班就是正科級待遇,就是其他普通人員望眼欲穿的了,他們還不吃香?那麼是不是我們其他人要吃土了。

現在每年個地方都上演搶人才大賽,各地也爭相出臺優惠的引進人才政策,為此很多地方不僅出重金,還有落戶等優惠政策,但有時事與願違,往往博士生招不來或招不夠,且地方政策長時間如果落不了地,這些博士生還是留不住的,你說他們吃不吃香?


迷途遠望


首先回答問題:但從數量來說,中國博士一點都不多。
另外博士的待遇也很好,可以參照一二線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


近幾年,博士畢業數量增加,引發了博士數量過剩的討論。

真相是怎樣的呢?

1、中國博士培養髮展簡史

(1)博士招生數量,40年從18到8萬的變遷

1977年10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恢復研究生教育。

1978年,是我國博士培養的起點,那一年僅僅招收了18名博士生。

1979年11月,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國“要建立學位制度”。

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81年,國務院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部教育法律。學位制度正式建立,為博士培養提供了法律依據。

1981年,博士生招收數量達到了900人。

1985年,博士生招收數量增長到3000多人。

此後一段時間,博士生招收規模保持在3000多人。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長和研究生教育社會需求的日益增強,博士招生數量快速增長。

1995年,博士生招收數量首次突破1萬人。在校生人數達到28752人。

2003年,博士生招收數量達到48740人,在校生人數達到136687人。

保持了20%多的年均增長率,尤其是1999年到2004年增速非常快。

2004年之後,博士招生擴招開始減速。一直到2016年年增長速度保持在3-4%。

從1978年—2017年,40年間中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實現了從18到83878人的躍遷。

到2017年已經累計招收博士生約115萬人。

(2)博士學位授予,從6人到近6萬人的跨越

1982年6月16日,我國首批授予6人博士學位。

1999年,授予博士學位人數首次超過1萬人。

1996年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超過韓國,

2000年超過印度,

2002年超過英國和日本,

2005年超過德國。

2008年,我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有310所,超過美國的253所。

2008年中國有43759人拿到了博士學位,而美國則授予了48802個研究類博士學位。

從2011年開始,每年授予博士學位人數均超過5萬人。

2、博士真的過剩了嗎?

從數量來看,每年招收8萬多、畢業5萬多博士,感覺好像挺多。

但是,從1978年恢復博士招生以來,我國總共授予博士學位人數大約在80萬。

中國14億多人口,博士占人口的比重為萬分之5.7。

其實,博士的數量並沒有大家感覺的那麼多。

3、博士仍然稀缺,重在提高質量

(1)推動高精尖領域科技發展需要博士

博士學位是我國學位教育金字塔的塔尖,

博士也是我國高精尖領域科研的中堅力量。

就目前我國科技發展的需求來說,博士仍然是稀缺的。

2017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適度擴大博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

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

(2)博士重在提高培養質量

當前,提高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當務之急。

尤其是新一輪博士擴招已經提上日程,

如果不能根據社會需要加強培養環節的質量要求,

那麼博士的擴招帶來的必然是博士學位的貶值。

博士培養的相關制度和培養目標也要做相應調整,

目前培養過程中對於論文(學術論文發表和學位論文)的要求越來越苛刻,

很多博士為了畢業不得不把經歷放在發論文上,

而發表的論文質量和價值則不好評判,

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很多高校為了排名和各種評估,必須要有論文做支撐,

所以壓力就傳導到博士身上。

現在雖然國家強調要破除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但是,很多學校博士畢業對於學術論文的要求反而變本加厲了。

此外,提高博士培養質量,還應匹配相應的科研資源,提高博士的生活待遇。


關注雷哥,關注教育!


雷哥觀教育


先放結論:博士其實數量還是比較少的。

教育部2015年的統計數據為博士畢業生53778人,招生人數74416,在校博士生人數326687,詳情請見下圖。



另外,如果大家看不出博士生數量多還是少,我們可以做個簡易的對比。

美國2015年博士學位獲得者為55006,比中國同年畢業生人數多1228人。考慮到美國2015年授予博士學位的高校以及研究所為432個,而中國同年研究生培養機構788個。假設美國博士學位授予機構數目已經穩定,同時中國研究生培養機構在未來都可能培養博士,那麼對比美國中國目前的博士生數目相對於潛在的機構數目而言偏少。 如果按照中國的絕對人口與美國絕對人口數目,中國當前的博士生數目顯著偏少。

