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今天接著讀杜甫的詩。

之前我們讀過杜甫的一首詩,叫《旅夜抒懷》,其中有句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首詩寫於765年五月杜甫從成都乘舟東下的旅途之中。這次旅程的終點,杜甫當然想的是自己洛陽的老家,但是到處都在打仗,他並不知道自己最終能走到哪裡,就像一隻飛翔的沙鷗,茫茫不知所終。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杜甫像)

實際上,杜甫的東下之行漫漫遨遊,走走停停,五月從成都出發之後,經嘉州(現在的四川樂山),戎州(四川宜賓)、渝州(重慶)至達忠州(四川忠縣),六月走到忠縣時,因為身體生病,在忠州江邊的龍興寺裡住了兩個月,直到九月,他到了夔州以西的雲安縣(四川雲陽)實在走不動了,因為一路上長期在水上漂泊,感受溼氣,肺病和風痺一齊發作,又加上時節已至秋末,天氣轉寒,痛苦不堪的老杜走不動了,他需要休養。

雲安的縣令姓嚴(詩中稱嚴明府),嚴縣令把杜甫安置在自家的水閣裡。這個水閣面臨大江,揹負高山,杜甫就整日躺在床上,一邊望著江上往來的船隻與江畔的行人,一邊將養著自己的身體,如老病的沙鷗暫梄寒枝。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雲安水閣)

我們看,老杜已經這樣了,家沒有家,自己藉助在別人的水閣,一身疾病,他眼中所見是什麼呢?是負鹽(雲安產鹽)出井的女子與撐船謀生的男丁(“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他關心的是山裡居住的人,會不會受到野獸的傷害(人虎相伴居,相傷終兩存)……總之,他關心的從來都是家國民生。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杜甫在三峽的生活)

在中國的儒家文化體系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慎獨”,慎獨講的是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時說:“慎其家居之所為。”現在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很顯然,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相對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老杜於病老窮途之中,身居江岸之閣,世人不知之處,孤單的他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們無法知道,但從他的詩中,卻真正見到了一位足以稱得上偉大的詩人,他病重不能行,詩中所記如:“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西南失大將,商旅自星奔。”(《客居》)“我雖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尚思未朽骨,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一邊“紀蜀事,痛世亂”一邊“觸目感傷,志在稷契”。你看,老杜總是這樣。我們今天就再讀一首他在雲安病中寫的詩《杜鵑》,全詩如下: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我昔遊錦城,結廬錦水邊。有竹一頃餘,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聖賢古法則,付與後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

詩名就叫《杜鵑》,指的是暮春時節催種的杜鵑鳥。關於杜鵑鳥,可以多說兩句,便於理解詩意。一般我們說的杜鵑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主要是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有三分之一的杜鵑有巢寄生現象(它自己不壘巢,把它自己下的蛋,銜放到別的鳥巢裡讓別的鳥代為孵化),它屬於林業益鳥。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四聲杜鵑)

杜鵑鳥有個重要的傳說:傳說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當時有個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當了宰相,這時蜀地洪水為災,民不聊生,鱉靈引人鑿巫山,開三峽,除了水患。望帝杜宇見他功高,於是便把帝位讓給了鱉靈,自己隱居於西山中。杜宇生前一心在民,死後仍不改其本性,化為杜鵑鳥(其中一種“四聲杜鵑”也叫布穀鳥),每到春天,總要不停地啼叫“布穀布穀、快快布穀”,用以提醒人們及時播種。這個時候,也正是杜鵑花開放之時,古時候的人見杜鵑鳥嘴上有一塊紅斑,於是認為是因為苦苦啼叫而流出的鮮血,甚至認為杜鵑花的紅色是杜鵑啼血染成(李商隱詩《錦瑟》裡有“望帝春心託杜鵑”的句子,就是這個典故)。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杜鵑花開)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按照一般意義的詩的標準,這樣的開頭,實在讓人意外,甚至有人認為這簡直是重複,這個問題以前討論過(見讀李商隱《夜雨寄北》),這裡再彙總說一下:魯迅的文章《秋夜》開頭一段“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看似也無理,但讀來卻另有韻味,其實,在古詩詞裡,有很多這樣的經典例子,比如漢樂府《白頭吟》“郭東亦有樵,郭西亦有樵。”重複嗎,讀來只覺場景滿滿,並不覺得重複。再比如同樣的樂府詩《江南詞》裡有:“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覺得重複嗎,並不,貴在傳達詩意準確,營造出意境。杜甫這裡開篇的四個杜鵑基本也是如此,他在西川聽到杜鵑聲,東川沒有聽到,而在涪、萬之間也沒有聽到杜鵑,到了雲安又聽到杜鵑,東川、涪萬真的沒有杜鵑嗎,不是,是沒有聽到。杜甫這四句,既說了自己的行蹤,又以滿紙的杜鵑,營造出對杜鵑的深切關心之境。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我昔遊錦城,結廬錦水邊。有竹一頃餘,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為什麼這樣關心杜鵑呢,過去我在成都時,在錦江邊上結草廬,有一頃多的竹林,喬木高聳參天。每年暮春時節,都會有杜鵑鳥飛來,一聲聲叫著,我只要見到這些杜鵑鳥,經常要一拜再拜,為什麼呢?我看重的不是尋常的鳥兒,而是它是蜀帝的魂魄所化啊!

“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杜鵑鳥)把蛋生在百鳥的巢裡,百鳥都不敢生氣,仍然替他孵化餵養,禮節就像是對待至尊王上一樣。現代生物學已經認定,杜鵑鳥非常聰明,它們選擇把蛋放在跟自己的蛋十分相像的鳥的(比如大葦鶯、灰喜鵲、黑卷尾、黑喉石鵑)巢裡,其他鳥並不能辨認,所以一起孵化餵養。古人經過傳說之後,好像百鳥待杜鵑,就像對待自己的王一樣。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雁陣)

“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天上飛的鴻雁,地上走的羔羊,他們在太古之前就有自己的禮節。鴻雁在長途飛行時,總是排成有序的陣列,而羊羔食奶,總是跪在地上吃,它們知道禮節和順序,是因為它們知道感恩啊。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羊羔跪乳)

“聖賢古法則,付與後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古代聖賢們傳下來的各種法則都流傳了下來。古代君臣之禮也世傳已久,知道了就算是禽烏這些微小的生物亦尊王事親的道理,就明白為什麼要尊敬杜鵑鳥了。

“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現在忽忽然就又到了暮春之際,恰好我正在經年疾病之中,身體有病不能參拜杜鵑,只好痛哭流淚。比較一下,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中有“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李白的“流”,女兒見不到自己的父親,只好默默的流淚,是準確的。杜甫乾脆是“迸泉”是噴湧的泉水,感情更加強烈,更加抑制不住。

杜甫的《杜鵑》詩開頭四句用了四個“杜鵑”,重複了嗎?

(衰年的杜甫)

我們說,杜甫是高尚的人,他是嚴格“慎獨”的人,一個人,年邁,病重,他鄉,甚至衣食不繼,但杜鵑鳥的叫聲就能喚起杜甫如此的情懷,他過去總是要一拜再拜,現在因為有病不能起身來拜,痛苦的流下淚來,這該是怎樣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啊!

(【唐詩閒讀】之149,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