另外,從個人角度而言,讀博既有利,也有弊。

讀碩士三年,博士四年。

本科畢業後,正常來算是二十三歲。正常升學讀碩士,畢業後是二十六歲。然後再正常情況下升學讀博士,不管是申請博士,還是考的博士,按照成功了來計算,讀完博士也就三十出頭了。

這期間的升學壓力先不談,畢竟不是每個人想考就能都考上的。

讀博壓力很大,以我們院的博士來講,個個需要下村做兩個個月的村莊調查,然後回學校寫三十多萬字的村調報告。

有很多博士,因為沒法按時寫完作業,只能延遲畢業。

博士一般我建議,如果不是本身對學術有追求,還是彆強求自己了,不然太痛苦。

同齡參加工作的人,三十歲有車有房,博士呢?一個月領著一千多塊的補助,能幹個啥。

不過博士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不少西部省份人才引進,博士畢業可以掛職副縣長,很多國內的高校招博士的時候,會承諾只要來工作,給一套房子和安排和解決家屬以及子女的工作以及上學問題,同時,還承諾每年給予一定的科研啟動經費。

想想,博士一畢業,住房,就業問題一下子全部都解決了,其實還是挺美好的哈。

這一切,都是讀博辛辛苦苦換來的啊!!!


海內外影視站


覺得青少年讀完基礎教育就可以了,沒必要費時費力浪費錢財都去唸大學,大學生也不是唯一的人生途徑,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就可以進行分流了,根據個人興趣、學力及家庭條件55%繼續升學,25%進入中等專科和高級技工學校,剩下20%進入社會謀生,在這裡並不是反對大家都去高等教育,而是現在大學不一定培養出有用之才,研究生博士生滿大街找工作也不是什麼好事,結果出來的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頹廢青年,實在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因為社會需要各個行業的人,有科研人員,也需要做餐飲修鞋理髮💇裁縫等服務人員,也需要許多從事農業種植養殖業人員,也需要民間石匠鐵匠木匠篾匠等民間藝人……這些行業並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就可以幹好,不上大學並不是不學習,如果有毅力完全可以自學成才,終生學習。還是相信古人說的那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粟裕沒正規軍事學院,你能說粟裕不會打仗,比不過那些黃埔軍校生?最近很火的李子柒14歲就輟學打工妹了,你能說人家創造的價值比不過一個清華北大生?

大學並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出路!


晴空物語聽雨軒


這個問題提出的邏輯是有問題的,誰說博士不吃香?博士吃不吃香跟博士多不多也沒有直接關係。在我看來,關於博士就業的問題,核心不在博士的數量,而在於博士的去向。

博士到底多不多,這個是相對的,可以看到的是,博士畢業生大部分去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或者到了高校、研究院等高學歷人群聚集地。所以,顯得博士沒什麼優勢,博士好像不那麼稀缺,也不那麼值錢。北上廣深對普通博士也很少有特別的優惠政策。

與之相對的是,二三線城市中大多數行業,博士還是非常稀缺的。當前,二三線城市普遍面臨產業升級,比如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大家對具有更強創新能力的博士都是很嚮往很渴求的。所以,我們發現,二三線城市普遍出臺了對博士人才的優惠政策,就是希望博士們不要在大城市裡扎堆,而是能紮根二三線城市,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創新事業做貢獻。而地方政府不會虧待各位博士的。


高校人才真經


(1)不吃香是和以前的博士比,而不是和同時期的本碩士比。以前的博士,未見得出來後分配多麼好的工作(我導師就說當時的教職都是沒人想去),所以大家讀書起來想法比較單純,很多確實抱有家國情懷,再就是對事業的喜愛。這種情況下,博士期間科研做的都紮實,不去追風口,不去追熱點,但追國家所需,因此博士畢業之後,無論去高校還是單位,都是絕對的技術骨幹。但看看現在,讀博的同學捫心自問,心裡還單純麼?各種誘惑把精力肢解地四分五裂,各種莫須有的壓力讓讀博變成一件不單純的事情,所以,總體質量和以前肯定有差距。但是,跟本碩士比,還是有自信的吧。沒辦法,也算是“同行襯托”。這種體檢,就好比,我明知自己好水,但是看自己師弟師妹懵懵懂懂地也能進那些好單位,所以發現原來這是學歷整體貶值的結果。

(2)絕對數量不說明問題,還和歷史進程有關。博士就業,這個本就是一個供需關係的事情。如果國家發展將將起步,博士研究的課題再接地氣,也不見得比得上一個工人勞模。我們再看看現在的時代,中國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後面的瓶頸不能靠人海戰術,而是靠人才戰術,這個時候對博士進行投資就是把力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說,我們從沒有像如今這樣對博士群體有大量需求。在此背景下,即便博士繼續擴招,依舊顯得不足,所以一些憂慮是多餘的。歷史進程早已決定在現在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對博士的需求完全不同

(3)警惕現在的城市搶人計劃。現在搶博士,一方面確實是為了城市發展,另一方面還是跟地產有關。據我所知,許多單位招聘博士是上面有名額要求(或者獎勵),而單位本身壓根不具備科研屬性,也對博士無需求。這種招博士、害博士、終害自己的行為也算上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真的需要社會去關注去警惕。


欺言樂翁


內地部分省會城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需要,內地其他城市也沒有吸引力)為吸引人才和膨脹人口,紛紛制定出臺人才落戶政策,規定一定層次以上學歷(一本至少本科以上,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條件不同)畢業生或一定層次人才(如中級或副高以上職稱,高級工、技師以上人才)准予落戶,有的還給予一定補貼等。這是一種人才戰略,為城市發展儲備人才。正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而所謂的“博士生不吃香”是一種相對現象,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多了,與過去比確實沒那麼吃香了。但是,這只是博士自身的縱向比較,而與碩士、本科、大專等層次比,博士仍然是吃香的。

大家有時候覺得博士找工作困難,原因有兩個。一是博士與本科不同,他們本科畢業後又上了6年學,專門研究某一方面問題,並且取得了一定成就(論文、成果),辛辛苦苦五六年好不容易出了點成就,就業時一般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專業;然而,做學問是越往上走是深度越深但廣度越窄,找到專業對口的高端工作確實較難。二是因為博士們對工作的期望過高了。如果博士能夠放下身段,實際一點,還是要比碩士、本科找工作容易的多。


用戶8639973894448


博士不吃香了?我不知道這個言論是從哪來的,博士已經是全人類的最高學歷了(博士後是工作經驗) ,博士不吃香,請問啥吃香?什麼叫“吃香”?

大家說博士多,僅僅是因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這是時代決定的。

可是這不代表博士這個學歷出現了什麼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博士學位的一定是少數人,而不是大多數人,畢竟這是學歷層次的頂峰(再次說明博士後是工作經驗,不是學歷)。

很多省市招引博士人才,說明博士人太多這個謠言,已經被不攻自破了,你拿腳趾頭想想也知道,滿大街都是碩士、博士,這最多是個誇張的比喻,來說明現在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了,但不可能人人都是碩士、博士,這也不現實!

在我國金字塔式的教育體制下,越往上走只能是人越少,不可能人越多!至於什麼水不水,學歷造假之類的,我認為也代表不了大多數人,畢竟權貴階層也是極少數!


青梅煮酒論高校


感謝關注:誰不曾彷徨! 研途有我,不再孤單

這不就和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上學無用論一樣的道理嗎?

博士是否貶值

如果準確的說,博士確實是較以前有所貶值,也就是我們說的不值錢了,但是如果要是說博士已經不吃香了,可能又有一些不太準確,有失偏頗。


這種論點背後的原因

我想所有在鼓吹博士不再值錢的人,應該基本上都沒有讀過博士吧!真正博士畢業的人估計很少會有人有這種想法,可能博士畢業後,發展的不太順利,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達不到說博士不吃香這種程度。

這就好像總有一些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再到處說,社會變了上大學沒有用,找不到工作。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在拼命的送他們的孩子進好的學校!

博士多麼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因為沒有一個準確的指標能夠衡量,就像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太多了,但是我們卻仍然前赴後繼的往裡衝,每一個大學畢業的人都在生活,有自己的工作。

我想博士確實是在慢慢的增加,所以這就造成了用人單位的挑剔,本來普通院校畢業的博士就能夠進去的單位,現在只能211院校畢業才可以,原本985大學畢業的博士找的工作,現在可能需要國外頂尖院校畢業的博士去應聘,但是這難道是說博士不值錢了嗎?

我認為恰恰相反,博士是更加值錢了才對,因為原本你碩士就能找到的工作,現在已經不行了,人家已經將招聘條件變為了博士!

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我為大家帶來更多考研信息,研途有我,你不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